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一個衣櫥是無比日常的舉動,
我們在裡頭找尋適合今天的衣服,
決定要穿得正式或隨興,要抵禦冷風或對抗豔陽。
然而,這本書裡的衣櫥門,
卻像一個入口,把讀者帶往完全不同的地方。

封面一開始就揭示了這個祕密,
綠葉與藤蔓密密的生長,
把衣櫥包裹得像一座溫室。
木地板的線條往裡延伸,視線被牽引著,
好像下一秒就要踏進那個舞台。
中央的小女孩背後吊著的衣服並不尋常,
有的像章魚的觸手,有的覆滿魚鱗,
她自己卻還只穿著一件白底小花裙,
乾淨、單純,像一張尚未被染色的畫布。

🐌翻開故事,女孩介紹她的蝸牛衣櫥,
左頁是繁複的藤蔓環繞,像個活生生的空間;
右頁收斂成潔白的背景,
十二件服飾被整齊陳列,
蜂巢帽、羽毛洋裝、魚鱗短褲⋯⋯
像一張自然圖鑑,也像一場時裝秀。
故事邀請我們進入奇幻的場景,
接著把衣物攤開給讀者看清楚。
這裡像是提前預告,
衣服是不同生命的生存方式,
被借來暫時掛在衣架上。

🏜️接下來的跨頁,教室出現在沙漠裡,
桌椅帶著斑馬和長頸鹿的紋理,
老師問:
「地球變得越來越燙,那該怎麼辦呢?」
下一頁,女孩站在龜裂的大地上,
穿上仙人掌的厚實外衣,頭戴蘑菇帽,
她的身體就是答案,
儲水、抵禦乾旱、在極端的環境裡找到方式。
知識被穿進身體裡,
看著這一幕,
讓我想起孩子最真實的學習方式,
通常是模仿,然後想像自己成為那個生命。

🐻❄️北極的跨頁則更為沉重,
女孩坐在漂浮的冰塊桌上,眉頭緊鎖,
海豹、北極熊散落在一旁,
彷彿都無能為力。
北極的冰都融化到大海裡,那該怎麼辦?
深色海水把畫面壓得低沉,
彷彿所有生命希望也在消融,
女孩換上魷魚裝,潛入水中。
同學們也跟著跳下,桌椅隨波漂浮,
魚群游過他們的身邊,
故事把焦點放「適應」,
當環境改變,人也必須跟著改變。
🌵這些變身的過程,看似充滿遊戲感,
卻逐步把議題帶往深處,
女孩透過衣服展示多種可能性。
她的選擇提醒我們,
面對環境的變化,答案不在紙上,
而在身體能不能換一種姿態活下去。

故事的節奏慢慢放緩,畫面回到衣櫥,
燈光變暗,綠葉像是收縮了。
蜂巢帽掉在地上,像旅程留下的痕跡。
衣架上有好多空位,女孩的衣服呢?
🚪最深處是一扇木門,靜靜關著,
女孩和白色的小獸站在門前,
右頁留下大片的留白,
連續的三個小場景像是
「靠近、站定、傾聽」,
這一幕很安靜,也很有力量。
走進門後,
森林像是一座被點亮的舞臺,
犀牛身上的碎花布料,
竟與女孩原本的裙子相似;
鹿的背上覆著魚鱗,青蛙舉著小雨傘,
動物們穿著不像「是自己」的衣裳。
那一刻,她才意識到,
衣櫥裡的服裝並非無中生有,
而是大自然原本就贈與的外衣。
衣櫥像一座溫室,
收集所有生命的力量,邀請她去體驗。
🌵整本書的畫風,
始終維持一種質感。
背景多是灰與褐的低彩度,
只有衣服帶著鮮明的顏色,
綠葉的濃翠、蘑菇的紅褐、蝴蝶的亮黃⋯⋯
這樣的對比讓人明白,焦點不在場景,
而在那些「可以穿上的身份」。
筆觸線條細膩得像布的纖維,
每一件衣服都像能被觸摸一般,
蜂巢粗糙、蘑菇柔軟、魚鱗冰冷,
我甚至會下意識想伸手去感覺那些材質。
👕對孩子來說,
這是一場充滿想像的扮裝遊戲,
他們可以挑選,
今天我要當仙人掌,還是章魚?
對大人來說,這本書既是鏡子也是寓言,
它讓我們想起,自己每天也在換衣服,
在職場、在家庭、在社交場合穿上不同角色,
卻常常忘了問,這些衣服是我真正想穿的嗎?
🌵同時,
從森林到沙漠,從極地到海底的旅程,
也展現了一種理解自然的方式,
穿過葉片才懂得乾涸大地的韌性;
披上觸角才感受到水中呼吸的重量。
這些經驗提醒我們,
自然的贈禮雖豐富卻並非永恆,
我們可以嘗試去理解不同的處境,
但也必須學會帶著尊重與謙卑,
把借來的東西放回原位。
🌵當衣櫥漸漸變得空蕩,
讀者心裡會生出隱隱的不安。
因為我們都明白,若不去守護,
這些曾經可以依靠的「外衣」終將褪色、消失。
隨著現況持續下去,
我們還能不能與世界共生?
那扇衣櫥門的意義不在於「之後是什麼」,
而在於「我們要以誰的樣子走出去」。
《我的神奇衣櫥》
作者|李鮮柱
譯者|簡郁璇
出版|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