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サンセット・サンライズ(2025)
地震過後又疫情,鄉下人與城市人心的距離
1999年,台灣經歷百年以來最嚴重,芮氏規模7.3的強震,也重創南投中部地區各方,造成千人死亡、交通中斷、沒水沒電跟山崩水患的災情,並在4年後的2003年,因中國廣東SARS病毒蔓延來台,引起台灣社會恐慌,和平醫院因此封院。
這樣的事件數年後日本也有類似的經歷,2011年日本發生311大地震造成輻射外洩,與海嘯侵襲東北各地。在災情緩和之餘的2020年遭遇同樣由中國的新冠肺炎侵襲。雖說大家都不願見到災情,但也因為經歷過這樣共同的難處,而讓國家各地鄉村與都市有所連結。
《日落日昇》敘述新冠疫情間,東京遠端上班的西尾,因為喜歡釣魚而搬到沿海人口外流嚴重的宇田濱町,他一見鍾情這樣的海濱生活。但地方上的人卻對他議論紛紛,覺得他是想追關野小姐才跑來的首都人。關野誤將物件便宜租給西尾,而這間房子背後,似乎是觀野小姐無法忘懷的憾事,一切都是從那場引發海嘯的地震開始。

《日落日昇》是什麼電影?
台灣很流行戰南北,由於生活飲食、氣溫環境和人文都有所不同,兩方常常會比較這些差異,誕生出許多趣味性。而這樣的南北戰爭,也漸漸延伸各地方不同的生活體驗,例如彰化各地都有肉圓、台中後車都有球棒、東部騎山豬、外島騎海豚、新竹騎貢丸等。這些趣味的胡言亂語,也進一步不只是南北不同,而是地方與都市之間的差異,如同日本關西與關東之爭,但越爭反而讓兩邊人越來越看見彼此的不同之處與流行文化差異,但相反的有些地方即便是在首都外邊,也很難被人所看見,與受到討論。
東京大學社會學研究教授-吉見俊哉,在1987年發表《都市戲劇:東京娛樂區的社會史》論文中,就對於東京似乎主宰了日本絕大多數的流行文化,日本過度強調東京作為日本文化與媒體中心,弱化地方文化流行。但在2000年後,日本地方人口外流都市嚴重。
2020年,吉見俊哉在著作《東京裏返し 社会学的街歩きガイド》中就表示過,應該反向觀察「東京之外」東北部長期被忽略的地方鄉鎮,重新評估地方娛樂與公共資源、文化資源的各項可能。這也是在之後日本許多設計人、文化人更注重地方的主因,台灣在2016年後也逐步開始發展首都台北之外,甚至六都之外的地方文化,甚至是原住民部落、客家人、離島地方的回根。


日本電影《日落日昇》有著這樣回歸關注到日本首都以外的地方,或是我前半生活過的老家,和那不起眼場所中,即便遭遇災難與困境,仍有所回憶深根此處。故事以虛構的東北沿海小鎮宇田濱町,為背景,選由在宮城、岩手等東北漁港、海岸地方拍攝,描繪出一個遭受311大地震侵害,災害仍需完散之餘數年後又經歷了肺炎病毒的全球疾病災害。而居家辦公的都市人西尾就這樣踏入東北港邊小鎮,引來許多人的側目與關注,在地方就任公務員的觀野小姐與其他人一樣,面對西尾這種說著鄉下真好的都市人,感覺到為難,但又有點期待自己老家在都市人眼中的樣貌。
《日落日昇》導演-岸善幸,表示:他將西尾塑造成相對單純的釣魚宅,而不想用鄉下與都市之間,比較哪裡更好的比較法。理解東京都市的高發展,也尊重東北地方文化,而不是誰比誰好,才是良好的城市與地方的連結。同時也想藉由這部電影點出,在地震與核災過後一下受災地方必須面對殘酷與現實的問題。
不希望太過沉重,故導演用一點日常笑話的表現形式來呈現出這些災後記憶,與以往紀念311大地震,和鄉下地方面對肺炎來襲的無知不同,希望用新的角度來看待一個都市以外的城鎮現實、與實際面的故事。


