(轉載自臉書)
- 在手訂單的意思
- 營建股與營造股的差異
- 住宅不動產景氣萎縮對營造股的影響
先感謝粉絲來到 1600 人,謝謝支持
前幾天臉友私我在手訂單的問題,加上兩點後整理成本文,給舊雨新知參考。我不一定對,歡迎指教▍在手訂單的意思
有 3 個金額:在手訂單總額、已認列金額、未認列金額
假設某公司承攬兩筆工程訂單
A 工程:
契約金額 50 億、施工期間:2025/1/1~2027/12/31
B 工程:
契約金額 150 億、施工期間:2025/1/1~2030/12/31
那現在要出 25Q2 財報,所以在手訂單總額是 200 億,之後要出 26Q1 財報在手訂單總額同樣是 200 億,因為沒有任一筆工程完工結算
又假設截至 2025/6/30,A 工程已認列 5 億、B 工程已認列 15 億,合計已認列 20 億,那未認列金額就是 180 億,這 180 億是未來營收,未認列金額也叫「在手餘額」
以根基(2546) 25Q2 為例,財報揭露在手訂單總額 846 億、已認列 390 億、未認列 456 億,這是約 30 個在手工程的總合,假設未來每月消化 16 億,則未認列的 456 億可以支撐 28.5 個月,但未來的 28.5 月還會接到新案,因此每一季的三種金額是動態的
如果可以,我盡量去知道在手餘額的成分,也就是各類型工程的占比,即產品組合。通常基於歷史因素各類工程的利潤大致固定,因此搞清楚產品組合有助推測毛利率
▍營建股與營造股的差異
我習慣把營建股看成「資方」,營造股看成「勞方」,顧名思義前者出錢,後者出力。在承攬期間營造廠隨工程進度向業主請款,業主驗收完成付款,工程通常有數次的計價驗收
營造股的營收認列採「完工比例法」,完工比例是指「已投入總成本÷預估總投入成本×100%」,例如前述 A 工程假設預估總投入成本為 45 億 (所以預估毛利為 5 億、毛利率 10%),又假設截至 25Q2 已投入 4 億,則完工比例為 8.8%。營收=成本+毛利,成本的計算較不易發生逆轉,所以會計上針對已知的成本就予以認列,但毛利則未必,有時會較晚認列,例如測試驗收沒過關,擇期再驗,所以有時可見後期營收與毛利率較高
至於營建股的「完工入帳法」,顧名思義在施工期間無法認列營收,必須等到完工才能認列,更正確地說是指產權移轉給客戶時,那如果是預售屋且興建期間已預售出去,則完工過戶時營收易出現爆炸式成長,而沒過戶時就沒營收,因此月營收易出現鋸齒狀跳動,不同於月營收較穩定的營造股
▍住宅不動產景氣萎縮對營造股的影響
要看營造(股)公司主要是承攬哪些類型工程為主,假使以住宅案為主,影響可能較大,相反如果以商辦廠辦或公共工程為主,影響較小
我很少看到上市櫃營造(股)公司只承攬單一類型工程,以根基為例,除了住宅案,還承攬公共工程以及科技業的廠房廠辦,具有多元性,如果以內案外案分類,截至 25Q2 外案比例約 80%
營建公司通常有自己御用的營造廠,營造廠接自己營建(母)公司的叫內案,接非母公司的叫外案,整體而言內案毛利率會低於外案,其原因可能是「移轉訂價」所致,說白點內案要多保留利潤給集團賺,而外案沒有母公司因素,有多少毛利就看跟業主的比價議價招標結果和施工能力
我想起 2020~2022「缺工缺料」話題甚囂塵上,當時根基的內案占在手訂單比例從 2020 的 40.1% 降至 2021 的 23.5%、2022 的 25.2%,而最新的 25Q2 是 20.6% (如附表)
當住宅不動產景氣循環(萎縮)時,營造股可以選擇提高外案、降低內案,但我想不同類型工程所需要的條件不同,跨工程不是說跨就能跨,例如常聽到「能打進台積電供應鏈者都很厲害」,能打進台積電建廠工程的營造股都很厲害,打不進去的就是打不進去;又例如有的專做公共工程,也有不喜歡接公共工程的 (因驗收審計作業之故)
總之,我認為住宅不動產萎縮時對於像根基這樣的營造股是好事,如前述的 2021~2022,當時內案降至 20 幾% EPS 繳出 7~9 元的成績,那這一次會不會歷史重演呢?看下去才知道
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