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行

雷冥-avatar-img
發佈於禮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1 分鐘

一、


1. 原文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2. 注釋


1. 魯哀公:魯國國君(在位西元前494–前468)。



2. 儒服:儒者專有之服飾。



3. 逢掖之衣:衣襟相合於腋下,魯國服制。



4. 章甫之冠:宋國所尚之冠名,禮冠的一種。



5. 鄉:依隨、順從。



6. 君子之學博:指君子學問廣博,不拘一隅。



7. 其服也鄉:服飾依所在國之風俗。




3. 白話文


魯哀公問孔子:「您所穿的,是儒者專用的服飾嗎?」孔子回答:「我年少時住在魯國,穿的是魯制逢掖之衣;長久居於宋國,則戴宋制章甫之冠。我聽說:君子的學問應當廣博,但其衣服則應隨俗而著。我不知道有什麼專屬的『儒服』。」


4. 總結


孔子服飾隨所居之國而變,並非特立「儒服」。


君子學問需廣博,而服飾應合於當地風俗。


孔子否定「儒服」一說。



啟示


服飾不必拘泥於形式,重點在合乎時宜、尊重風俗。


孔子強調學問的本質,而非外在標誌。


君子處世,應在文化上博學多聞,在生活上隨方就俗。





二、


1. 原文


哀公曰:「敢問儒行。」孔子對曰:「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仆未可終也。」哀公命席。


2. 注釋


1. 哀公:魯哀公,魯國君主。



2. 儒行:儒者之行誼、德行。



3. 遽數:急速細數。



4. 不能終其物:不能說盡其內容。



5. 悉數:盡數,一一詳列。



6. 留:拖延、滯留。



7. 更仆:指一日之間(古時一更約兩小時,仆為侍者);言時間極長。



8. 命席:命人設席,表示準備靜坐詳聽。




3. 白話文


魯哀公問:「敢問儒者應有的品行?」孔子回答:「若要急速數說,便無法將其中的義理全部講完;若要一一盡數,則需停留良久,一日也難以說完。」哀公於是命人設席,以便從容聆聽。


4. 總結


哀公詢問儒者之行。


孔子言其廣博深遠,不可速數。


哀公因而設席,表敬與專聽之意。



啟示


儒者之德行涵蓋廣博,非片言可盡。


孔子強調「儒行」需耐心領悟,不宜求速成。


君臣對答間,體現尊重與學問之重視。





三、


1. 原文


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2. 注釋


1. 席上之珍:比喻德行學問,如寶珍般可供君子選拔。



2. 聘:聘用、徵召。



3. 夙夜:早晚,指勤勉不懈。



4. 強學:努力學習。



5. 待問:等待被詢問、徵求。



6. 懷忠信:心懷忠誠與誠信。



7. 待舉:等待被舉薦。



8. 力行:盡力實踐。



9. 待取:等待被錄用或任用。



10. 自立:自我成就、自我建立。




3. 白話文


孔子侍坐答道:「儒者就如同備有席上珍寶,以待徵聘;早晚努力學習,以備人詢問;胸懷忠誠與信實,以待舉薦;竭力實踐,以待任用。儒者之所以能自立,就是這樣的。」


4. 總結


儒者備有四德:


學問如珍,以待聘用。


勤學不怠,以應質詢。


懷抱忠信,以待舉薦。


力行實踐,以待任用。



儒者的自立之道,在於修德積學而不倦。



啟示


儒者應內修德行,外勤學問,以備不時之需。


真正的自立,不在於他人給予,而在於自身實力與德行。


修身、忠信與實踐,是立身之本。





四、


1. 原文


儒有衣冠中,動作慎,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偽,大則如威,小則如愧,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2. 注釋


1. 衣冠中:衣冠整齊莊重。



2. 動作慎:舉止謹慎。



3. 大讓如慢:大度謙讓,表現得似乎遲緩不爭。



4. 小讓如偽:細微謙讓,反顯得似乎虛假。



5. 大則如威:處大事時,儀態莊嚴有威。



6. 小則如愧:處小事時,謙遜如同有愧。



7. 難進而易退:不輕易爭進,卻樂於退讓。



8. 粥粥:柔順謙卑的樣子。



9. 若無能也:看似沒有才能。



10. 容貌:外在的神態、舉止。




3. 白話文


儒者衣冠整齊,舉止謹慎。大的謙讓像是遲緩不爭,小的謙讓又似乎近於虛偽;面對大事時莊嚴如威,面對小事時謙遜如有愧。進取困難而退讓容易,柔和謙恭,好像沒有才能。儒者的儀容舉止就是這樣的。


