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ss is more,and affordable.
Bauhaus 1919 年誕生於德國威瑪,1925 年遷至德紹,1920年代的德紹是個重要的工業城市(集中營使用的毒氣大多於此生產),作為新興的工業城市,急需要尋找方法為工人興建廉價房屋,並希望為城市注入文化動力,打着「藝術與科技結合」旗號的Bauhaus落戶德紹,可算是相得益彰。

事實上,Walter Gropius在威瑪時期就已經設計了實用、光線充足的住宅方案。在落戶德紹不久,就設計了社會住宅Dessau-Törten Estate,以及政府的Employment Office等公共項目。
Bauhaus 不只是一所設計學校,而是一種改變世界的理念:設計要為生活服務,美學不該只是擺好看的裝飾,主張製造出具功能性、適合量產的產品。但在火熱發展時,卻被納粹盯上。希特勒雖然一開始默許或利用這些功能主義住宅(畢竟能解決工人住的問題),但他本人審美完全相反。他嚮往的是「希臘羅馬帝國風格」那種巨大石柱、雕花、恢宏氣派的權力象徵,從他對於柏林的重建工程「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Welthauptstadt Germania)便可一探究竟。對他來說,Bauhaus 「四四方方像盒子」的房子,根本是醜到無法忍受的「文化布爾什維克」。就是「左膠+崇外」,設計理念太前衛,師生裡有太多猶太人、左翼思想與外籍藝術家,強調國際主義,跟納粹「血與土壤」的民族主義完全唱反調。


1932 年,德紹市政府在納粹壓力下勒令Bauhaus關閉。最後一任校長 Mies van der Rohe嘗試把學校搬到柏林,以私人機構形式繼續,但撐不到一年,1933 年希特勒上台,蓋世太保直接突襲搜查,逼得Bauhaus徹底關門。
但故事沒有就此結束,大師們紛紛流亡:Walter Gropius、Josef Albers等跑去美國,Moholy-Nag在芝加哥創立New Bauhaus(現今的IIT Institute of Design) ,讓這股設計 DNA 在全世界開枝散葉。
所以某種程度上,納粹雖然關掉了Bauhuas,卻意外把它「全球快遞」了出去。今天的 Apple Store、IKEA、無印良品,都還能看到包豪斯的影子。

大師之家(Meisterhäuser)是包昂Bauhaus老師們的宿舍兼實驗場,Gropius、Klee、Kandinsky……住在一起,簡直就是「天團宿舍」;想像他們邊喝咖啡邊辯論「線條要水平還是垂直」,就覺得日常很不日常。
Bauhaus博物館於2019 年,Bauhause百年時開幕,意外的建立於Bauhaus主要建築群的另一側,收了全球最大量的包豪斯藏品。


雖然有Bauhaus之城的光環,但今時今日的德紹,人口只有八萬多人,面對不少前東德城市的問題:工業沒落、人口老化、工廠廢置等等……老實說,今天的德紹驟眼看上去,是個沉寂蕭條、了無生氣的城市。街上整天都沒幾個人,在短暫逗留的幾天當中,唯一見到超過兩三人的場合,大概就是博物館旁的公園,帶著孩子出遊的家庭,說真的要不是大白天去,實在怪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