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貧富,其實早已註定|比窮爸爸殺傷力更大的3大觀念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許多人以為,財富是靠努力、能力、機會決定的,但其實,我們和金錢之間的關係,早在童年時期就已悄悄被定義了。

這並不是玄學,也不是命運,而是從小所接受的觀念、情緒、家庭氣氛,會慢慢變成我們對「錢」的內在信念。這些信念就像潛藏的腳本,決定我們怎麼看待賺錢、花錢、甚至是留住錢。

今天想跟你分享 3 個方向,幫你回頭看看:你現在的財務狀況,和童年的經驗有著哪些隱形連結。

一、你是如何「看見賺錢的可能性」?

你對賺錢的態度,可能不是你的主觀選擇,而是從你的生長環境中習得回來的。

如果從小總聽見「錢很難賺」「努力也不一定會成功」「有錢人都不乾淨」這類話語,你的大腦會默默學會一個思維模式:

想變有錢=要非常辛苦,甚至要犧牲道德。

久而久之,當機會來到你面前,你可能會不自覺地退縮,因為你打從心裡就相信:

「我沒那麼幸運」

「我配不上財富」

「這太輕鬆,不可能賺得到錢」

這不代表你沒有能力,你只是從來沒被教會怎麼去看見機會、去相信自己可以輕鬆又正當地賺到錢

如果你發現自己對賺錢很有壓力,很可能是因為這段「賺錢=耗盡」的連結還沒被解開。

二、你是否「允許自己好好使用金錢」?

有些人,賺錢沒問題,但一花錢就滿是罪惡感。買一件喜歡的衣服會自責,投資自己學點什麼會懷疑是不是太奢侈,總覺得「不配得」。

這些也是童年時期所習得的金錢觀在作祟。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在「給予」這件事上是匱乏的,例如常常聽到「家裡沒錢,不要亂花」「這不需要,別買」「你到底是想要,還是需要」,或是你很少被允許擁有自己的東西,比如跟兄弟姐妹共用衣服玩具,沒有多少東西是只因為你而買的,那麼你內心可能早已習慣「自我克制=美德」。

於是長大之後,即使經濟能力允許,你仍會覺得自己不配,也不應該擁有,彷彿只要享受了,就是一種錯誤。

當然,也有的人是背道而馳。一旦自己擁有了賺錢的能力,便毫無節制地補償童年時的缺失。情緒性消費、缺乏金錢管理的觀念,也很快讓自己陷入財務危機中。這反而更加深了童年時期「自我克制=美德」的觀念,一但不克制就陷入自己就是失敗者的羞恥感。

其實這壓根兒不是克制與否的問題,而是從未正視以及學習如何看待跟使用金錢

raw-image

三、你是否「願意相信錢會為你帶來好事」?

有些人賺錢不困難,花錢也不手軟,但對於用錢讓自己過得更好、活得更自由,卻遲遲無法相信那是值得的。

例如你可能買得起健身課、旅行、進修課程、某款限量版,但總會想:「真的需要嗎?會不會花了也沒改變什麼?」 或是,當別人投資自己獲得提升時,你默默羨慕,卻無法行動,因為你覺得「那不是我會擁有的生活」。

如果你小時候經常聽到「過得去就好」「我們不是那種人」,你可能早已學會:生活只能在生存線附近遊走,而不是活得豐盛、有選擇。

所以長大後,即使收入提升,你仍可能選擇讓生活「剛剛好」就好,而不是探索「怎麼讓錢真正服務於我想過的樣子」。

這不是不會用錢,而是潛意識裡,還不習慣讓金錢成為支持自己生命價值的工具。

金錢模式,其實是一種「生存策略」

每個人與金錢的關係,從來都不是只有數字、收入、或是理財知識那麼簡單。

我們的花錢習慣、儲蓄能力、對金錢的感受,其實都來自過去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童年。

而你童年所建立起的「金錢腳本」,可能在無形中成為你現在生活的隱形導航。

但好消息是:只要你開始看見,就可以重新選擇

你不一定要延續過去的貧乏模式,你可以重新建立屬於自己的財富信念,讓「花錢是享受、存錢是安心、賺錢是創造價值」成為你新的內在設定。


如果你也發現,自己和金錢的關係,藏著許多來自童年的影子,別擔心——你不是孤單的。 這只是你人生中一段還沒被看懂的旅程。 我將在接下來的連載中,分享更多關於「金錢與心理」、「賺錢的自我價值感」、「財富與自我療癒」的主題,幫助你重新書寫屬於你的金錢腳本。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ernice的沙龍
1會員
32內容數
探索情緒背後的渴望,修復關係中的傷痕。 這裡分享個人成長觀點、心理練習與關係修復的方法,給正在尋找內在力量的你。
Bernic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10
明明很努力正面思考、自我觀照,卻總覺得像在欺騙自己?問題可能出在一個你從未想過的盲點上!多數人以為自己在「自我接納」,其實是陷入了另一個陷阱。心理學家發現,這兩個看似相同的概念背後,藏著完全不同的心理機制。想知道如何停止內心拉扯、找回真正的平靜?答案可能顛覆你的想像。
Thumbnail
2025/09/10
明明很努力正面思考、自我觀照,卻總覺得像在欺騙自己?問題可能出在一個你從未想過的盲點上!多數人以為自己在「自我接納」,其實是陷入了另一個陷阱。心理學家發現,這兩個看似相同的概念背後,藏著完全不同的心理機制。想知道如何停止內心拉扯、找回真正的平靜?答案可能顛覆你的想像。
Thumbnail
2025/09/03
明明對方沒做錯什麼,卻莫名反感?心理學研究發現,我們最討厭的人往往反映出內心深處被壓抑的自己。當看到別人自信、成功時感到不舒服,可能是因為「心理投射」在作祟——那些特質正是你不敢展現的渴望。透過3個簡單步驟,學會將負面情緒轉化為自我成長的契機,重新理解人際關係中的情緒反應。
Thumbnail
2025/09/03
明明對方沒做錯什麼,卻莫名反感?心理學研究發現,我們最討厭的人往往反映出內心深處被壓抑的自己。當看到別人自信、成功時感到不舒服,可能是因為「心理投射」在作祟——那些特質正是你不敢展現的渴望。透過3個簡單步驟,學會將負面情緒轉化為自我成長的契機,重新理解人際關係中的情緒反應。
Thumbnail
2025/08/18
許多人常批評現在的年輕人「抗壓性差」,動不動就喊憂鬱、想辭職,甚至傳出輕生。然而,真相或許並非如此簡單。今天的年輕人,則選擇更真實地表達不舒服與渴望。這並不是錯,只是時代背景的差異。當我們用「第十章」的經驗去否定孩子「第一章」的掙扎,無形中會讓他們覺得「這世界不容許我做自己」。
Thumbnail
2025/08/18
許多人常批評現在的年輕人「抗壓性差」,動不動就喊憂鬱、想辭職,甚至傳出輕生。然而,真相或許並非如此簡單。今天的年輕人,則選擇更真實地表達不舒服與渴望。這並不是錯,只是時代背景的差異。當我們用「第十章」的經驗去否定孩子「第一章」的掙扎,無形中會讓他們覺得「這世界不容許我做自己」。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