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天的布魯塞爾,是咖啡與蕾絲的明信片;夜裡的布魯塞爾,卻可能是扒手與帳單的驚嘆號。於是,一個問題浮上檯面:比利時到底安不安全?
歐洲之心布魯塞爾在陽光下像時尚雜誌的封面,石板路閃閃發光;夜裡請記得,歐洲的浪漫不會替你看緊荷包;安特衛普的珠寶街耀眼奪目,轉入車站邊角,啤酒泡沫卻遮不住扒手的貪婪手勢。同一座城,日夜兩張臉。所以,很多人說比利時夜幕低垂時,最危險的不是黑影,而是那杯讓你放下警戒的啤酒泡沫。乾杯可以,警覺別放下。
治安溫度計:數據 × 現場
曾幾何時「安全」近幾個月來成了比利時的熱門話題?黑幫械鬥、槍枝走火、街頭暴力、汽機車竊案、毒品走私與警政回應速度...,皆成了每日新聞頭條,更因此牽動了移民政策、旅遊選擇與城市治理方案。看著這些每日新聞快報,呈現在腦海裡的比利時,是一片灰黑無望,但跨國資料庫與官方統計(Numbeo),比利時在西歐只屬中段班位置,犯罪指數約45分,唯布魯塞爾與安特衛普分數偏高,郊區普遍安穩。然而數據是地圖,感受是指南針;兩者合起來,才能真正指向安全。
下降:闖空門、車輛竊案(科技防護與居家強化升級)。
維持或上升:詐騙、侵入式搶劫、夜間公共空間衝突、毒品相關暴力,網路詐騙與個資盜用躍升為新顯學,讓年長者與新住民、留學生特別吃虧。
地圖的皺摺:區域與時段
多語、多族群治理增加溝通成本;Molenbeek、Anderlecht 等城市南區因社會斷裂與毒品分銷被放大檢視,成為城市難題的縮影。晚間地鐵站、熱門酒吧外、大型車站周邊是風險帶,若是郊區、學區型社區常安靜得像圖書館。
布魯塞爾身處多語環境的交通樞紐,放在國際政治現場似乎很上得了檯面,一旦抽離政治熱點,語言與資訊在民間便斷裂,如走進一座迷霧森林。當都會圈忙於夜間暴力與毒品糾紛,郊外則有偷獵、種植、邊界偷渡與性暴力等隱性議題,警力資源被拉扯得零碎,比利時人的「體感治安」因居住地而產生分歧。
制度拼圖:為何感受與數據會落差?
比利時的警政與治理像馬賽克:多語、多層級自治,協作需要時間;報案流程偶有「待機與轉機」,當社區警局趕到時只能吃上一口閉門羹的尷尬。
台灣的安全世界有目共睹,因為台灣擅長高密度警政透明化、科技輔助與橫向協作,社區到里長的網絡像結實的漁網。比利時則重社區協商與人權保障,公共空間監控布建緩慢,2025年布魯塞爾議會還在監控政策聽證V.S.尊重隱私的議題反覆琢磨,至今仍難找到方法定案。
給在比台灣人的五個實用保命符
- 讀溫度:把安全當成行前設定,末班地鐵抬頭環顧;夜歸改走明亮幹道;上車靠近駕駛或站務。
- 進社區:參與鄰里會議、學校義工、街坊通訊群,讓你的名字進入鄰居手機。
- 跨語口訣:準備 2–3 句當地語+英語的求援關鍵詞,搭配住家與常去地點定位。
- 善用管道:認識在地求助與諮詢資源(如 1712 類型的求助服務)、緊急電話 112/101;能線上報案就線上報。
- 數位防身:手機與銀行即時鎖定學起來;陌生連結與投資邀約不點不回,詐騙最怕冷處理。
台歐對照:安全是系統設計,不是心情
安全感不是裝在口袋裡的一把鎖,而是城市與居民的互信。台灣的安全感來自高信任與公私協作,密集的警政與社區網路織出一張漁網;比利時則在多語與多元間,把安全感建立在人權保障與社區協商。把兩者疊在一起看,我們學會兩種生活節奏,也更珍惜台灣那份全世界稀有的信任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