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讀奧爾巴哈的《擬真-西方文學的再現真實》

2024/03/20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緣起】

今天文化界,誰知道 Auerbach ?

以「準確的性感」,

對抗理性科學為名的經院術語,

進行一種「底層解放」

一種千年底蘊、不間斷的「文學暴動

班雅明的摯友,Erich Auerbach

召喚三千年現實文學之靈魂

置死地而後生!


【書評全文】


千年一瞬

奧爾巴哈(Erich Auerbach)這個大部頭著作乍看起來令人生畏:一方面作者企圖橫跨西方文學三千年的歷史,爬梳現實主義高潮起伏、汪洋浩蕩的政經、歷史、美學脈絡;另一方面,這部五百多頁的著作,大量引用希臘羅馬經典、中古世紀宗教殘篇、文藝復興但丁《神曲》、工業革命時代左拉、到二十世紀吳爾芙的著作原文,充斥著拉丁文、古法文、古英文,有時譯者佛心來著翻譯一、兩段,更多時候是原汁原味的原始語言(讓看懂法文就謝天謝地的我情何以堪,古法文、英文還能勉強猜測,拉丁文就直接跳過),增加這部磚頭書的閱讀難度。

這部豪氣萬千的著作身世坎坷,奧爾巴哈身為優秀的德國猶太學生,博士論文由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出版,年輕就當上德國大學文學教授,但因其猶太身份被納粹解除教職並調查;計畫流亡美國、轉道土耳其時,因大戰爆發被困在伊斯坦堡,整本書就在戰爭時期於伊斯坦堡寫成,因為缺乏像樣的圖書館和學術著作,如此重量級的學術經典竟然沒有註釋,作者自己認為,如果不是流亡異域的非常時空,要為三千年文明寫註釋,如此計畫他可能連提筆都不敢想。這本厚重扎實又熱情洋溢的書戰後在瑞士出版造成轟動,奧爾巴哈後成耶魯大學教授,其著作被法國當代美學家迪迪·裕博曼(Georges Didi-Huberman)等視為現代文學批評理論的開山傑作。(話說回來,這樣一部縱橫西方三千年、專注於單一學派-現實主義的文學論文和個人的電影研究或台灣本土文化有何關聯,個人無法回答,但其對文明社會、文化思潮波瀾壯闊、高潮迭起的演繹,讓我在震撼之餘,作了五十頁的筆記。)


raw-image


準確的『性感』

閱讀當代後現代的美學理論著作,往往深陷其艱深、拗口、晦澀的專業學術名詞迷宮而昏頭轉向(既使翻成中文,每個分開字都看得懂,連在一起就成為謎團),奧爾巴哈這部現代文學理論經典卻完全背道而馳,往往讓我在白紙黑字前面,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見:作者以驚人的簡單、具體、清楚,提供一個異常白話的方法:『混合悲劇與喜劇、高級與低級』,白話陳述一個革命性的概念:『在不斷變動的歷史環境下,嚴肅再現當代社會日常的真實』。這樣樸實清楚的大白話,讓我想到一個老師如何評論巴贊(André Bazin)著作:在數十年來後現代猛烈攻擊巴贊『天主教式』『現實本體論』的情境中,身為可能是法國碩果僅存研究巴贊的教授,他說巴贊甚至班雅明的文章,讓他覺得『性感』,或許因為其著作和歷史、政治的緊密貼合,不同於學院派『去政治』(apolitique)的絕對理性或純粹美學,巴贊和班雅明堅持一種當下歷史意識,簡直以一種「露骨」的方式和態度,堅持以肉身和時代的氣息一起上下波動,傳達一種對生命和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感與意識。


