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三部曲之一:文化革命的結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沒有科學難道便沒有了世界觀嗎?科學「應用」是近代的產物,但是科學的「思維」卻由來已久。若說科學是一種解釋世界的方法、一種思維的方法(重視邏輯、因果),那麼便如同哲學的起源,思考由一到多、idealism與realism問題的傳統。如何思考才是決定了世界觀如何存在,而科學的方法思考,其背後是以數學為基礎、以實驗為手段來解釋世界。但正因為科技產品大量生產以及模矩化,此單一、可控制的結果,恰巧反映自然並非以數學為基礎,因為在自然中任兩片葉子,其葉脈都是獨一無二的,自然沒有完美無缺的圓、沒有完美筆直的直線。自然,或者說世界並非以科學典範為主宰,既然典範來自思考,那麼是否表示每個人的思考不同便有了不同的典範與世界觀?那麼典範之所以使我們如此思考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典範,是一種思考的信念。例如:金錢的概念是無形的,但是我們之所以認為金錢有價值,是因為我們都相信金錢具有買賣的功能。而典範移轉,代表的則是原先的典範、信念出現了某些異常現象,而無法再以現有的典範解釋、理解,此典範不再成為人們思考、行動的出發點。例如:從地心說轉向日心說。其使用的相關概念也隨之改變,例如:牛頓物理學與愛因斯坦物理學對於質量有不同的定義與使用。孔恩認為典範與典範之間是不具累積性的、非線性的、不可共量性的(不可比較),因為典範與典範之間的基礎不同、理論與理論的假設(假說)不同。雖然看似都能解釋同一個現象,但是其理論的核心、結構並不相同。典範之間真的不具共量性嗎?什麼是思考與思考的共量性呢?  


典範與典範相同的地方是,皆是在語言的基礎上思考(或者說思考離不開語言),而語言的思考,所影響其思考的是如同海德格所說的「前結構」,我們都是被拋進某個結構(文化、歷史、語言、傳統)之中的個體。文化便如同前結構的典範,其形塑、影響了我們所相信的世界,天生決定了我們思考的方向與方法,但是否因為相同文化的前結構,其思考結果便皆是相同、皆是被決定的呢?從目前世界是多元文化並存、具有多元價值思考的結果來看,前結構是能夠經由某種過程而獲得創發或移轉的。文化的典範如何移轉呢?何謂文化的典範呢? 


首先,文化適用孔恩所說的「典範」概念嗎?科學典範,是由一群科學家所組成的社群所決定,文化是否也是某種社群所決定的呢?政治、權力等皆或多或少會影響科學、文化典範的形成,但是其背後所受到更大的影響是─「真理」。是真理決定、保證了此文化具有跨時空性、跨歷史性的存在。當某個文化具有真理時,其真理自然會向我們顯現、向我們提問,並給予我們答案,此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有意義的。因此文化的典範是彼此獨立的,在其典範中自有其生命力與意義,而文化與文化之間也具有某種「文化際」跨越的可能,其可能在於,我用我的文化去理解你的文化,雖然不必然百分之百的理解你的文化,但是卻是在不斷的不理解過程中獲得理解。 


對比孔恩的科學革命的階段,我認為文化的典範相較於科學的「確立典範時期」;問題、事實、解答皆是受到定義的。文化的典範更像是出現在「前典範時期」,文化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最具代表表示其文化具有反映當時前典範的理解,例如:一幅畫用許多隱喻的方式描繪,便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脈絡。原創表示其文化具有跨時代的價值,因為價值的創新不同於原有的價值,當原有價值消失時,因有不同於原價值而得以有保存、甚或跨時代的可能。文化革命的典範便是在這種似曾相似,卻又與眾不同的過程中發生,使其具有跨時空性、跨歷史性、跨語言性的可能。   


若說跨時空的文化具有真理,那麼是否此文化所有人皆接受?因此有文化際的可能。高達美說:「經典向我對話(提問),而非我向經典對話。」文化向我對話,而非我向文化對話。當我們接觸跨時空的、如同古典般經典的文化時,例如: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便能夠獲得不同於前結構的我(海德格說的存有),除了價值有「視域融合」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在此一與不同文化接觸的過程所產生的辯證關係中,讓我們因此獲得了更寬廣的視域,而有接近真理的可能。文化的典範是在不理解中不斷理解、詮釋的過程,如此文化才可能細水長流的流傳下去。

