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及評估自己期望的生活模式,即使非F.I.R.E實踐者,也要必須要重視
雖然這個系列聚焦於 F.I.R.E(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相關主題,但我想強調一件對每個人都至關重要的事:無論你是否打算實踐 F.I.R.E,都應該正視並釐清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樣貌,並評估目前實現該生活所需能力與資源之間的落差。
為什麼這件事如此重要?因為這攸關一個關鍵概念——財務韌性。什麼是韌性?在政治、環境與經濟的語境中,「韌性」越來越被重視,它代表的是一種面對不確定與衝擊時的應變與復原能力。
舉個例子,我本身是一名從事 ESG(環境、社會與治理)工作的實務者,近期被高度關注的框架如 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與 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正是這樣的應用。這些框架要求企業針對氣候變遷與自然資源風險進行評估,並衡量其對財務可能造成的衝擊,目的是提升企業的氣候與自然韌性。
這樣的概念,其實也可以應用在我們個人的財務與生活規劃上。如果無法清楚描繪自己理想的生活樣貌,或忽略盤點實現該生活所需的資源與風險,那你將難以建立足夠的財務韌性。缺乏財務韌性的後果,就是當你步入老年,可能會面臨無法自理生活、經濟拮据,甚至無法應對突發事件的窘境。
換句話說,財務韌性指的是當你面對未來不確定性與衝擊時,仍能維持生活穩定與自理能力的能力。而一旦對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缺乏清晰認知,你的財務行為就容易陷入無計畫、無目標的支出模式,進而削弱你應對未來變局的能力。只有先釐清方向,財務策略才有意義;只有掌握自己真正想去的地方,未來才能不被變局帶著走,真正活出你想要的樣子。
及時行樂的最大風險
若用錢的觀念是一個光譜,那麼及時行樂與未雨綢繆應該可以說是這個光譜的兩端,而及時行樂將給你未來的人生帶來巨大風險。
若把用錢的觀念視為一條光譜,那麼「及時行樂」與「未雨綢繆」可說是處在兩端。當一個人過度偏向其中一方,忽略財務規劃與長期目標,往往會為未來的人生埋下深遠且難以挽回的風險。
其中最大的風險,就是財務風險。當一個人習慣將收入毫無規劃地花光,或依賴信用卡與分期付款來滿足當下慾望,看似過得精采,實則逐步走向財務枷鎖。一旦遇上突發事件,如失業、生病或家庭支出,因缺乏儲蓄與應變能力,將無法支撐自己,也可能連累親人。
而當財務壓力接踵而至,身心健康也會受到牽連。經濟壓力容易導致失眠、憂鬱,身體逐漸亮起紅燈。更嚴重的是,長期處於經濟困境中,會讓人陷入對人生方向的迷茫與無力感,生活失去選擇權,夢想也變得遙不可及。
因此,我想給每位朋友一個提醒與鼓勵:
「在規劃中享樂,在節制中自由。」
這並不代表要否定享樂,而是提醒我們,唯有在財務穩健、生活有序的基礎上,享樂才能持久,自由才有意義。真正的成熟,不是壓抑慾望,而是懂得何時該選擇、何時該放手,這也是 FIRE 運動中所強調的重要觀念。
大家可以花些時間思考以下這幾個關鍵問題:
- 你理想的生活型態是什麼樣子?
- 你希望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品質與日常節奏?
- 你預期活到什麼年齡?那時你希望的生活狀態是什麼?
- 你現在的財務狀況,與那個理想願景之間的落差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