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綱引の恋(2020)
地域文化的影視展現,中規中矩的和風劇本
在20世紀世界各地迎來了一次全球化風潮,以藝術與設計圈為例,國際風格、歐普藝術、現代主義,展現出一種不同國家的人都可以簡單意會的同樣設計,和標準化模式,這種風潮有好有壞,優點是我們如今的通俗常識隨著國際化有所共識。較為缺失之處也就是捨棄了地方風采、與文化的展現。
故在後續當代藝術表現中,後現代主義風格,是在全球文化與當地文化中做出融合與妥協,韓國的影視成功有見於此,而日本則是在文化推廣上與韓國有著不同的成功之處,讓世界主動去認識地方,尤其在對日友好的台灣能著度。
電影《大綱引之戀》,是以日本鹿兒島薩摩川內市當地,超過400年的拔河祭典為主題的故事。都市回來的「有馬組」工程繼承人有馬武志,對於自己是否能擔任祭典的第一鼓手有所懷疑,在這之下認識在日本進修的韓國醫生知英,兩人展開戀情的同時,有馬也漸漸有了想努力成為鼓手的原因,但隨祭典越近,許多意外也接踵而來。

《大綱引之戀》是什麼電影?
在現在的時代中,一個國家文化的展現往往是吸引別國人民關注的一環。但很多時候,如何讓人對「這項文化感興趣?」其實是困難的,有時候文化的推薦與導引,當事人願意去了解和關注,有相當一部分是對於這地方有所好感而逐步產生。
以現代亞洲韓團風潮為例子,像是『防彈少年團』就成功打進歐美市場,不只讓許多歐美年輕人認識韓國的時尚與風潮,也逐步讓一些喜愛韓團的人想更了解關於韓國的娛樂文化、飲食文化、甚至韓國傳統,這就是一種文化引薦文化的堆疊,和間接推廣。
故對於這點除了幾十年間流行的韓流之外,看似退燒的日本風潮,其實還是有著很深厚在影響力,不管是旅遊該國的良好體驗、或是有著近乎亞洲第一的動漫畫產業鏈和各方學習的ACG實力,這點累積下來,也讓他國人士越來越想了解日本地方上的傳統文化,其中不同於觀光之地大阪、東京,內陸或東北等地的傳統祭典也逐間多了外國臉孔的探訪,這或許並不是日本地方刻意引導,但也是一種想逐步了解一個地方文化,而想探訪的一種地方傳承。


而這幾年隨著日本緩慢從主力城市觀光資源,落實到地方上,也讓許多地方有辦法推薦自己,雖然是日本但有自己城市獨特的祭典與文化內涵。《大綱引之戀》呈現的就是鹿兒島超過400年的大型拔河祭典「川內大綱引」,故事圍繞在主角有馬武志的家庭故事,和他們有馬家的祭典傳承,對於去過東京又回到鹿兒島的有馬,雖然對家庭事業和民俗活動盡心盡力,但對於自己是否有能承擔有馬家的能力感到質疑,在周遭老友、親人,和韓國女醫生知英的交談和開導下,逐步盡心盡力的扛起這次祭典的重責。正部電影很有日本「地域振興電影」的色彩。
同時《大綱引之戀》也是已故日本導演-佐佐部清,最後一部指導的電影。佐佐部清過去的電影風格,向來很注重「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與地域文化」,而這次在傳統的日本祭典加入韓國團與韓國女角,也是想反映出就算是在地文化色彩濃厚的電影,也能展現出國際性的一面(例如說韓文、外國團來訪)。
同時佐佐部清擅長以柔和、生活化的感情去探討日本家庭和爭議問題,這點與時常處理家庭的是枝裕和用冷靜、觀察者的角度去敘述家庭背後血淋淋的實情,有著不太一樣的處理方式。


《大綱引之戀》分析與延伸:
「川內大綱引」是鹿兒島最大吸引各地觀光客前來的大型祭典,可以說在日本就已經小有名氣,更有許多人當地出外工作的人,過年時間、盂蘭盆季不回老家,但九月的「川內大綱引」都一定到場的局面。可以看見不只是觀光資源,也是鹿兒島人相當重視的大型祭典。
川內大綱引的開端主要說法,來於戰國時代,被稱為雄武英略猛將-島津義弘,為了祈求戰鬥勝利、五穀豐收所舉辦的祭典。祭典中會以川內川分上方、下方兩側來爭奪重達7頓的麻繩,而觀光客可以自由加入其中,但不管哪一方勝利,最宗都是以祈禱、祈福為主。有趣的是在2023年曾經因為拉繩斷裂,以平局收場。
整體川內大綱引的祭典流程,會從選出上方與下方的精神代表人物開始,通常主要都是世襲制度,在《大綱引之戀》電影中將有馬第一鼓手地位描繪成相當重要的角色,是屬有些戲劇效果,可以說祭典重要的是每個參與者的分工,和團隊領導,故整體而言鼓手與拔河的若衆組其實都同等重要。電影中實際拍攝祭典中大家一起製作、編織繩索的經過,還有實際會場祭典開始的狀況。有一點有趣的現象是《大綱引之戀》電影中有出現女性無法繼承角色,參與職位,但近幾年已經不分性別都可以參與其中,可說是傳統活動的一大進步。