4. 總結


儒者外表:衣冠整齊,動作謹慎。


儒者態度:大事莊嚴,小事謙遜。


儒者處世:難進易退,柔和謙恭。


儒者形象:看似無能,實則藏德。



啟示


儒者不以爭進為榮,而以退讓為德。


外示謙柔,看似無能,實則內藏力量。


面對大小事,皆能隨境調和,彰顯德行。





五、


1. 原文


儒有居處齊難,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其備豫有如此者。


2. 注釋


1. 居處齊難:居家處世嚴整而不苟。



2. 坐起恭敬:舉止行為皆恭謹。



3. 先信:說話必以誠信為本。



4. 中正:行事合於中道與正直。



5. 道涂:道路。



6. 不爭險易之利:不爭奪道路險易的方便與利益。



7. 冬夏不爭陰陽之和:不怨恨寒暑變化,安然順應。



8. 愛其死以有待:視死亡為自然,坦然以待。



9. 養其身以有為:珍惜生命,以成就德行事業。



10. 備豫:周全的準備,安身立命之道。




3. 白話文


儒者的居家生活嚴整不苟,舉止坐起都十分恭敬。說話必先以誠信為根本,行事必合乎中正之道。在道路上不爭奪險易帶來的便利,在冬夏也不爭論陰陽氣候的適合。對於死亡,儒者能安然接受,因為有所精神寄託;對於生存,則悉心養護,以有所作為。儒者的周全準備就是如此。


4. 總結


居處:齊整謹嚴。


舉止:坐起恭敬。


言行:先信而中正。


處世:不爭小利,順應四時。


生死:安然待死,積極養生。



啟示


儒者以信與正為立身根本。


能安貧樂道,不爭小利,順應自然。


對生死持平常心,生則有為,死則無懼。





六、


1. 原文


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也,非時不見,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不亦難畜乎?先勞而後祿,不亦易祿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2. 注釋


1. 不寶金玉:不以金玉為珍寶。



2. 忠信以為寶:以忠誠與信實為真正的寶物。



3. 不祈土地:不祈求廣大田地。



4. 立義以為土地:以義行為立身根基,如土地般可靠。



5. 不祈多積:不求積聚財物。



6. 多文以為富:以學問、文化充實為真正的富有。



7. 難得而易祿:難以得遇,但易得俸祿。



8. 易祿而難畜:容易受祿,但不易積蓄。



9. 非時不見:不合時機則不出現。



10. 非義不合:不合乎義則不交往。



11. 先勞而後祿:必先勤勞努力,然後才受祿。



12. 近人:謂儒者的行誼接近於人道之正。




3. 白話文


儒者不把金玉當作寶,而是以忠信為真正的寶;不祈求廣大的土地,而是以義行為根基,如土地般可依靠;不追求積聚財物,而是以多聞多學為富足。儒者難以遇見,但一旦出仕則容易得祿;容易得祿,但不會積蓄財富。不合時機則不出現,不合義理則不與人相合。必先勞苦,然後才受祿。儒者的行為近於人道者就是如此。


4. 總結


珍寶:忠信勝於金玉。


根基:立義勝於土地。


富有:多學勝於財積。


處世:難得一見,不合義不交。


祿利:先勞後祿,易祿不畜。



啟示


儒者重德輕財,以忠信、義行、學問為立身之本。


處世不隨俗逐利,合義則交,不義則絕。


生計觀念強調「先勞後祿」,不積財而積德。





七、


1. 原文


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鷙蟲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來者不豫;過言不再,流言不極;不斷其威,不習其謀。其特立有如此者。


