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2. 注釋
1. 齊家:整飭家庭,使和睦有序。
2. 孝:子女事父母之德,引申為事君之道。
3. 弟:敬兄長,引申為事上之道。
4. 慈:父母愛子,引申為用以待眾。
5. 如保赤子:《康誥》語,比喻用至誠之心愛護人民。
6. 機:關鍵,樞紐。
7. 僨事:敗事。
8. 有諸己而後求諸人:自己具備了,然後才要求別人。
9. 無諸己而後非諸人:自己沒有的,然後才去責備別人。
10. 不恕:不寬厚、不體恤。
11. 《桃之夭夭》:祝賀女子出嫁,言其能使家人和樂。
12. 《宜兄宜弟》:兄友弟恭。
13. 其儀不忒:行為儀度無差錯,可為天下四方之法。
3. 白話文
所謂「治理國家必先齊整家庭」是這樣的:如果一個人連家裡都無法教育好,卻想去教育百姓,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君子在家裡就能完成治國的教化:孝順父母,就是用來事奉君主;尊敬兄長,就是用來事奉長上;慈愛子女,就是用來治理百姓的。《康誥》說:「要像保護嬰兒一樣愛民。」只要用至誠之心去做,即使未必完全做到,也不會差得太遠。從未聽說有人先學會養育子女,然後才去嫁人的!一個家庭仁愛,整個國家就能興起仁德;一個家庭謙讓,整個國家就能興起謙讓;一個人貪婪暴戾,整個國家就會動亂。這就是關鍵所在。所以說,一句話可以敗事,一個人可以安國。堯、舜以仁德帶領天下,人民就跟隨;桀、紂以暴虐帶領天下,人民也跟隨。若命令與自身所行相反,百姓就不會服從。所以君子自己具備了德行,才去要求別人;自己沒有的,才去責備別人。若自己行為中沒有寬恕之心,卻想感化別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治國必在於齊家。《詩》說:「桃花盛開,枝葉繁茂;女子出嫁,能使家庭和樂。」只有能和樂家庭,才可以教化國人。《詩》又說:「兄友弟恭。」兄弟和睦,才能教化百姓。《詩》又說:「其儀容舉止無差錯,可以作為四方榜樣。」能在父子兄弟間作為典範,百姓自然效法。這就叫做治國必先齊其家。
4. 總結
治國之道始於家庭治理。
孝、弟、慈,皆由家而推及國。
家庭德行能成就國家風氣。
君子以身作則,然後才能教人。
家庭為教化之本,國家為教化之廣。
啟示
修身齊家是治國的基礎。
家庭教育即是國家治理的縮影。
言行一致,才能取信於民。
為政者須由親情中習得仁愛,再推之於百姓。
一人之德,能安定一國;一人之惡,能敗壞一邦。
十二、
1. 原文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戮矣。
2. 注釋
1. 平天下:使天下安定太平。
2. 上老老:君上尊敬老人。
3. 民興孝:百姓因此興起孝道。
4. 長長:尊敬年長者。
5. 倍:背離,違逆。
6. 絜矩:推己及人之道,出自「以己度人」。
7. 所惡:所厭惡、所不欲。
8. 《樂只君子》:讚美君子如父母般愛護百姓。
9. 《節彼南山》:比喻君臣之間應嚴謹自持,以免失德受眾人指責。
10. 師尹:大臣、輔佐之官。
11. 辟:君主。
12. 戮:眾人所譴責、唾棄。
3. 白話文
所謂「要使天下太平,必先治理好國家」是這樣的:君主尊敬老人,百姓便會興起孝道;君主尊敬長者,百姓便會興起弟道;君主憐恤孤弱,百姓便不會背離。由此可見,君子必須實行「絜矩之道」:自己所厭惡的,不要加諸在別人身上。厭惡上位者如此對待自己,就不要如此對待下屬;厭惡下位者如此對待自己,就不要如此對待上位;厭惡前後左右如此待己,就不要如此待人。這就是推己及人的原則。《詩》說:「君子可親可敬,是百姓的父母。」也就是說,百姓所喜愛的,君主也應當喜愛;百姓所厭惡的,君主也應當厭惡。這才是真正的「民之父母」。又《詩》說:「南山高聳,岩石嶙峋;光明磊落的師尹,大眾仰望於你。」這是在警惕君臣有國者必須謹慎,否則一旦失德,便會成為天下人共同唾棄的對象。
4. 總結
平天下必先治國,治國之要在「以身作則」。
君主的孝、弟、慈恤,能引導民風。
絜矩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君子為民父母,應與民同好惡。
君主、大臣持國,務必謹慎,以免失德而遭天下唾棄。
啟示
爲政者必須身體力行,才能化民成俗。
推己及人,設身處地,是待人處世的根本。
君民一體,為政者應體察民心,以民之所欲為欲。
失德之君,雖居高位,終必被天下所棄。
十三、
1. 原文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2. 注釋
1. 殷:商朝國號。
2. 未喪師:尚未失去軍隊,指國家尚有力量。
3. 克配上帝:能承受天命,治理國家得當。
4. 儀監:制度法度。
5. 峻命不易:天命嚴峻而不易改變。
6. 德者本:德行是根本。
7. 財者末:財物是次要。
8. 外本內末:國家治理應重德行,財物次之。
9. 爭民施奪:爭奪財物會損害民心。
10. 財聚則民散:財物集中會導致民心分散。
11. 財散則民聚:財物分散能凝聚民心。
12. 言悖而出:言語不正則影響來往。
13. 貨悖而入:財物流通不正則禍及國家。
14. 惟命不于常:天命隨德而行,不固定。
15. 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行道正則得民心與國家支持,否則失之。
16. 善以為寶:以道德為國家寶貴之物。
3. 白話文
《詩經》說:「殷國尚有軍隊,能承天命,制度嚴明不易改變。」
治理國家要先重視德行。德行有了,人就能聚集;人聚集了,土地就能安定;土地安定了,財物就能充盈;財物充盈了,才能施用。德是根本,財是末端,若只爭奪財物,民心就會散亂。
