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引發我對FIRE的更多思考。
新聞來源:三立新聞網
本篇新聞的背景
- 主角背景: 一位美國前財經分析師在34歲時,因被動收入足夠支應生活,認為已達成財富自由,於是提早退休。
- 10年後現況: 退休約十年後,他與家人購買了夢想中的新房,但此舉導致家中現金流吃緊,為了財務穩定,不得不重返職場。
- 經驗分享: 他以自身經歷勸告大眾,提早退休不見得適合每個人。他坦言自己並沒有因此變得更快樂,反而產生了更多焦慮。
- 主要教訓:
- 他賣掉股票和國債來買房,導致被動收入減少,一家人倍感壓力。
- 重返職場後,他無法忍受冗長的會議、辦公室政治和管理,在四個月後再次辭職。
- 他指出提早退休的一大隱憂是「再就業難度」。
- 給予的建議: 在提早退休前,應先存夠資金、規劃好投資,並測試自己能否靠「50%至80%的薪水」生活6個月至一年,避免因太過倉促而被迫退休失敗。
從案例中我們能學到什麼?
很多人在實踐 FIRE 的過程中,規劃方式各不相同,有人依照現階段的生活模式推算,忽略未來變化;有人過度壓縮支出,只為了提早達到財務獨立;也有人對未來花費過於樂觀,導致資金估算不足。這些狀況其實都可能讓 FIRE 計畫失敗。雖然我自己還沒真正達到財務獨立,但可以藉由他人的經驗,讓自己的規劃更完善──畢竟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我們則可從這則新聞案例當中借鏡,思考他在規畫時少了哪些考量點,藉以改善我們的FIRE計畫
- 未考慮未來生活模式
他在退休時,被動收入已足以支應生活,但並未把「購買夢想新房」納入考量,結果賣掉股票與國債後,破壞了原本的退休資金結構,自然無法支應原本的生活了。 - 缺乏其他收入來源
在非常年輕就退休,但看起來應該沒有主動收入來源,全靠投資被動收入過活,這也是造成賣掉股票後導致財務困難,這讓計畫風險大幅提升。 - 過於樂觀
財務獨立數字的推算過於簡單,僅參考當下生活需求。實際上,當你不再工作,時間變多,花費結構也會改變,進而打亂原有的退休財物務規劃。為什麼這麼說呢?你可以從他的建議當中看出他當時的現金流應該是處於薪水的50-80%區間在過活,那當然會造成財務壓力。
FIRE 規劃該注意的四大風險
我最近在 RFA 課程裡學到退休的四大風險:【長壽風險、通膨風險、醫療風險、投資風險】。如果把這些風險納入考量,再借鏡這則新聞的案例可以讓 FIRE 計畫更穩健:
- 考慮四大風險
以最壞情境預期未來:你可能會活到 100 歲卻沒人照顧;通膨可能失控;投資報酬率可能腰斬;甚至可能罹患重大疾病。這些因素都要納入財務獨立的金額試算,才能抵禦風險發生。參考我的文章:通膨:財務獨立、退休規劃必須面對的隱形殺手 - 定義未來生活
FIRE 計畫不該只照搬現況,而是要把未來想要的生活方式納入。舉例來說,你可能希望每年去歐洲旅行一次,雖然現在因預算限制無法實現,但若是你真正想要的退休生活,就必須把相關支出算進去。參考我的文章:初始化:想要的生活模式與品質 - 預留緩衝空間(Margin)
再周全的規劃也可能有疏漏,因此應在整體財務獨立金額中預留一個緩衝區,增加彈性,避免單一事件就破壞整體財務結構。 - 退而不休
我認為FIRE 的真正意義不是「完全不工作」,而是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即使在年輕時達到財務獨立,也不應放棄主動收入,而是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或副業。這樣不僅能補充生活費或增加投資,也能避免退休後生活重心只剩下消費與娛樂。
結語
過早退休會面臨更長的未知時間與更多風險,若規劃不周,財務結構很容易崩壞。因此,FIRE 計畫不能過於樂觀或簡單粗略,而是要充分考慮各種風險,並預留空間以增加彈性。而我認為「退而不休」才是真正 FIRE 的精神──讓自己有能力選擇想做的事,活得自由,而不是被財務壓力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