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2. 注釋
1. 魯哀公:魯國國君(在位西元前494–前468)。
2. 儒服:儒者專有之服飾。
3. 逢掖之衣:衣襟相合於腋下,魯國服制。
4. 章甫之冠:宋國所尚之冠名,禮冠的一種。
5. 鄉:依隨、順從。
6. 君子之學博:指君子學問廣博,不拘一隅。
7. 其服也鄉:服飾依所在國之風俗。
3. 白話文
魯哀公問孔子:「您所穿的,是儒者專用的服飾嗎?」孔子回答:「我年少時住在魯國,穿的是魯制逢掖之衣;長久居於宋國,則戴宋制章甫之冠。我聽說:君子的學問應當廣博,但其衣服則應隨俗而著。我不知道有什麼專屬的『儒服』。」
4. 總結
孔子服飾隨所居之國而變,並非特立「儒服」。
君子學問需廣博,而服飾應合於當地風俗。
孔子否定「儒服」一說。
啟示
服飾不必拘泥於形式,重點在合乎時宜、尊重風俗。
孔子強調學問的本質,而非外在標誌。
君子處世,應在文化上博學多聞,在生活上隨方就俗。
二、
1. 原文
哀公曰:「敢問儒行。」孔子對曰:「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仆未可終也。」哀公命席。
2. 注釋
1. 哀公:魯哀公,魯國君主。
2. 儒行:儒者之行誼、德行。
3. 遽數:急速細數。
4. 不能終其物:不能說盡其內容。
5. 悉數:盡數,一一詳列。
6. 留:拖延、滯留。
7. 更仆:指一日之間(古時一更約兩小時,仆為侍者);言時間極長。
8. 命席:命人設席,表示準備靜坐詳聽。
3. 白話文
魯哀公問:「敢問儒者應有的品行?」孔子回答:「若要急速數說,便無法將其中的義理全部講完;若要一一盡數,則需停留良久,一日也難以說完。」哀公於是命人設席,以便從容聆聽。
4. 總結
哀公詢問儒者之行。
孔子言其廣博深遠,不可速數。
哀公因而設席,表敬與專聽之意。
啟示
儒者之德行涵蓋廣博,非片言可盡。
孔子強調「儒行」需耐心領悟,不宜求速成。
君臣對答間,體現尊重與學問之重視。
三、
1. 原文
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2. 注釋
1. 席上之珍:比喻德行學問,如寶珍般可供君子選拔。
2. 聘:聘用、徵召。
3. 夙夜:早晚,指勤勉不懈。
4. 強學:努力學習。
5. 待問:等待被詢問、徵求。
6. 懷忠信:心懷忠誠與誠信。
7. 待舉:等待被舉薦。
8. 力行:盡力實踐。
9. 待取:等待被錄用或任用。
10. 自立:自我成就、自我建立。
3. 白話文
孔子侍坐答道:「儒者就如同備有席上珍寶,以待徵聘;早晚努力學習,以備人詢問;胸懷忠誠與信實,以待舉薦;竭力實踐,以待任用。儒者之所以能自立,就是這樣的。」
4. 總結
儒者備有四德:
學問如珍,以待聘用。
勤學不怠,以應質詢。
懷抱忠信,以待舉薦。
力行實踐,以待任用。
儒者的自立之道,在於修德積學而不倦。
啟示
儒者應內修德行,外勤學問,以備不時之需。
真正的自立,不在於他人給予,而在於自身實力與德行。
修身、忠信與實踐,是立身之本。
四、
1. 原文
儒有衣冠中,動作慎,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偽,大則如威,小則如愧,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2. 注釋
1. 衣冠中:衣冠整齊莊重。
2. 動作慎:舉止謹慎。
3. 大讓如慢:大度謙讓,表現得似乎遲緩不爭。
4. 小讓如偽:細微謙讓,反顯得似乎虛假。
5. 大則如威:處大事時,儀態莊嚴有威。
6. 小則如愧:處小事時,謙遜如同有愧。
7. 難進而易退:不輕易爭進,卻樂於退讓。
8. 粥粥:柔順謙卑的樣子。
9. 若無能也:看似沒有才能。
10. 容貌:外在的神態、舉止。
3. 白話文
儒者衣冠整齊,舉止謹慎。大的謙讓像是遲緩不爭,小的謙讓又似乎近於虛偽;面對大事時莊嚴如威,面對小事時謙遜如有愧。進取困難而退讓容易,柔和謙恭,好像沒有才能。儒者的儀容舉止就是這樣的。
4. 總結
儒者外表:衣冠整齊,動作謹慎。
儒者態度:大事莊嚴,小事謙遜。