財物集中,民心分散;財物分散,民心凝聚。言行不正,財物不正,國家也會受影響。《康誥》說:「天命不可固定。」治理得當,則得民心;治理不善,則失民心。楚書說:「楚國以善為寶。」舅犯說:「亡人以仁親為寶。」
4. 總結
德為本,財為末,君子先重德行而後用財。
民心與國家安定息息相關,財物應分配得宜。
言行財物皆不正,國家將受損。
天命隨德而行,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
啟示
治國先治德,德行是國家根本。
財物管理應服務民生,而非爭奪。
言行正直,財物公正,方能得民心。
以德為寶,國家長治久安。
十四、
1. 原文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嫉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2. 注釋
1. 斷斷兮無他技:專一而無他才能。
2. 心休休:心胸寬廣,寬容。
3.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見人有才能,如同自己擁有。
4. 彥聖:才德出眾的人。
5. 實能容之:真正能夠容納他人。
6. 保我子孫黎民:保護國家和百姓利益。
7. 嫉嫉以惡之:因妒忌而對人作惡。
8. 放流之,迸諸四夷:將人才流放至邊遠之地,不與中央共用。
9. 拂人之性:違背人性,做與民心相反之事。
10. 忠信以得之:以忠誠與信用獲得大道。
11. 驕泰以失之:驕傲傲慢則失去大道。
3. 白話文
《秦誓》說:「如果有一個臣子,雖無其他技能,但心胸寬廣,能包容他人。見別人有才能,如同自己擁有;見才德出眾的人,心中欣賞如同從自己口中說出一般。真正能包容他人,便能保護國家與百姓利益,這是有利的。若因妒忌而對人才作惡,阻撓才德之人施展能力,則不能保護子孫與百姓,這是危險的。」
只有仁者才能真正愛人,也能恰當地懲惡。
看到賢人而不能舉薦,舉薦而不能先行,是命運問題;看到不善之人而不能遠離,遠離而不能完全隔離,是過失。
喜好的人所厭惡,厭惡的人所喜好,這就是違背人性,災禍必將降臨自身。
所以君子若掌握大道,必須以忠誠與信用來獲得,而驕傲傲慢則會失去大道。
4. 總結
寬容他人是保護國家與民眾的根本。
見賢能舉、見不善能遠,方能順應人性。
妒忌與傲慢會招致災禍與失德。
忠信為得道之本,驕傲為失道之因。
啟示
君子應寬容、尊賢愛民,以保障國家與百姓利益。
行事需順應人性,推賢遠惡,避免違背民心。
忠誠與信用是成功之道,驕傲與妒忌必導致失敗。
十五、
1. 原文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2. 注釋
1. 生財有大道:財富的生成有其正道。
2. 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生產者多,消費者少。
3. 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努力創造者勤勞,消耗者節制。
4. 財恒足矣:如此則財富常足。
5. 仁者以財發身:仁者用財富來成就自身德行。
6. 不仁者以身發財:不仁者用自己換取財富。
7. 上好仁而下不好義:上位者愛仁,下位者不守義。
8. 好義其事不終:崇尚義的人其事必能完成。
9. 府庫財非其財:國庫之財不可為非其道所得。
3. 白話文
財富的生成有正道:生產者眾多,消費者相對較少;努力創造的人勤勞,使用財富的人節制,如此財富便能長久充足。仁者用財富來成就自身德行,不仁者用自己去換取財富。
從來沒有上位者好仁而下位者不好義的情況,也沒有崇尚義的人其事不完成,也沒有國庫之財不是正當所得的情況。
4. 總結
財富生成有道,生產與使用需得當。
仁者用財成德,不仁者為財耗身。
崇德守義者事必成功,財富歸正道。
啟示
財富應依正道生成與使用,以保持恒足。
德行高於財利,仁義是財富運用的根本。
君子應以德行導財,而非為財耗身。
十六、
1. 原文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2. 注釋
1. 畜馬乘:養馬和戰車。
2. 不察於雞豚:卻不照顧基本家畜,如雞豚。
3. 伐冰之家:以砍冰為業的人家。
4. 不畜牛羊:卻不養牛羊。
5. 百乘之家:擁有百乘戰車的大家族。
6. 不畜聚斂之臣:不任用貪財聚斂的臣子。
7. 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與其讓貪財之臣掌權,還不如有盜臣。
8.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治理國家不以追求利益為最重要,而以義德為最重要。
9. 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專注財利的人必是小人。
10. 災害并至:善與惡並存,災難必至。
3. 白話文
孟獻子說:「養馬與戰車卻不照顧雞豚;以砍冰為業的人家卻不養牛羊;擁有百乘戰車的家族卻不任用節制財富的臣子。與其讓貪財的臣子掌權,還不如有小偷作臣。」這說明治理國家不應以追求利益為重,而應以義德為重。專注財利的人必是小人。即使有善人,其善行也可能被小人左右而導致災害。
4. 總結
國家治理應以義為本,不以利為先。
任用小人專注財利,必導致災禍。
善行若遇小人干擾,也無法完全施行。
啟示
君子治國應重義德而非財利。
權臣選擇應以品德為首要考量。
國家安全與社會秩序依賴義德領導,而非單純追求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