2. 注釋


1. 委之以貨財:賦予財物。



2. 淹之以樂好:沉溺於聲色享樂。



3. 虧其義:損害、違背義理。



4. 劫之以眾:群眾威脅。



5. 沮之以兵:兵力恐嚇。



6. 守:所守之道與節操。



7. 鷙蟲攫搏:猛禽抓搏,比喻勇猛。



8. 不程勇者:不以鬥勇為標準。



9. 引重鼎:舉重器。



10. 不程其力:不以蠻力為標準。



11. 往者不悔:過去不後悔。



12. 來者不豫:未來不憂慮。



13. 過言不再:失言不重複。



14. 流言不極:傳言不擴散。



15. 不斷其威:不削弱其威嚴。



16. 不習其謀:不常耍計謀權術。



17. 特立:獨立而特出。




3. 白話文


儒者即使被賦予財物、沉溺於享樂,見到利益也不會損害義理;即使受到群眾威脅、軍隊逼迫,臨死也不改變自己的守節。猛禽搏擊不必計較是否勇敢,舉重鼎不必比較是否有力;儒者不以逞勇逞力為本。過去的事不後悔,未來的事不憂慮;失言不再重複,流言不會傳播擴大。他的威嚴不會消減,他也不習用權謀。儒者的獨立卓然,就是如此。


4. 總結


義守:財樂不移,威兵不屈。


勇力:不以逞勇逞力為本。


處世:不悔過去,不憂未來。


言行:不重失言,不傳流言。


品格:威嚴不減,不習權謀。



啟示


儒者重義輕利,寧死不失節。


不事蠻勇與權謀,而以德義自立。


內心篤定,不困於過去與未來。


持守威嚴,特立獨行,為士君子之表率。





八、


1. 原文


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


2. 注釋


1. 可親而不可劫:可親近但不可脅迫。



2. 可近而不可迫:可接近但不可強逼。



3. 可殺而不可辱:可殺之,但不可羞辱其節操。



4. 居處不淫:居住不奢侈過度。



5. 飲食不溽:飲食不濃厚奢華。



6. 過失可微辨:過失可以委婉指出。



7. 面數:當面數說其過失。



8. 剛毅:剛強堅毅。




3. 白話文


儒者可以親近,卻不能被威脅;可以接近,卻不能被逼迫;可以被殺,卻不能被羞辱。他的居處不奢侈,他的飲食不厚味。對他的過失,可以婉轉提醒,但不可當面指數羞辱。他的剛強堅毅,就是如此。


4. 總結


節操:可親近而不可脅迫,可殺不可辱。


起居:居處簡樸,飲食節制。


待人:過失可婉言提醒,不可直面羞辱。


品格:剛毅而有度。



啟示


儒者剛毅自守,不可被威逼利誘所動搖。


節儉樸實,重視內在德行而非外在享樂。


待人有禮,指出過失應委婉含蓄。


展現剛毅與仁厚並行的儒者風範。





九、


1. 原文


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2. 注釋


1. 甲胄:盔甲,喻護身之物。



2. 干櫓:盾牌。



3. 戴仁而行:以仁德為根本而行事。



4. 抱義而處:以義理為準則而安身立世。



5. 暴政:殘酷無道之政。



6. 不更其所:不改變其堅守之立場。




3. 白話文


儒者把忠信當作護身的甲胄,把禮義當作防衛的盾牌;以仁德作為行事的依靠,以義理作為安身的根基,即使遇上殘暴的政權,也不改變自己的立場。這就是他自立的方式。


4. 總結


忠信:猶如護身甲胄。


禮義:如同防身干櫓。


行仁:以仁為行事之本。


處義:以義為立身之道。


不屈:即使暴政當道,亦不改節操。



啟示


忠信與禮義是儒者安身立命的根本。


堅守仁義,不因外在壓迫而妥協。


面對暴政,儒者仍自持不改,展現道德上的堅毅與獨立。





十、


1. 原文


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諂。其仕有如此者。


2. 注釋


1. 一畝之宮:極小的居所。



2. 環堵之室:僅四堵牆的小屋。



3. 篳門:以荊竹為門。



4. 圭窬:破敗不整的門窗。



5. 蓬戶:草蓋的門。



6. 甕牖:以破甕為窗。



7. 易衣而出:換上衣服才出門,表示莊重。



8. 并日而食:一日僅食一餐。



9. 上答之不敢以疑:君上詢問,不敢懷疑推辭。



10. 上不答不敢以諂:君上若不回應,不敢阿諛諂媚。




3. 白話文


儒者的居所狹小,僅如一畝之地,室內四壁環繞,門戶破敗,以草為門、以破甕作窗。出門必先更衣,飲食僅一天一次。君上若問,不敢心存疑慮;君上若不答,不敢阿諛奉承。這就是儒者在仕途上的表現。