《日落日昇》分析與延伸:
電影《日落日昇》有提到一點,較少311地震後會提到的實際面狀況,就是關於地震過後受到海嘯或地震災害後,已故人事和離開地方搬往新地,舊留的物件問題。這種狀況在當時直接衝擊的東北,可以說特別嚴重,這也是導演選擇以東北東北沿岸(宮城、岩手)為舞台的原因。
以實際案例為例:在地震災後幾年間宮城縣等地方,災後閒置住宅超過兩成。其中有一些是受損嚴重有倒塌、無法居住問題的,但因為東北本身就是日本高齡化嚴重的地方,故在災後,物件閒置的方式改善的步調相當遲緩。
日本政府針對地震災後的房屋損毀與空屋其實有做出一些方案,試圖改善,提出《空家等對策特別措置法》。2015年日本中央政府實施這項法案,將危險的空屋的拆除,並採取『空屋銀行』制度,地方政府登錄空屋的各種資訊,並配合企業修繕,提供給有意願回歸或到地方發展創業的人士,例如改造成咖啡廳、藝術活動業者,或低收入戶使用。成功案例,如:宮城縣南三陸町的「YES工房」和石卷市「IRORI石巻」,都改造成藝術者工作坊與咖啡廳和小型共享辦公室,直到2025年都還持續營運使用。



在電影中,男主角西尾所任職的公司,輔助東北空屋再利用再修繕的計畫,是實際上有出現在真實日本社會的案例。不用拆除老家、增加原屋主收入、可以讓旅行者或租屋者體驗到最真實的地方生活。
在電影中這種構想是,《日落日昇》團隊根據有多項實際中古住宅再生企業的株式会社カチタス的專業意見,讓導演運用在電影之中。可以說這應該是岸善幸導演所表示的「用新的角度」來看待311大地震後的電影,不是緬懷故人、對於天災的不幸,而是找到繼續下去的方法,讓在地人可以繼續前進。
在一些影片中日本的鄉下常被塑造成兩種面向,一種不是過度對外來人純樸熱情,另一種則是極端排外。《日落日昇》電影中則呈現出兩種面向綜合,可以從劇情看見,一方面東北宇田濱町的居民對於這個外來者有所抗拒、並且猜測他在這時間點到訪的理由,但另一方面又想留下好印象,但又不能對外來者示弱,而呈現出喜劇式的效果。這呈現出災害地方的居民對於自己被看到,首都或大城市的人到底將自己生活的地方當成打卡玩票景點,還是真的想要了解這地方?一種對於陌生人期待又懷疑的心態。



《日落日昇》值得一看嗎?
在311地震過後的幾十年,日本有著各式各樣以這自然災害為主的題材,都各有特色,當然也不免俗過度去渲染災難情緒。《日落日昇》這部電影有著比較日常觀於災後東北地區的問題和介紹東北地方的特色,因為是虛構小鎮,裡面展現的是東北漁港綜合風貌與食材氛圍,還有關於災後空汙問題、釣魚好去處、與地方有點難以言語的排外又帶點人情味的綜合。可以說主角西尾代表的就是絕大多數生活與都市的年輕人,因自己的喜好或興趣,進而想認識、或愛上一個地方。
但《日落日昇》整體來說節奏不是很好,敘述的故事其實相當簡單與單純就是東京上班族西尾喜歡釣魚而無意間來到東北港邊小鎮,邂逅因地震有著故事的關野小姐,圍繞在他們鄉下生活周遭與大家相處的小故事。
但因為導演想帶出很多東北相關的特色與文化,還有311空屋的問題。故很多段落不是在介紹釣魚、就是在介紹海味飲食方式、再來就是破損空屋翻修與地方空屋問題,而拖累節奏。故我會覺得這是一部雖然故事普通、節奏不好,但是可以了解日本地方的有趣小品電影,而且如果你跟主角西尾剛好依樣有釣魚嗜好的觀眾,應該會喜歡。


因為重點圍繞在311地震過後,災後復興的狀況。這裡我在重新看過一些災後空屋問題和網路訪談有發現到關於導演刻意迴避的一點。在《日落日昇》中所敘述的東北,電影絕大多數聚焦在宮城縣,甚至也到過岩手取景,但卻剃除關於有核汙染問題的福島。
可以說岸善幸導演應該刻意迴避關於福島的核能問題,而聚焦於海嘯災害的宮城和岩手。由於在日本福島核災或核能仍然會上升到政治攻防,與更多的環保議題,故我認為《日落日昇》試圖將電影格局定位在空屋、地方再生、人情溫暖上,讓整體保持幽默且溫馨的步調。
整體來說我認為《日落日昇》電影會試和想了解日本主流娛樂之外,對日本其他非主流地方有興趣的人,而且剛好你也關心像是空屋問題、天災之後的相關政策與當地文化與美食,這部電影是滿適合悠哉觀看。不過劇情就是標準的日劇化模式,人物形象除了女主角之外也無太過立體的展現,可以說是一部在大地震與肺炎過後,東北現狀的一種展現。其實如果主角西尾的個人故事,和人物個性在更突出一點,也許會讓整部電影搞笑和日常感更有可看性也說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