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對於東坡先生的印象都在於他是個吃貨,很會做詩的吃貨。因為「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所以美食加生活家的古人必是他囉!
所有蘇東坡的詩詞裡,其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因為從小只要接近中秋節就會在各大節目聽到這首歌,然後都會想到「嬋娟」應該是思念遠方的愛人,但是我這次讀完這本書才知道原來蘇東坡思念的是他親弟弟「蘇轍」。他們兩個的兄弟情誼真的沒話說,我看到書裡所寫的一段祭文真的想哭:
**「昔始宦遊,誦韋氏詩。夜雨對床,後勿有違」**
解釋就是說:「蘇轍年輕時離家求官,曾讀韋氏的詩句『夜雨對床』,並與哥哥蘇軾立下『夜雨對床』的約定,即兄弟倆將來要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並肩對坐交談。這句話表達了蘇氏兄弟深厚的手足之情,並透過蘇轍在哥哥去世後再次提及此約,象徵兄弟情誼的延續與對逝去兄長的深切懷念。」
後來蘇轍死了就跟哥哥蘇軾葬在邊上,也算是圓了兩個兄弟的情誼。後來我讀完這本書,才知道原來東坡先生有一半以上的詩其實都是寫給他弟弟跟親人的。我當時在想,為什麼他跟弟弟的感情可以那麼的好?現代人好像很少能做到像這樣子,當然無法像蘇東坡這位學神一樣,想到什麼就寫詩,反而就算是親人也不會把內心的想法講給對方聽,反之也許是古人會做詩才能夠把這樣子的情感寫在詩詞中。
真的是讀了這本書我才撿回了讀書時的一點點記憶,這位古人的詩詞其實都忘了差不多,而且一開頭時作者有模擬了一開始為什麼蘇東坡想自殺,主要就是「文字獄」。其實這也不是什麼稀罕的事,因為從古至今都有這樣子的事發生,只是棒打出頭鳥,你寫那麼多不抓你抓誰呢?再加上當時他算得上是文壇的頂流,放在現代就是個 KOL,在皇朝當道的時代不可能容許這樣子比皇帝還有影響力的存在。
也正因為是有這種經歷及心境轉換,造成了東坡先生一生寫了二千多首以上的詩詞及留下了書法作品及以他為發明的菜品也高達六十幾道,雖然在當時仕途算是走到末路,可是他被貶到哪裡就把生活過得多彩多姿,雖然很貧窮也是到處借錢也因為廣泛交友,算是另一種開拓視野方式吧!
阿德勒有一句名言「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他的長輩都在用以身作則教導他如何立身處世,所以不管他到了哪裡他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則,就算他已經因為烏台詩案身陷入獄,還是不改自己的原則。在這本書裡有一章節是我自己特別喜歡的,那就是蘇氏家風,尤其是作者提到為什麼我們現在很需要家風?因為當世代在變化時思維也要變,但是自我的價值觀不能變,因為那是自己立身處世的態度,所以我們自己要帶給自己孩子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是這個家的家風。
也是因為蘇氏家風如此也才能夠流傳百芳,再更後來的作為,就算不在其位也不計名利,把他所知所學的熱於奉獻。我想以我是一個現在家長的角色,我也很難去告訴我的孩子這樣子做對不對那樣子做可不可以,但我還是努力的去以身作則的告訴她,我的價值觀及我如何去面對這個世界的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