4. 總結


居所簡陋:一畝之宮,環堵之室,蓬戶甕牖。


起居儉樸: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仕途態度:不疑不諂,忠正守禮。



啟示


儒者安貧守節,不以環境艱苦而改其德。


仕途上恪守中正,對上不疑不諂,顯其忠信。


修身在簡,立德在正,體現儒者清貧自守的精神。





十一、


1. 原文


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


2. 注釋


1. 今人與居:與當世之人同處共生。



2. 古人與稽:取法古人,以古為師。



3. 楷:法式、榜樣。



4. 弗逢世:不得時,未遇明主。



5. 上弗援,下弗推:上無君主提拔,下無民眾支持。



6. 比黨:朋黨,互相勾結之人。



7. 危之:加害、陷害。



8. 身可危:人身可能遭禍。



9. 志不可奪:意志不可動搖。



10. 百姓之病:百姓的疾苦。




3. 白話文


儒者與今人同居世間,卻又常以古人為師;其行於當世,後世則視為楷模。縱然未遇其時,上不被君主提拔,下不為百姓推崇,又遭讒諂之輩朋黨相害,雖身處險危,但其志向不可奪。即便生活危困,仍忠於信念,始終不忘百姓的疾苦。這就是儒者憂思的一面。


4. 總結


與今人共處,卻法古為師。


今世踐行,後世視為楷模。


縱不得志,遭讒危害,身可危而志不可奪。


雖處困厄,仍不忘百姓疾苦。



啟示


儒者憂國憂民,存志不移,即便身陷險境亦不改初心。


真正的儒行,超越時世寵辱,常懷百姓之苦。


修身立德,不在順境,而在逆境中更見其志。





十二、


1. 原文


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游之法,舉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2. 注釋


1. 博學而不窮:學問廣博而不至窮盡。



2. 篤行而不倦:實踐堅定而不懈怠。



3. 幽居而不淫:隱居時不沉溺於逸樂。



4. 上通而不困:與在上者交通而不感困厄。



5. 禮之以和為貴:行禮以和諧為最珍貴。



6. 忠信之美:忠誠與信用之德行。



7. 優游之法:從容安適之道。



8. 舉賢而容眾:舉薦賢者,並能兼容眾人。



9. 毀方而瓦合:打破成見與偏執,使群體如瓦片般能和合相聚。



10. 寬裕:寬宏大量、能容眾之心。




3. 白話文


儒者博學廣聞卻不窮盡,行事篤實不知疲倦;即便幽居不仕,也不沉迷於逸樂;即使上與君王交通,也不感到窘困。行禮以和諧為最貴重,崇尚忠信的美德,善於從容處世。推舉賢才,兼容眾人;破除偏執,使人群和諧聚合。這就是儒者的寬裕之德。


4. 總結


學:博學不窮,篤行不倦。


處世:幽居不淫,上通不困。


行禮:以和為貴,忠信為美。


待人:舉賢容眾,破執合群。


德性:寬宏大量,優游從容。



啟示


儒者的學問與行為,並非只為己修,而是為和諧社會。


能破除偏見,推舉賢才,胸懷寬廣,方顯儒德。


真正的修養在於「博學而能容」,既不偏私也不狹隘。





十三、


1. 原文


儒有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君得其志,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


2. 注釋


1. 內稱不辟親:在家國內舉薦,不因親屬關係而偏袒。



2. 外舉不辟怨:在外推薦人才,不因私怨而排斥。



3. 程功積事:衡量功績,積累事實。



4. 推賢而進達之:推舉賢能,使之得以進用。



5. 不望其報:不圖回報。



6. 君得其志:君主能實現其志向。



7. 茍利國家:只要對國家有利。



8. 不求富貴:不計較個人榮華富貴。



9. 援能:舉薦有能力之人。




3. 白話文


儒者在內舉薦時不因親屬而偏私,在外推薦時也不因怨仇而排斥。他們衡量功績、積累事實,推舉賢能之士,使其能被進用,而自己並不期待回報。君主能實現其志,則儒者只要有利於國家便心滿意足,並不求取個人的富貴。這就是儒者在舉賢援能方面的德行。


