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追求財務自由或規劃退休生活的路上,「通膨」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變數。通膨代表物價持續上漲、貨幣購買力減弱,對生活成本與退休資產需求產生重大影響。本文將深入探討通膨的定義、對購買力的實際影響、政府為何希望維持適度通膨,以及在退休規劃中該如何妥善考量通膨因素,確保未來的財務安全與生活品質。
一、什麼是通膨?
通膨(Inflation)是指物價持續上漲、貨幣購買力下降的現象。通膨的常見計算方式是以前一年同期為基準,計算當期的年增率。
而通膨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會影響經濟、利率、購買力等三大因素,其中的購買力會與我們這個系列的主題「財務獨立、退休」有很大的關連性,因此本篇主要會探討「通膨如何影響我們的購買力?又該如何在退休規劃中妥善考量通膨因素?」
二、通膨如何影響購買力
前面有提到,通膨是會影響你的購買力的,舉以下例子來看可能會更清楚。
假設某一年的薪資是100元,而一顆蛋的價格是5元,所以你可以買20顆蛋;但一年後,你的薪資是120元,而一顆蛋的價格是10元,所以你只能買12顆蛋。從這個例子來看很明顯你能買的蛋數量變少了,主要是薪資通膨20%,但物價通膨100%,薪資漲幅追不上通膨,這就是通膨的威力。
三、為甚麼還是要通膨?
那你可能會想只要政府控制通膨,甚至是通縮不就好了,這樣大家都買得起這些東西,生活也不用這麼辛苦。沒錯通膨確實是各個政府的控制目標,且大部分都會將通膨控在2%,但通縮這件事情可能就不是政府單位想讓它發生的了。原因主要是兩個:
- 避免消費緊縮
可以想想看這個情境,若物價每年下跌(例如 -2%),你已經預期未來商品價格更便宜,你還會想要現在就買下去嗎? 因此若這個現象發生,就會有一連串傳導效應,需求減弱、企業沒訂單、企業裁員倒閉、失業率上升,經濟就會陷入停滯,被裁員的人因為沒有錢了,自然也更不消費。 - 維持勞動動力
另外一個情境,如果物價持續下跌,薪資不漲的情況下也能提升購買力,勞動者對加薪的需求會降低,促使勞工貢獻追求進步的心態可能也會消失,致使勞動價值降低。
反之,溫和的通膨會促使勞動者努力爭取薪資成長,以維持購買力,這就是通膨這個惡魔在做的事情,促使人去工作,讓經濟持續正向循環。
四、退休規劃中如何看待通膨?
FIRE(財務自由、提前退休)或退休規劃,最重要的是 『確保購買力不被侵蝕』。即使現在已經估算出未來的經常性消費金額,而且依照4%提領原則(雖然我不認為這是個好方法,但在這裡姑且用4%原則說明)存到了退休金,但若沒有考慮通膨,未來實際生活水準可能大幅下降(如同上面的雞蛋案例)。因此為了確保通膨因素被考慮進去退休規劃之中,應該把目前計算出來的未來性花費換算為為來值,我想用個案例說明更為清楚
假設你目前30歲,每個月花費預計5萬,通膨以2%計算,依照目前的平均年齡80歲來看,換算為為來值如下列計算式
f = 50000*(1+0.02)^(80-30)
換算到80歲還想保有現在5萬的購買力,至少1個月要有135,000的現金流,也就是一年161萬左右 ,假設資產成長率為0%(雖然不可能,但這裡方便說明),想在45歲時退休就必須要存到4,200萬才足以支撐為來消費,65歲退休則至少2,200萬。

當然才無獨立的計算沒有這麼簡單粗暴,包含之前講的你想要的生活若沒有定義好也會影響,其他諸如資產報酬率、勞保勞退給付、為來通膨變化⋯⋯也都未考量(這些留著後面篇章說明)。所以也不用這麼悲觀的想直接躺平,我認為金額可以比這個還少,前提是能找到合適的持續金流來源。
五、台灣的通膨是多少呢?
在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裡可以找到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可以看到下表中的總指數,除了疫情期間比較高幾乎接近3%外,通膨平均會落在2%。我想一直以來大家都覺得物價上漲很快,其實最主要因素是來自於食物類通膨比較高的因素,因為食物是你每天都會接觸到的,對於價格會更加敏感,詳細解說分析可以參考財經M平方的這則文章,在這裡先不探討通膨計算的方法以及實際感受。
呈上若要計算未來值的話,用2%計算應當是妥當的,但就我來說我認為在抓個安全邊際1%~2%左右,對於財務獨立金額規劃風險會更低。

六、結語
通膨雖然常被視為經濟發展中的「惡魔」,但適度的通膨卻有助於推動經濟與薪資成長。面對未來數十年的退休生活,我們不能只用今天的金額做規劃,更應該將通膨列入計算,確保購買力不被侵蝕。即使目前無法立即存下幾千萬,也可以透過良好的資產配置、現金流管理與對通膨的正確認知,逐步達成財務獨立的目標。把通膨當作一個提醒,而非恐懼來源,將能讓你的退休生活更有彈性與保障。
七、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s://www.stat.gov.tw/Point.aspx?sid=t.2&n=3581&sms=1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