儒者處世:難進易退,柔和謙恭。
儒者形象:看似無能,實則藏德。
啟示
儒者不以爭進為榮,而以退讓為德。
外示謙柔,看似無能,實則內藏力量。
面對大小事,皆能隨境調和,彰顯德行。
五、
1. 原文
儒有居處齊難,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其備豫有如此者。
2. 注釋
1. 居處齊難:居家處世嚴整而不苟。
2. 坐起恭敬:舉止行為皆恭謹。
3. 先信:說話必以誠信為本。
4. 中正:行事合於中道與正直。
5. 道涂:道路。
6. 不爭險易之利:不爭奪道路險易的方便與利益。
7. 冬夏不爭陰陽之和:不怨恨寒暑變化,安然順應。
8. 愛其死以有待:視死亡為自然,坦然以待。
9. 養其身以有為:珍惜生命,以成就德行事業。
10. 備豫:周全的準備,安身立命之道。
3. 白話文
儒者的居家生活嚴整不苟,舉止坐起都十分恭敬。說話必先以誠信為根本,行事必合乎中正之道。在道路上不爭奪險易帶來的便利,在冬夏也不爭論陰陽氣候的適合。對於死亡,儒者能安然接受,因為有所精神寄託;對於生存,則悉心養護,以有所作為。儒者的周全準備就是如此。
4. 總結
居處:齊整謹嚴。
舉止:坐起恭敬。
言行:先信而中正。
處世:不爭小利,順應四時。
生死:安然待死,積極養生。
啟示
儒者以信與正為立身根本。
能安貧樂道,不爭小利,順應自然。
對生死持平常心,生則有為,死則無懼。
六、
1. 原文
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也,非時不見,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不亦難畜乎?先勞而後祿,不亦易祿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2. 注釋
1. 不寶金玉:不以金玉為珍寶。
2. 忠信以為寶:以忠誠與信實為真正的寶物。
3. 不祈土地:不祈求廣大田地。
4. 立義以為土地:以義行為立身根基,如土地般可靠。
5. 不祈多積:不求積聚財物。
6. 多文以為富:以學問、文化充實為真正的富有。
7. 難得而易祿:難以得遇,但易得俸祿。
8. 易祿而難畜:容易受祿,但不易積蓄。
9. 非時不見:不合時機則不出現。
10. 非義不合:不合乎義則不交往。
11. 先勞而後祿:必先勤勞努力,然後才受祿。
12. 近人:謂儒者的行誼接近於人道之正。
3. 白話文
儒者不把金玉當作寶,而是以忠信為真正的寶;不祈求廣大的土地,而是以義行為根基,如土地般可依靠;不追求積聚財物,而是以多聞多學為富足。儒者難以遇見,但一旦出仕則容易得祿;容易得祿,但不會積蓄財富。不合時機則不出現,不合義理則不與人相合。必先勞苦,然後才受祿。儒者的行為近於人道者就是如此。
4. 總結
珍寶:忠信勝於金玉。
根基:立義勝於土地。
富有:多學勝於財積。
處世:難得一見,不合義不交。
祿利:先勞後祿,易祿不畜。
啟示
儒者重德輕財,以忠信、義行、學問為立身之本。
處世不隨俗逐利,合義則交,不義則絕。
生計觀念強調「先勞後祿」,不積財而積德。
七、
1. 原文
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鷙蟲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來者不豫;過言不再,流言不極;不斷其威,不習其謀。其特立有如此者。
2. 注釋
1. 委之以貨財:賦予財物。
2. 淹之以樂好:沉溺於聲色享樂。
3. 虧其義:損害、違背義理。
4. 劫之以眾:群眾威脅。
5. 沮之以兵:兵力恐嚇。
6. 守:所守之道與節操。
7. 鷙蟲攫搏:猛禽抓搏,比喻勇猛。
8. 不程勇者:不以鬥勇為標準。
9. 引重鼎:舉重器。
10. 不程其力:不以蠻力為標準。
11. 往者不悔:過去不後悔。
12. 來者不豫:未來不憂慮。
13. 過言不再:失言不重複。
14. 流言不極:傳言不擴散。
15. 不斷其威:不削弱其威嚴。
16. 不習其謀:不常耍計謀權術。
17. 特立:獨立而特出。
3. 白話文