4. 總結


舉薦:不偏親,不避怨。


原則:依功績事實推賢。


心態:不圖回報。


志向:利國為先,不求富貴。



啟示


儒者推賢唯公,超越私情,真正以國家為重。


真正的德行在於「舉才不私,利國忘己」。


為公舉賢,能保政道端正,社會清明。





十四、


1. 原文


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難相死也;久相待也,遠相致也。其任舉有如此者。


2. 注釋


1. 聞善以相告:聽到好的事物或道理,彼此互相告知。



2. 見善以相示:見到善行,彼此互相示範。



3. 爵位相先:遇到爵位尊卑,必讓對方在前。



4. 患難相死:在危難中能同生共死。



5. 久相待:長久地互相等待,不急躁。



6. 遠相致:即使相隔遙遠,仍不忘彼此,能推舉相薦。



7. 任舉:委任與舉薦之事。




3. 白話文


儒者聽到善事便彼此告知,見到善行便彼此示範。在爵位尊卑上,彼此相讓;在危難之時,能同生共死。他們能長久守候互待,即使相隔遙遠,也能彼此推舉不忘。這就是儒者在擔任舉薦人才上的品德。


4. 總結


聞善必告,見善必示。


爵位相讓,患難相扶。


久能相待,遠亦相薦。


重在舉賢任人。



啟示


儒者重德行與友誼,以善相勉,共濟患難。


君子交道,超越功利,歷久不衰。


在舉薦任用上,能恪守誠信與公義,為人君之治提供堅實基礎。





十五、


1. 原文


儒有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翹之,又不急為也;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2. 注釋


1. 澡身而浴德:清潔其身以修養德行,比喻內外皆修。



2. 陳言而伏:發言合宜而不張揚。



3. 靜而正之:心境安靜,用以端正自身。



4. 上弗知也:上位者或世人未必知曉。



5. 粗而翹之:浮華的表現或矯飾的姿態。



6. 不急為也:不急於為之,不以矯飾示人。



7. 不臨深而為高:不靠危險險峻來抬高自己。



8. 不加少而為多:不以小功冒充大功。



9. 世治不輕:世道太平,不因安樂而輕浮。



10. 世亂不沮:世道混亂,不因艱難而氣餒。



11. 同弗與,異弗非:即使志同,不必盲目附和;即使不同,也不妄加非議。



12. 特立獨行:獨自立身行道,不隨波逐流。




3. 白話文


儒者洗滌身心以涵養德行,發言謹慎而不張揚,安靜以端正自身,即使上位者不知也不妨。他們不追逐浮華,也不急於表現自己;不以臨危示高,不以小成充大。世治之時,不會浮躁;世亂之時,不會沮喪。即使與人相同,也不必依附;與人不同,也不妄自非議。這就是儒者特立獨行的品格。


4. 總結


澡身浴德,靜以正己。


不矯飾,不冒功。


治世不浮,亂世不沮。


同不同流,異不相非。



啟示


儒者修身以德,不務虛名,不求人知。


面對世局安亂,皆能保持自我節操。


為人應獨立判斷,特立獨行,而不隨俗浮沉。





十六、


1. 原文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厲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其規為有如此者。


2. 注釋


1. 上不臣天子:不以苟仕而屈志於天子。



2. 下不事諸侯:不以利祿而事奉諸侯。



3. 慎靜而尚寬:行事謹慎安靜,心懷寬厚。



4. 強毅以與人:剛強堅毅而與人交往。



5. 博學以知服:學問廣博而能辨是非、服從道理。



6. 近文章:切近經籍文章。



7. 砥厲廉隅:磨鍊自身廉潔與正直的品格。



8. 分國如錙銖:即使得封國如錙銖之微。



9. 不臣不仕:不願以失義之方式去為臣、為官。



10. 規為:規模、法度、準則。




3. 白話文


儒者的操守是:不以苟安而臣事天子,不以榮祿而服事諸侯;他們謹慎安靜而又崇尚寬厚,剛強堅毅而待人,廣博學問以明理而心服。他們親近經典文章,用以磨鍊清廉正直的品格。即使有人將國土分封給他,僅如錙銖之微,他也不願屈身為臣、失節而仕。這便是儒者的規範與準則。


4. 總結


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


謹慎安靜,寬厚待人。


剛毅有力,博學明理。


修文磨德,廉直自守。


不因利祿而屈節,不願失義而仕。



啟示


儒者以道義為準則,不以權勢富貴動其心。


學問與德行並進,剛毅而又寬厚。


忠於本心,不苟仕,不失節,方見儒者規範之大。





十七、


1. 原文


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并立則樂,相下不厭;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2. 注釋


