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比利時宣布要普發一萬元現金,你會信嗎?台灣十月下旬開始,只要是國民都可以領到「一萬元普發」金,講給比利時人聽,收到他們射過來一種既懷疑、羨慕、嫉妒的眼神...
普發金在台灣是一種短期財政盈餘的再分配,因為稅收超徵,政府能快速以現金方式回饋人民。這種做法雖然爭議不少,卻簡單、直接,讓民眾感受到立刻的「獲得感」。
比利時的情況完全不同。它不是短期盈餘,而是長年結構性赤字,國債沉重,連維持既有的社會支出都步履維艱。在這樣的條件下,比利時政府根本不可能像台灣一樣「突然多出一筆錢」來普發。即使有人提議,也會立刻被財政現實打臉。
換句話說:台灣的普發現金是一種「特殊事件」的結果,而比利時的財政體質讓這種事情幾乎不可能發生。台灣的一萬元現金普發,多半發生在經濟突變(疫情衝擊、稅收超徵等)背景下。它有兩個關鍵條件:
- 中央政府掌握多數稅收,可直接調度。
- 短期盈餘或專案基金,可以快速動用,政治上也有高度共識。
比利時的財政現實
比利時的困境是結構性的,不只是年度收支問題:
- 高債務比率
比利時的公共債務長年維持在國內生產毛額的 100% 以上,近年來甚至逼近 GDP 的 105–110%。這意味著它必須小心每一分支出,因為利息負擔龐大。 - 財政分權,難以統一出手
台灣的財政集中在中央,但比利時是典型的聯邦國家,財政權分散在聯邦政府、區政府(弗拉芒、瓦隆、布魯塞爾)、社會保險基金。要「全國統一」發錢,必須跨層級協調,幾乎是「政治大協商」,不可能像台灣一樣乾脆直接。 - 社會支出沉重,比利時建構一張強大的的社會福利網,醫療、失業、退休金、家庭津貼等開銷龐大。這使得臨時性「加碼發現金」難以正當化。
台灣的一萬元,是一種短暫卻直接的「雪中送炭」。比利時則像一台古老的管風琴:聲音宏大,卻需要多人合力才能彈奏一個和弦。要他們普發現金,幾乎等於要改寫財政協奏曲。所以答案是——做得到,但代價太大,政治上也難達成共識。
台灣的「一萬元普發」,就像爸爸突然從口袋裡掏出一顆糖:小孩馬上安靜,雖然不能當三餐吃,但至少甜到心裡。
比利時呢?爸爸口袋裡已經塞滿帳單、信用卡催繳單,還有稅務局的紅色信封。還要他再掏出糖來發給全家,恐怕他只會苦笑,然後說:「來唷,請你喝一杯免費的自來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