儒者即使被賦予財物、沉溺於享樂,見到利益也不會損害義理;即使受到群眾威脅、軍隊逼迫,臨死也不改變自己的守節。猛禽搏擊不必計較是否勇敢,舉重鼎不必比較是否有力;儒者不以逞勇逞力為本。過去的事不後悔,未來的事不憂慮;失言不再重複,流言不會傳播擴大。他的威嚴不會消減,他也不習用權謀。儒者的獨立卓然,就是如此。
4. 總結
義守:財樂不移,威兵不屈。
勇力:不以逞勇逞力為本。
處世:不悔過去,不憂未來。
言行:不重失言,不傳流言。
品格:威嚴不減,不習權謀。
啟示
儒者重義輕利,寧死不失節。
不事蠻勇與權謀,而以德義自立。
內心篤定,不困於過去與未來。
持守威嚴,特立獨行,為士君子之表率。
八、
1. 原文
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
2. 注釋
1. 可親而不可劫:可親近但不可脅迫。
2. 可近而不可迫:可接近但不可強逼。
3. 可殺而不可辱:可殺之,但不可羞辱其節操。
4. 居處不淫:居住不奢侈過度。
5. 飲食不溽:飲食不濃厚奢華。
6. 過失可微辨:過失可以委婉指出。
7. 面數:當面數說其過失。
8. 剛毅:剛強堅毅。
3. 白話文
儒者可以親近,卻不能被威脅;可以接近,卻不能被逼迫;可以被殺,卻不能被羞辱。他的居處不奢侈,他的飲食不厚味。對他的過失,可以婉轉提醒,但不可當面指數羞辱。他的剛強堅毅,就是如此。
4. 總結
節操:可親近而不可脅迫,可殺不可辱。
起居:居處簡樸,飲食節制。
待人:過失可婉言提醒,不可直面羞辱。
品格:剛毅而有度。
啟示
儒者剛毅自守,不可被威逼利誘所動搖。
節儉樸實,重視內在德行而非外在享樂。
待人有禮,指出過失應委婉含蓄。
展現剛毅與仁厚並行的儒者風範。
九、
1. 原文
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2. 注釋
1. 甲胄:盔甲,喻護身之物。
2. 干櫓:盾牌。
3. 戴仁而行:以仁德為根本而行事。
4. 抱義而處:以義理為準則而安身立世。
5. 暴政:殘酷無道之政。
6. 不更其所:不改變其堅守之立場。
3. 白話文
儒者把忠信當作護身的甲胄,把禮義當作防衛的盾牌;以仁德作為行事的依靠,以義理作為安身的根基,即使遇上殘暴的政權,也不改變自己的立場。這就是他自立的方式。
4. 總結
忠信:猶如護身甲胄。
禮義:如同防身干櫓。
行仁:以仁為行事之本。
處義:以義為立身之道。
不屈:即使暴政當道,亦不改節操。
啟示
忠信與禮義是儒者安身立命的根本。
堅守仁義,不因外在壓迫而妥協。
面對暴政,儒者仍自持不改,展現道德上的堅毅與獨立。
十、
1. 原文
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諂。其仕有如此者。
2. 注釋
1. 一畝之宮:極小的居所。
2. 環堵之室:僅四堵牆的小屋。
3. 篳門:以荊竹為門。
4. 圭窬:破敗不整的門窗。
5. 蓬戶:草蓋的門。
6. 甕牖:以破甕為窗。
7. 易衣而出:換上衣服才出門,表示莊重。
8. 并日而食:一日僅食一餐。
9. 上答之不敢以疑:君上詢問,不敢懷疑推辭。
10. 上不答不敢以諂:君上若不回應,不敢阿諛諂媚。
3. 白話文
儒者的居所狹小,僅如一畝之地,室內四壁環繞,門戶破敗,以草為門、以破甕作窗。出門必先更衣,飲食僅一天一次。君上若問,不敢心存疑慮;君上若不答,不敢阿諛奉承。這就是儒者在仕途上的表現。
4. 總結
居所簡陋:一畝之宮,環堵之室,蓬戶甕牖。
起居儉樸: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仕途態度:不疑不諂,忠正守禮。
啟示
儒者安貧守節,不以環境艱苦而改其德。
仕途上恪守中正,對上不疑不諂,顯其忠信。
修身在簡,立德在正,體現儒者清貧自守的精神。
十一、
1. 原文
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
2. 注釋
1. 今人與居:與當世之人同處共生。
2. 古人與稽:取法古人,以古為師。
3. 楷:法式、榜樣。
4. 弗逢世:不得時,未遇明主。
5. 上弗援,下弗推:上無君主提拔,下無民眾支持。