1. 合志同方:志向相合,道路一致。



2. 營道同術:在追求道義上採取相同的方法。



3. 并立則樂:並肩而立時感到快樂。



4. 相下不厭:互相謙讓而不覺厭倦。



5. 聞流言不信:聽到謠言也不懷疑朋友。



6. 本方立義:立身於正道,堅守義理。



7. 同而進:志同道合則共同進退。



8. 不同而退:道不同則退避,不強合。



9. 交友:朋友之道。




3. 白話文


儒者的交友之道是:志同道合,追求道義的方法一致;能並肩同行則歡樂,互相謙讓而無厭倦;即使長久不見,也不因流言蜚語而懷疑對方。他們的行為以正道與義理為根本,志同則共進,若不相同則退避。這便是儒者的交友之道。


4. 總結


合志同方,共營道義。


并肩快樂,互相謙讓。


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


行本義理,同則進,不同則退。



啟示


儒者之交,以道義為基,不以利害為準。


志同可共進,不同則退,體現君子之交的純正。


真正的友誼能經得起時間與流言的考驗。





十八、


1. 原文


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


2. 注釋


1. 溫良:溫和善良。



2. 仁之本:仁的根本。



3. 敬慎:恭敬謹慎。



4. 仁之地:仁的根基。



5. 寬裕:寬厚豐盛。



6. 仁之作:仁德所展現之效用。



7. 孫接:謙遜待人,接物有禮。



8. 仁之能:仁德的功能。



9. 禮節:禮貌規範。



10. 仁之貌:仁德外在的表現。



11. 言談:言語談吐。



12. 仁之文:仁德的文采。



13. 歌樂:歌詠音樂。



14. 仁之和:仁德的和諧。



15. 分散:分施,布施。



16. 仁之施:仁德的施行。



17. 不敢言仁:即使兼備,儒者仍不自居為「仁人」。



18. 尊讓:尊重謙讓。




3. 白話文


溫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謹慎是仁的基礎;寬厚豐裕是仁的作用;謙遜接物是仁的能力;合乎禮節是仁的儀態;言語談吐是仁的文采;歌樂是仁的和諧;布施分惠是仁的施行。儒者兼備這些德行,仍不敢自稱為「仁」。這就是儒者的尊重謙讓之道。


4. 總結


溫良:仁之根本。


敬慎:仁之基礎。


寬裕:仁之作用。


孫接:仁之功能。


禮節:仁之儀態。


言談:仁之文采。


歌樂:仁之和諧。


分散:仁之施行。


儒者兼備,仍不自居為仁。



啟示


儒者行仁,以多方面修養體現仁德。


真正的仁者不自誇,謙遜而尊重他人。


尊讓之心,是儒者最可貴的德性。





十九、


1. 原文


儒有不隕獲於貧賤,不充詘於富貴,不慁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今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


2. 注釋


1. 不隕獲:不因貧賤而喪志受辱。



2. 充詘:屈服、受制。



3. 富貴:財富與尊位。



4. 慁君王:擾亂、干擾君王。



5. 累長上:拖累尊長。



6. 閔有司:為執政官吏帶來麻煩。



7. 故曰儒:因此才稱之為「儒」。



8. 命儒:稱呼、名之為儒。



9. 妄:錯誤、不當。



10. 詬病:羞辱、責難。




3. 白話文


儒者不因貧賤而喪志受辱,不因富貴而屈服退讓;不去打擾君王,不去拖累尊長,也不給官吏添麻煩,所以才叫作「儒」。如今世人隨便稱人為儒,實在是錯誤,常常把「儒」當作詬病羞辱的名號。