raw-image


對古典理性主義的『暴動』

奧爾巴哈確實以『暴動』(révolte)一詞,說明現實主義如何對古典理性主義反抗。奧爾巴哈開宗明義於第一章就開始對希臘羅馬文化的批判,雖然表面上是民主制度,古希臘其實是由貴族統治,規定悲劇屬於貴族,專門處理嚴肅題材;喜劇屬於百姓,專門打諢插科;悲、喜劇的劃分越嚴格,越能確定統治階層的正當性:嚴肅高貴的問題只有貴族可以涉足,而所有不正經的打鬧,則專屬人民。這樣明確的階級劃分,傳承到羅馬帝國,成為帝國文化的基石:一方面貴族開創華麗高雅、可與現實完全脫節的唯美修辭(越與現實脫節,帝國越穩固);一方面以瘋狂的喜、鬧劇,發洩百姓的情緒與精力(低下的現實和平凡百姓不分彼此、緊密結合)。奧爾巴哈提出一個與此階層分明的古典美學完全相反的力量:猶大-基督傳統的《聖經》,其中的「嚴肅題材」-生命的奧祕,並不專屬統治階級:貴族、神或神的兒子,而更常顯現於最卑微的小老百姓中;《聖經》混合了悲、喜劇不同風格,混合了高、低不同階級,傳達出所有人的變化,『平凡人日常的悲劇性』。

raw-image

隨著羅馬帝國的覆亡,這兩個傳統在中古時代分別發展:希羅古典主義在法國宮廷生根,展開不食人間煙火的騎士冒險文學,而基督傳統則在民間教堂的傳奇劇中,以日常的語言存活下來。開創文藝復興的但丁《神曲》是個關鍵轉淚點,光是其原名Divina Commedia,就可傳達但丁恢宏的強大企圖:結合上帝的『神聖』Divina與人民的『喜劇』Commedia ,將『天上』與『人間』(甚至『地獄』)融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神一般的崇高和日常微小事物的怪獸結合』,但丁利用(或偷渡)基督教文明的『人不可毀滅性』,『體驗、了解並讚嘆』每個個體的多樣性與深刻性(每個人都不可毀滅),完成一種『個體的解放』:『人的影像遮蔽了神的影像』。

但丁試圖結合『神聖』與『日常』的恢宏構想如怒火燎原、開創文藝復興之後,現實主義和古典主義在歐洲往兩個極端發展,形成奧爾巴哈提出的『莎士比亞對抗拉辛』。莎士比亞的悲劇盡所有力量違反希臘悲劇的原則,除了視時間、地點、事件統一的『三一律』為無物之外,莎士比亞將平民百姓和日常微物帶進悲劇,以無限的想像馳騁在『世界一舞台』中,輝煌呈現伊莉莎白時代的開放風華,然一切卻因『清教徒興起、絕對王權(Absolutisme)統治、古典主義復甦、理性主義和實證科學』的降臨,如此自由奔放愕然而止。法國藝術當時走向和莎士比亞完全相反的道路:絕對主義的君權神授,並在路易十四的統治達到一個極端高峰:法國遵從古典主義甚至比希臘、羅馬更為嚴格,成為『比古典還古典主義』的神奇現象:拉辛悲劇不僅追求更嚴格的『三一律』,其主角不僅只能是王宮貴族,還最好發生在最遙遠的國度(簡直像是外太空的王子),悲劇主角出口成詩,『身體不會有任何損傷』,盡最大可能脫離所有現實,而追求最純粹的文雅優美;拉辛的古典主義和路易十四的絕對君權相輔相成、互相輝映,造成『兩世紀人民噤聲』。


raw-image


法國『比古典還古典的古典主義』搭配『絕對君權』受到統治階層的歡欣愛戴,卻在民間百姓和藝術家引發越來越大的怒火中燒,歌德首先發難,宣稱『日耳曼是野蠻民族,不受羅馬古典主義統治』,和席勒一起帶領日耳曼『狂飆』(Sturm und Drang),標靶就是絕對主義結合古典主義。法國古典主義在自己國家也引發『暴動』,雨果以莎士比亞的手法寫下的浪漫主義戲劇於1830年於法蘭西喜劇院首演,引發『觀眾的戰鬥』,支持古典主義的貴族蠢蠢欲動,雨果不得不帶著他的『浪漫主義軍隊』-高提耶、巴爾札克、白遼士等鎮場,演出過程騷動不斷,雨果其後並收到『恐嚇信和子彈』。雨果結合『神聖與怪誕』,帶領莎士比亞式浪漫主義最後戰勝了拉辛古典主義,大約同時間,斯湯達爾的《紅與黑》和巴爾札克的《人間喜劇》則帶動法國現實主義的爆發,兩位作家以『嚴肅對待低下階層』和『與當代脈動深度結合』,成為奧爾巴哈所認為的『現代寫實』先驅,加上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左拉的《盧貢-馬卡爾家族》,法國現實主義大系思潮震撼、席捲整個歐洲,深刻影響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成就他們『結合現實主義和悲劇的可能』。二十世紀吳爾芙和普魯斯特的寫作,更將『任何時刻』、『日常微物』和『意識流』帶進現實主義,使現實在古典敘事的廢墟上,成為一個開放的問題、一個謎(énigme)。