6. 比黨:朋黨,互相勾結之人。
7. 危之:加害、陷害。
8. 身可危:人身可能遭禍。
9. 志不可奪:意志不可動搖。
10. 百姓之病:百姓的疾苦。
3. 白話文
儒者與今人同居世間,卻又常以古人為師;其行於當世,後世則視為楷模。縱然未遇其時,上不被君主提拔,下不為百姓推崇,又遭讒諂之輩朋黨相害,雖身處險危,但其志向不可奪。即便生活危困,仍忠於信念,始終不忘百姓的疾苦。這就是儒者憂思的一面。
4. 總結
與今人共處,卻法古為師。
今世踐行,後世視為楷模。
縱不得志,遭讒危害,身可危而志不可奪。
雖處困厄,仍不忘百姓疾苦。
啟示
儒者憂國憂民,存志不移,即便身陷險境亦不改初心。
真正的儒行,超越時世寵辱,常懷百姓之苦。
修身立德,不在順境,而在逆境中更見其志。
十二、
1. 原文
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游之法,舉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2. 注釋
1. 博學而不窮:學問廣博而不至窮盡。
2. 篤行而不倦:實踐堅定而不懈怠。
3. 幽居而不淫:隱居時不沉溺於逸樂。
4. 上通而不困:與在上者交通而不感困厄。
5. 禮之以和為貴:行禮以和諧為最珍貴。
6. 忠信之美:忠誠與信用之德行。
7. 優游之法:從容安適之道。
8. 舉賢而容眾:舉薦賢者,並能兼容眾人。
9. 毀方而瓦合:打破成見與偏執,使群體如瓦片般能和合相聚。
10. 寬裕:寬宏大量、能容眾之心。
3. 白話文
儒者博學廣聞卻不窮盡,行事篤實不知疲倦;即便幽居不仕,也不沉迷於逸樂;即使上與君王交通,也不感到窘困。行禮以和諧為最貴重,崇尚忠信的美德,善於從容處世。推舉賢才,兼容眾人;破除偏執,使人群和諧聚合。這就是儒者的寬裕之德。
4. 總結
學:博學不窮,篤行不倦。
處世:幽居不淫,上通不困。
行禮:以和為貴,忠信為美。
待人:舉賢容眾,破執合群。
德性:寬宏大量,優游從容。
啟示
儒者的學問與行為,並非只為己修,而是為和諧社會。
能破除偏見,推舉賢才,胸懷寬廣,方顯儒德。
真正的修養在於「博學而能容」,既不偏私也不狹隘。
十三、
1. 原文
儒有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君得其志,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
2. 注釋
1. 內稱不辟親:在家國內舉薦,不因親屬關係而偏袒。
2. 外舉不辟怨:在外推薦人才,不因私怨而排斥。
3. 程功積事:衡量功績,積累事實。
4. 推賢而進達之:推舉賢能,使之得以進用。
5. 不望其報:不圖回報。
6. 君得其志:君主能實現其志向。
7. 茍利國家:只要對國家有利。
8. 不求富貴:不計較個人榮華富貴。
9. 援能:舉薦有能力之人。
3. 白話文
儒者在內舉薦時不因親屬而偏私,在外推薦時也不因怨仇而排斥。他們衡量功績、積累事實,推舉賢能之士,使其能被進用,而自己並不期待回報。君主能實現其志,則儒者只要有利於國家便心滿意足,並不求取個人的富貴。這就是儒者在舉賢援能方面的德行。
4. 總結
舉薦:不偏親,不避怨。
原則:依功績事實推賢。
心態:不圖回報。
志向:利國為先,不求富貴。
啟示
儒者推賢唯公,超越私情,真正以國家為重。
真正的德行在於「舉才不私,利國忘己」。
為公舉賢,能保政道端正,社會清明。
十四、
1. 原文
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難相死也;久相待也,遠相致也。其任舉有如此者。
2. 注釋
1. 聞善以相告:聽到好的事物或道理,彼此互相告知。
2. 見善以相示:見到善行,彼此互相示範。
3. 爵位相先:遇到爵位尊卑,必讓對方在前。
4. 患難相死:在危難中能同生共死。
5. 久相待:長久地互相等待,不急躁。
6. 遠相致:即使相隔遙遠,仍不忘彼此,能推舉相薦。
7. 任舉:委任與舉薦之事。
3. 白話文
儒者聽到善事便彼此告知,見到善行便彼此示範。在爵位尊卑上,彼此相讓;在危難之時,能同生共死。他們能長久守候互待,即使相隔遙遠,也能彼此推舉不忘。這就是儒者在擔任舉薦人才上的品德。