4. 總結


儒者之守:不為貧賤所辱,不為富貴所屈。


儒者之行:不擾君王,不累長上,不為官府添亂。


真儒之名:由德行所立。


世人之誤:濫用「儒」名,反以之為辱。



啟示


真正的「儒」並非虛名,而是德行與操守的象徵。


名號若失其本義,會成為空殼甚至污名。


修身立德,勝於虛稱。





二十、


1. 原文


孔子至舍,哀公館之,聞此言也,言加信,行加義:「終沒吾世,不敢以儒為戲。」


2. 注釋


1. 至舍:到達住所。



2. 哀公館之:魯哀公為孔子安排住處。



3. 聞此言:指孔子論「儒行」之言。



4. 言加信:言辭更加誠信。



5. 行加義:行為更加合於義理。



6. 終沒吾世:至於自己一生之終。



7. 以儒為戲:把「儒」當作兒戲或輕慢之事。




3. 白話文


孔子到了住處,魯哀公為他安排館舍。聽了孔子談論「儒行」的言辭後,覺得言語更加誠信,行為更加合乎義理,於是說:「在我有生之年,絕不敢把『儒』當作戲笑之事。」


4. 總結


魯哀公為孔子安排住處。


聽聞孔子闡述「儒行」後深受感動。


認為言辭益信,行為益義。


發誓終身不敢輕慢「儒」。



啟示


君主亦能被真正的德行感化。


「儒」非虛名,而是以信義立身之道。


尊儒重道,才能端正世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2會員
599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28
一、 1. 原文 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賓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以請。」賓曰:「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固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賓曰:「某固辭不得命,敢不
2025/08/28
一、 1. 原文 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賓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以請。」賓曰:「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固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賓曰:「某固辭不得命,敢不
2025/08/27
一、 1. 原文 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短毋見膚,長毋被土。續衽,鉤邊。要縫半下;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 2. 注釋 1. 深衣:古代通用的禮服,上衣與下裳連屬。 2. 制度:規制法度。
2025/08/27
一、 1. 原文 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短毋見膚,長毋被土。續衽,鉤邊。要縫半下;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 2. 注釋 1. 深衣:古代通用的禮服,上衣與下裳連屬。 2. 制度:規制法度。
2025/08/26
一、 1. 原文 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踐之節,而不可損益也。故曰:無易之道也。 2. 注釋 1. 三年之喪:父母之喪,以三年為最高服制。 2. 稱情而立文:依人情哀痛之深,制定制度。 3. 飾群:以禮文整飾群倫。 4.
2025/08/26
一、 1. 原文 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踐之節,而不可損益也。故曰:無易之道也。 2. 注釋 1. 三年之喪:父母之喪,以三年為最高服制。 2. 稱情而立文:依人情哀痛之深,制定制度。 3. 飾群:以禮文整飾群倫。 4.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雍也第六)。  孔子的『變』,是變回去,變到他推崇的先王之道時代;正好與法家的『變法』相反。  孔子之時,『禮樂崩壞』。但相對而言,魯國沿襲下來的禮制多些。而齊國相對于魯國,有管仲廢舊立新、富國強兵的變法,於是離先王
Thumbnail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雍也第六)。  孔子的『變』,是變回去,變到他推崇的先王之道時代;正好與法家的『變法』相反。  孔子之時,『禮樂崩壞』。但相對而言,魯國沿襲下來的禮制多些。而齊國相對于魯國,有管仲廢舊立新、富國強兵的變法,於是離先王
Thumbnail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第六)。  孔子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並沒這樣自稱。《論語》通篇只此一個『儒』字。蓋當時儒是一種職業,充當喪葬、婚禮、祭祀等重要活動的司儀。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稱之為儒。   孔子學習過和熟悉這一套,但卻不
Thumbnail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第六)。  孔子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並沒這樣自稱。《論語》通篇只此一個『儒』字。蓋當時儒是一種職業,充當喪葬、婚禮、祭祀等重要活動的司儀。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稱之為儒。   孔子學習過和熟悉這一套,但卻不
Thumbnail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第五)。  輕裘,輕軟的皮衣。皮革處理得輕軟,越貴重。伐,誇耀。施,散佈。
Thumbnail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第五)。  輕裘,輕軟的皮衣。皮革處理得輕軟,越貴重。伐,誇耀。施,散佈。
Thumbnail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  『儀』,地名,屬衛國,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管理土地的官員。孔子路過儀這個地方,他慕名前來求見孔子。就對看
Thumbnail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  『儀』,地名,屬衛國,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管理土地的官員。孔子路過儀這個地方,他慕名前來求見孔子。就對看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論語》中,“冕”字共出現六處,分別是: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泰伯第八)。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子罕第九)。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
Thumbnail
《論語》中,“冕”字共出現六處,分別是: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泰伯第八)。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子罕第九)。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第二)。 哀公是魯國國君,『哀』是後人給他的諡號,對他一生的評定。諡法上說,『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總之就是死得早沒有什麼作為的意思。但魯哀公活得也夠長的,生卒年為前521
Thumbnail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第二)。 哀公是魯國國君,『哀』是後人給他的諡號,對他一生的評定。諡法上說,『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總之就是死得早沒有什麼作為的意思。但魯哀公活得也夠長的,生卒年為前521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