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活是依循著什麼而前進?
原則(principle)。
什麼是原則?
原則又稱原理、定理、定律,在《物理學》上很常見,是萬物的根源。
《物理學》是科學,因此科學所遵守的就是「原則」。因此,「原則」就是科學,是一切的根本。
這「原則」的「則」就是「規則」,是宇宙「規則」,中國人把它稱為「道」。
因此,科學的「原則」有其相當嚴謹的規定:
1.一個系統。
2.自成法律。
3.可以陳訴。
4.可以解釋。
5.可以實驗。
6.可以推導。
7.可以預測。
8.可以反覆驗證。
9.可以適用。
10.適用於每個情境。
11.幾乎永不改變。
12.真理的代名詞。
就由於可以反覆驗證,它成了真理。
依此,每個人都要以它為根據,它成了「為人處事」的標竿。
每一個人都個自擁有屬於自己專屬的「原則」。「原則」人人不同,卻是「個人哲學」與個人「生命觀」。盡管它是「個人哲學」,但人人大同而小異。
為什麼?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這種「原則」有其《道次第論》:
1.個人原則。
2.來自「人類共同體」。
3.來自於「地」與「地體」。
4.來自於「道」與「道體」。
5.來自於「天」與「天體」。
6.來自於「宇宙」與「宇宙體」。
因此,它「放諸四海皆準」,又稱「天地準」。
在甘肅天水的伏羲廟中有兩塊「匾」:
1.開天明道。
2.與天地準。
這裡講的是「道」、「易經」與「八卦」,可以成為天下一切的「準則」,這是《宇宙人生論》。
在人生上,「道」、「易經」與「八卦」也是人的生活準則,即人生活上的「原則」。
因此,「原則」就是「與天地準」,就是人生活上的「標準」。
2017年,橋水避險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 LP)創辦人達利歐(Ray Dalio,)寫了一本書,叫做《原則:生活與工作》(Principles: Life and Work )。
這是達利歐為人處事的「根據」。
其實它是一切的根據,如做人、做事、公司、工作、事業、家庭、婚姻、夫妻、人際、金錢、朋友⋯等,都要守此「原則」(principle)。達利歐發現:人在生活上各有規律,其中有其前因後果,自然就形成了生活的「原則」,讓人不至於手足無措。
尤其是在投資上,達利歐發現:在投資上,還是得依循「原則」而行。
他在投資上有一個「景氣蕭條測量儀」(depression gauge),這讓他降低風險,他規定自己、員工與機制,一旦出現某些特定情況,就預示了債務危機與景氣衰退。從來,讓他進可攻、退可守,都有所「根據」。
達利歐進而發現:人還得經常優化(optimization)這些「原則」,以免過時,要永保進化(evolution)。其實,這「原則」適用於人生的每一個過程,如學習、交友、愛情、求職、做生意、經商、求財、教育⋯等
這「原則」讓人有中心感,充滿信心,使人生活「無懼」,讓人得心應手,但也得保持適當的「彈性」。
生活會變,「原則」不變。
黃振輝/20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