4. 總結
聞善必告,見善必示。
爵位相讓,患難相扶。
久能相待,遠亦相薦。
重在舉賢任人。
啟示
儒者重德行與友誼,以善相勉,共濟患難。
君子交道,超越功利,歷久不衰。
在舉薦任用上,能恪守誠信與公義,為人君之治提供堅實基礎。
十五、
1. 原文
儒有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翹之,又不急為也;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2. 注釋
1. 澡身而浴德:清潔其身以修養德行,比喻內外皆修。
2. 陳言而伏:發言合宜而不張揚。
3. 靜而正之:心境安靜,用以端正自身。
4. 上弗知也:上位者或世人未必知曉。
5. 粗而翹之:浮華的表現或矯飾的姿態。
6. 不急為也:不急於為之,不以矯飾示人。
7. 不臨深而為高:不靠危險險峻來抬高自己。
8. 不加少而為多:不以小功冒充大功。
9. 世治不輕:世道太平,不因安樂而輕浮。
10. 世亂不沮:世道混亂,不因艱難而氣餒。
11. 同弗與,異弗非:即使志同,不必盲目附和;即使不同,也不妄加非議。
12. 特立獨行:獨自立身行道,不隨波逐流。
3. 白話文
儒者洗滌身心以涵養德行,發言謹慎而不張揚,安靜以端正自身,即使上位者不知也不妨。他們不追逐浮華,也不急於表現自己;不以臨危示高,不以小成充大。世治之時,不會浮躁;世亂之時,不會沮喪。即使與人相同,也不必依附;與人不同,也不妄自非議。這就是儒者特立獨行的品格。
4. 總結
澡身浴德,靜以正己。
不矯飾,不冒功。
治世不浮,亂世不沮。
同不同流,異不相非。
啟示
儒者修身以德,不務虛名,不求人知。
面對世局安亂,皆能保持自我節操。
為人應獨立判斷,特立獨行,而不隨俗浮沉。
十六、
1. 原文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厲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其規為有如此者。
2. 注釋
1. 上不臣天子:不以苟仕而屈志於天子。
2. 下不事諸侯:不以利祿而事奉諸侯。
3. 慎靜而尚寬:行事謹慎安靜,心懷寬厚。
4. 強毅以與人:剛強堅毅而與人交往。
5. 博學以知服:學問廣博而能辨是非、服從道理。
6. 近文章:切近經籍文章。
7. 砥厲廉隅:磨鍊自身廉潔與正直的品格。
8. 分國如錙銖:即使得封國如錙銖之微。
9. 不臣不仕:不願以失義之方式去為臣、為官。
10. 規為:規模、法度、準則。
3. 白話文
儒者的操守是:不以苟安而臣事天子,不以榮祿而服事諸侯;他們謹慎安靜而又崇尚寬厚,剛強堅毅而待人,廣博學問以明理而心服。他們親近經典文章,用以磨鍊清廉正直的品格。即使有人將國土分封給他,僅如錙銖之微,他也不願屈身為臣、失節而仕。這便是儒者的規範與準則。
4. 總結
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
謹慎安靜,寬厚待人。
剛毅有力,博學明理。
修文磨德,廉直自守。
不因利祿而屈節,不願失義而仕。
啟示
儒者以道義為準則,不以權勢富貴動其心。
學問與德行並進,剛毅而又寬厚。
忠於本心,不苟仕,不失節,方見儒者規範之大。
十七、
1. 原文
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并立則樂,相下不厭;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2. 注釋
1. 合志同方:志向相合,道路一致。
2. 營道同術:在追求道義上採取相同的方法。
3. 并立則樂:並肩而立時感到快樂。
4. 相下不厭:互相謙讓而不覺厭倦。
5. 聞流言不信:聽到謠言也不懷疑朋友。
6. 本方立義:立身於正道,堅守義理。
7. 同而進:志同道合則共同進退。
8. 不同而退:道不同則退避,不強合。
9. 交友:朋友之道。
3. 白話文