2017/6/9

avatar-img
50會員
585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維護計畫如同古蹟歷史建築的使用手冊,它提供一個方法與共同的語言,來協助解決歧異,以及達到新舊平衡。理想上的維護計畫似乎能夠取得某種「共識」,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維護計畫真的有一套標準可循嗎?本書為詹姆士.克爾(James Kerr,1932-2014)撰寫的第七版《維護計畫》,從1982年第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維護計畫如同古蹟歷史建築的使用手冊,它提供一個方法與共同的語言,來協助解決歧異,以及達到新舊平衡。理想上的維護計畫似乎能夠取得某種「共識」,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維護計畫真的有一套標準可循嗎?本書為詹姆士.克爾(James Kerr,1932-2014)撰寫的第七版《維護計畫》,從1982年第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2080年,在這個AI掌控一切的時代,學術逐漸式微,眾人只注重享樂,但有五位不同領域的年輕科學家依然對學術還抱有熱情,他們決定開啟一項巨大的研究專案:「文明起源」,科學家藉由虛擬世界,帶領各自的部落重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完全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拓展文明。 活到最後沒被摧毀的部落,才能堪稱文明之最。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現任成大考古所、前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的劉益昌老師認為:「台灣是只有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而沒有文化資產哲學的國家,到底要保存哪些文化資產,除了法律之外,我們有什麼方向?」筆者心裡的第一個OS是,文化資產哲學?哲學界早就在談了(語言、藝術、宗教、勞動等文化哲學、詮釋學等),中研院也有中國文
Thumbnail
  如果你是位被劃入都市更新單元的居民,好不容易等到所有居民百分之百同意都更,並且走完事業及權利變換計畫核定、取得建造執造、拆除執照、點交、搬遷等過程,而上述這些過程大約走了9年。突然,一夕之間,都更地區被提報為文化資產,短短4個月,都更單元內的某棟建築被認定為市定古蹟。原先都更的規劃設計全
Thumbnail
文化部長鄭麗君在接任文化部長時說:「文化部政策絕對不是文化部自己的事,應如同法國文化政策核心概念是「44個文化部」,部部都是文化部。」日前接受自由時報專訪時則說:「文化工作需要看得很遠,我做的工作,是讓我的孩子未來長大成人,或是50年後的台灣,能夠以文化立國,能夠真正建立文化主體性,以文化來
Thumbnail
《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文資法》)將文化資產分為有形文化資產與無形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資產分別為: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文化景觀、古物及自然景觀等9大類,無形文化資產則為: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口述傳統、民俗、傳統知識與實踐等5大類。文化資產存在的基礎是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2080年,在這個AI掌控一切的時代,學術逐漸式微,眾人只注重享樂,但有五位不同領域的年輕科學家依然對學術還抱有熱情,他們決定開啟一項巨大的研究專案:「文明起源」,科學家藉由虛擬世界,帶領各自的部落重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完全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拓展文明。 活到最後沒被摧毀的部落,才能堪稱文明之最。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現任成大考古所、前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的劉益昌老師認為:「台灣是只有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而沒有文化資產哲學的國家,到底要保存哪些文化資產,除了法律之外,我們有什麼方向?」筆者心裡的第一個OS是,文化資產哲學?哲學界早就在談了(語言、藝術、宗教、勞動等文化哲學、詮釋學等),中研院也有中國文
Thumbnail
  如果你是位被劃入都市更新單元的居民,好不容易等到所有居民百分之百同意都更,並且走完事業及權利變換計畫核定、取得建造執造、拆除執照、點交、搬遷等過程,而上述這些過程大約走了9年。突然,一夕之間,都更地區被提報為文化資產,短短4個月,都更單元內的某棟建築被認定為市定古蹟。原先都更的規劃設計全
Thumbnail
文化部長鄭麗君在接任文化部長時說:「文化部政策絕對不是文化部自己的事,應如同法國文化政策核心概念是「44個文化部」,部部都是文化部。」日前接受自由時報專訪時則說:「文化工作需要看得很遠,我做的工作,是讓我的孩子未來長大成人,或是50年後的台灣,能夠以文化立國,能夠真正建立文化主體性,以文化來
Thumbnail
《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文資法》)將文化資產分為有形文化資產與無形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資產分別為: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文化景觀、古物及自然景觀等9大類,無形文化資產則為: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口述傳統、民俗、傳統知識與實踐等5大類。文化資產存在的基礎是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