電影中納入不少韓國團與韓國醫生知英的劇情,其實並不是刻意因為韓流或要與國際化接軌,所做出的硬要的設定。日本鹿兒島港,其實長年與韓國釜山、濟州島之間有定期輪船與貨運航線。
故這些地方的韓國人到鹿兒島旅遊,其實並不是很特別的事情。並且鹿兒島市與韓國全州市的企業、學校之間,也都有不少交流。所以電影中不管是有馬說韓文招呼觀光客、或是韓國醫生知英到日本服務,其實都算是鹿兒島本地的日常之一。並以歷史來看,早在彌生時代鹿兒島就與朝鮮半島有密切的往來。
從川內大綱引家族世襲的拔河文化,和韓國與日本鹿兒島的頻繁交流,可以說佐佐部清導演在拍攝這部電影時,不只是想拍攝地方觀光片,而是實際把真正鹿兒島過去現在的事情給好好交代出來。雖然是以有馬的愛情故事做為電影的主軸,也讓日本較為有人氣的韓國女團成員出演,但導演還是以祭典去主導故事的進展,並且盡量集中在活動舉辦的地方做出實際感,希望不以搭景或後製呈現,可以說是展現出對鹿兒島川內大綱引的重視,也是在年輕一代看見自我地方的文化認同。



《大綱引之戀》值得一看嗎?
這部是一個故事有點老套,但是祭典部分結合劇情跟實拍,很有趣的一部地方小品。近五、六年從動畫和日劇,還有日本電影與綜藝,可以看得出來日本在娛樂產業的轉變,比起過去的排外沒有任何對外的宣傳,轉變得可以讓人看到,或歡迎、喜歡的人一起同樂的局面。鹿兒島的川內大綱引,雖不如一些家喻戶曉的大型祭典那樣知名,但也是鹿兒島最大規模的祭典,在日本有著同樣類型的拔河祭典,是沖繩的「那霸大綱挽」,比起鹿兒島,沖繩那霸大綱挽反而因為很早就觀光化,在台灣、歐美等國外,較多人知道這項祭典。
《大綱引之戀》的節奏雖然調整不錯,但相當緩慢推進故事,用了很多時間在敘述關於鹿兒島居民的日常,與主角有馬跟家人的關係,和與年輕的朋友一起想當年。也因為後面還有大段關於祭典的流程和故事要描繪,讓最終結局可以說是沒有什麼爆點的結束。
整體的故事其實就是很日劇風格,不管是家族之間的誤會與解開心結,還是主角的自我成長,甚至好友們彼此的幫助與扶持,其實都算是很老派、典型的日式劇本,可以說完全不用擔心,看慣日劇的觀眾會脫離自己的認知舒適圈框架,但這也讓這部劇情顯得太過無趣。



跟許多日本近幾年以觀光或文化導向的電影一樣,我會認為這部電影去偏向已經習慣日式風格,並且想進一步去了解一些日本內部文化和祭典的人去看,才會找到這部電影的樂趣。
因為這部雖然有著韓星演出,或加入韓國視角呈現出鹿兒島過去就與韓國某些地方來往密切,但整體而言我覺得還遠遠沒達到「國際化」的效果,我認為這跟佐佐部清導演擅長的敘述方式有關,佐佐部清導演擅長的還是日本在地故事,故在整體框架下韓國女醫生知英,相對就變成較為可有可無,即便沒有韓國人屬性也無所謂的女性角色,這是有點可惜的一點。
因為《大綱引之戀》主角有馬,是在鼓手的位置,所以電影描繪祭典的拔河角度都偏向於鼓手視角,並且我認為因為實際再祭典下去拍攝,無法有效掌握整個過程與拍攝到最好的角度,整體雖然有趣但也略顯混亂,只能透過旁白知道現在到底是上方,還是下方取得優勢,這也是讓這部電影變得不那麼精彩的主因,但使用真正活動的剪輯拍攝,也算是佐佐部清導演對於這部《大綱引之戀》電影的堅持,讓沒有接觸過或還不知道的人,認識到鹿兒島的拔河名祭り「川內大綱引」可能就算電影成功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