儒者的交友之道是:志同道合,追求道義的方法一致;能並肩同行則歡樂,互相謙讓而無厭倦;即使長久不見,也不因流言蜚語而懷疑對方。他們的行為以正道與義理為根本,志同則共進,若不相同則退避。這便是儒者的交友之道。
4. 總結
合志同方,共營道義。
并肩快樂,互相謙讓。
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
行本義理,同則進,不同則退。
啟示
儒者之交,以道義為基,不以利害為準。
志同可共進,不同則退,體現君子之交的純正。
真正的友誼能經得起時間與流言的考驗。
十八、
1. 原文
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
2. 注釋
1. 溫良:溫和善良。
2. 仁之本:仁的根本。
3. 敬慎:恭敬謹慎。
4. 仁之地:仁的根基。
5. 寬裕:寬厚豐盛。
6. 仁之作:仁德所展現之效用。
7. 孫接:謙遜待人,接物有禮。
8. 仁之能:仁德的功能。
9. 禮節:禮貌規範。
10. 仁之貌:仁德外在的表現。
11. 言談:言語談吐。
12. 仁之文:仁德的文采。
13. 歌樂:歌詠音樂。
14. 仁之和:仁德的和諧。
15. 分散:分施,布施。
16. 仁之施:仁德的施行。
17. 不敢言仁:即使兼備,儒者仍不自居為「仁人」。
18. 尊讓:尊重謙讓。
3. 白話文
溫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謹慎是仁的基礎;寬厚豐裕是仁的作用;謙遜接物是仁的能力;合乎禮節是仁的儀態;言語談吐是仁的文采;歌樂是仁的和諧;布施分惠是仁的施行。儒者兼備這些德行,仍不敢自稱為「仁」。這就是儒者的尊重謙讓之道。
4. 總結
溫良:仁之根本。
敬慎:仁之基礎。
寬裕:仁之作用。
孫接:仁之功能。
禮節:仁之儀態。
言談:仁之文采。
歌樂:仁之和諧。
分散:仁之施行。
儒者兼備,仍不自居為仁。
啟示
儒者行仁,以多方面修養體現仁德。
真正的仁者不自誇,謙遜而尊重他人。
尊讓之心,是儒者最可貴的德性。
十九、
1. 原文
儒有不隕獲於貧賤,不充詘於富貴,不慁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今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
2. 注釋
1. 不隕獲:不因貧賤而喪志受辱。
2. 充詘:屈服、受制。
3. 富貴:財富與尊位。
4. 慁君王:擾亂、干擾君王。
5. 累長上:拖累尊長。
6. 閔有司:為執政官吏帶來麻煩。
7. 故曰儒:因此才稱之為「儒」。
8. 命儒:稱呼、名之為儒。
9. 妄:錯誤、不當。
10. 詬病:羞辱、責難。
3. 白話文
儒者不因貧賤而喪志受辱,不因富貴而屈服退讓;不去打擾君王,不去拖累尊長,也不給官吏添麻煩,所以才叫作「儒」。如今世人隨便稱人為儒,實在是錯誤,常常把「儒」當作詬病羞辱的名號。
4. 總結
儒者之守:不為貧賤所辱,不為富貴所屈。
儒者之行:不擾君王,不累長上,不為官府添亂。
真儒之名:由德行所立。
世人之誤:濫用「儒」名,反以之為辱。
啟示
真正的「儒」並非虛名,而是德行與操守的象徵。
名號若失其本義,會成為空殼甚至污名。
修身立德,勝於虛稱。
二十、
1. 原文
孔子至舍,哀公館之,聞此言也,言加信,行加義:「終沒吾世,不敢以儒為戲。」
2. 注釋
1. 至舍:到達住所。
2. 哀公館之:魯哀公為孔子安排住處。
3. 聞此言:指孔子論「儒行」之言。
4. 言加信:言辭更加誠信。
5. 行加義:行為更加合於義理。
6. 終沒吾世:至於自己一生之終。
7. 以儒為戲:把「儒」當作兒戲或輕慢之事。
3. 白話文
孔子到了住處,魯哀公為他安排館舍。聽了孔子談論「儒行」的言辭後,覺得言語更加誠信,行為更加合乎義理,於是說:「在我有生之年,絕不敢把『儒』當作戲笑之事。」
4. 總結
魯哀公為孔子安排住處。
聽聞孔子闡述「儒行」後深受感動。
認為言辭益信,行為益義。
發誓終身不敢輕慢「儒」。
啟示
君主亦能被真正的德行感化。
「儒」非虛名,而是以信義立身之道。
尊儒重道,才能端正世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