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子良太郎
這兩天,台灣新聞的熱門話題,不是颱風就是大閱兵。颱風大家還能躲,大閱兵卻是硬碰硬。尤其是今年的九月三號,中國把這場閱兵搞得鋪天蓋地,還特地請來不少國際政要。讓我意外的是,台灣的前政要們也有人受邀前去,北京的媒體當然高調報導,台灣內部卻吵成一團。
作為一個在日本東北小城生活的普通人,我看待這些事的角度可能和專家不同。我每天要送三個孩子上學,回來要去公司上班,下班還得幫老婆分擔家務,但每天早上打開手機,總是會看到東亞這幾個國家你來我往的新聞。這些事情離我很遠,但又離我的生活很近。因為孩子的未來,因為物價,因為安全感。
台灣政要參加閱兵,意味著什麼?
在台灣,這件事會被視為「誰向中國靠近」的政治標誌。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示好」,另一部分人則覺得是「背叛」。台灣社會的撕裂,往往就是從這些象徵動作開始的。
我在日本這些年,看多了政治人物的「互動表演」。有時候,一個人去參加閱兵,不一定代表他真心支持,而是出於個人交情、或是想保留一條未來的路。政治人物往往有「兩面」。表面上是「個人行為」,實際上卻帶著一種「試探性」。台灣的這些前政要,也許就是這樣的角色。
中國與台灣:更近還是更遠?
閱兵之後,中台之間會有短期的「和緩假象」。北京一定會大肆宣傳:「看啊,連台灣的前領導人都來參加了,這就是民族情感。」但是,這種「假象」並不能掩蓋現實。因為台灣內部有很強的自我認同,北京的統一話語在島內很難真正說服人。
從小市民的角度來看,這就像鄰居家有人來你家喝茶,你馬上告訴整個社區「他認同我了」。但實際上,人家只是順路來坐一坐,心裡怎麼想,完全是另一回事。
所以,中台關係在閱兵之後,表面會多一點「交流」的聲音,實際卻還是那種「既親近又互相防備」的狀態。
中國與日本:軍費的理由
我在仙台,深刻感受到日本人對「安全」這件事的在意。大閱兵的新聞一出來,日本電視台會一個個分析中國展示的飛彈、無人機、戰車。第二天的新聞,保證是「防衛省要求增加預算」。
對日本來說,中國閱兵不是「鄰居的喜事」,而是「加強軍備的理由」。這種邏輯在東京的政策圈已經很固定了。老百姓嘴上不說,但其實心裡明白:中國越高調,日本就越有藉口花更多錢買軍備。這是一種「互相成就」的對抗模式。
中國與韓國:表面冷淡,內心焦躁
韓國這幾年跟中國的關係,有點像尷尬的情侶:分手了,但還有生意要做。韓國政要不可能去參加這種閱兵,他們必須顧慮美國的態度。但在韓國媒體裡,閱兵的消息一樣會被大篇幅解讀。
對韓國來說,最大的不安來自於朝鮮。因為一旦中朝關係表現得太親密,韓國會立刻警覺:這是不是意味著金正恩更有底氣了?所以,韓國的焦慮不是中國的飛彈,而是「中國背後撐著朝鮮」。
中國與朝鮮:兄弟還是負擔?
閱兵台上,如果金正恩笑著鼓掌,北京媒體就會說「中朝友誼萬歲」。可是在我這種外人眼裡,中朝關係就像是「帶著一個不聽話的小弟」。
這個小弟有時候能幫你出面,替你牽制一下美韓;但更多時候,他會鬧事,把你拖下水。北京需要平衡:不能太疏遠,否則小弟翻臉;但也不能太縱容,否則小弟太放肆。
閱兵之後,這種「兄弟關係」只會更明顯:台上熱熱鬧鬧,台下心裡盤算。
台灣的選擇:夾縫中的小日子
寫到這裡,我常常想,台灣人的感受其實跟我這個小市民很像。每天要顧孩子、顧生活,但新聞裡卻全是「大國角力」。台灣不可能不被捲進來,因為地理位置就是那麼敏感。
閱兵之後,台灣政壇會繼續爭論「要不要靠近中國」。而老百姓更關心的是「物價會不會漲」「安全會不會受影響」。這種「兩層次的矛盾」,我在日本也感受過:電視裡講國際局勢,家裡卻在算下個月電費。
結語:鄰里政治,終究還是生活的一部分
東亞的幾個國家,中國、台灣、日本、韓國、朝鮮,就像同一條街上的幾戶人家。有人家大業大,有人小心謹慎,有人古怪任性。大閱兵這種場合,就像有人辦喜酒,硬要整條街的人都看。但看熱鬧歸看熱鬧,真正的生活還要回到柴米油鹽。
台灣前政要參加閱兵,不會改變大局。中日之間,繼續警戒;中韓之間,繼續糾結;中朝之間,繼續「兄弟情」與「麻煩」。而台灣,只能在這些縫隙裡,繼續尋找自己的生存方式。
我在仙台這裡,每天送孩子去學校的時候,看到日本媽媽們推著嬰兒車,閒聊的是「秋天的運動會」「超市哪裡特價」。大國的閱兵,離我們的日常很遠,但同時又很近。因為這些政治角力,最終還是會影響到我們的米價、電價,甚至孩子將來的選擇。
這就是我的小市民觀察。大閱兵再熱鬧,生活還得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