raw-image

『解放』後現代

奧爾巴哈在結論中提到一個關鍵字是『解放』(émancipation)。法國現實主義如斯湯達爾和巴爾札克,寫作『在生活的偶然裡』,『日常生活的任何人物』,從中發現『嚴肅題材與悲劇性』,表現一個『不斷變化和擴張的現實』,這樣的視野『破壞』(violation)嚴格劃分風格、類型的極致美學理論,對抗『去政治』、『去歷史』的絕對理性、純粹美學,成為一種激進(radical)解放。

然而絕對純粹美學在歷史的洪流中常以各種形式借屍還魂,從古希臘制定的悲、喜劇不可逾越之界線,羅馬帝國脫離現實的修辭術,法國中古宮廷的騎士小說,路易十四的古典悲劇,到好萊塢古典主義、納粹的國族主義、法西斯的未來主義,或許我們可以加上後現代的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宛如走向路易十四幾何花園的迷宮,在一個不可逾越的絕對和明確界線中,追求美的極致想像。

奧爾巴哈提出的混合現實:混合悲、喜劇,神聖與日常、真實與虛構,以一種對待現實的情感與視野,提供每個人一個沈浸在社會、現實與生命不斷變化的歷史意識,時至二十一世紀,奧爾巴哈「混合現實」和近三年來迪迪·裕博曼提出的出西方美學的「紀實詩意」(lyrisme documentaire)的廣大脈絡、賈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提出的現代敘事之「任何人榮光」(la gloire du quelconque )呼相輝映,在文化思想的戰場,提供從法式花園的無限想像出走之解放。





raw-image


【延伸閱讀,分享實踐】

共分三大部分,包括十二本書評:


一,法國最新學術著作,第一時間書評,共七篇: 

  1. 論迪迪–裕柏曼2023年新書,《痛苦與慾望的迷霧》
  2. 【任何人政治】作為解放-洪席耶 2022 年第一本著作
  3. 抵抗【烏托邦絕對化】-洪席耶2022 年第二本著作,全文解讀
  4. 【論述作為問題本身】-洪席耶2021年著作《文字與錯誤》
  5. 閱讀洪席耶2020年最新著作:《景色時代-美學革命之起源》
  6. 影像作為【在之間】的工作 -閱讀洪席耶 2019 年最新著作
  7. 【美學作為政治信仰】 -閱讀洪席耶訪談錄:《我們活在怎樣的時代?》


raw-image


二,洪席耶與阿甘本思想交集,中法語境,原創研究分享:

1,千禧到臨,洪席耶與阿甘本之思想對弈

2,阿甘本《創作與無政府》

3,阿甘本《哲學是什麼?》 -面對後現代論述危機:「空無神學」


raw-image


三,法國文學,最新書評,共五本:

1,2023 年,龔固爾文學獎-【脫離後現代五十年術語,平反十九世紀大眾寫實小說】

2,2022年,【安妮艾諾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之後的兩本書】

3,2022年,法蘭西學院文學大獎-【21世紀﹒帝國戰爭﹒精準預言】

4,2021年,龔固爾獎小說-【非洲文學年的奮力一擊】


raw-image



*本文為長期無償分享之一篇,感謝以一杯咖啡的經費,贊助持續分享




    306會員
    198內容數
    近三千年發展的菁英美學主義論述,如何成為問題本身?本計畫企圖以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以「反抗」《詩學》千年演變思潮,一個當代自發工作之開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