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家鄉竹山為場景,書寫一段日治時期帶有神異色彩的抗日故事。
故事開始從家住南投竹山的主角劉賜
回憶起1898年因風颱來襲導致的「戊戌年大水災」,
濁水溪因豪雨致災改道,北岸災情慘重,
地方鄉親傳聞:是因南岸的人請法師作法施咒術,讓大水往北邊淹所致。
劉賜回想起小時候在山林迷路,被看不清面貌者帶至樹洞待著,
他吃著那人帶來的食物,直到家人和村莊的人找到他。
事後母親告訴他,他坐著的樹洞離家好幾公里,小孩子是不可能走那麼遠,
加上當時他嘴裡咀嚼蚯蚓,蚱蜢,認定是被魔神仔牽走。
那不好的經歷讓劉賜精神常困在惘惘的不安中,
成年後,他藉口早起挖筍,遠離家人獨居在山另一頭竹屋,過著獨善其身生活。
明治四十二年,日本人統治臺灣的第十五年,文明的法術盤旋於林圮埔。
他曾請算命師劉乾問卦結緣,劉乾因得罪日本巡捕離家四處躲避,
劉賜收留他藏身竹屋,除提供食物也支助金錢。
劉賜對劉乾的法術有畏懼心,卻對他的言行並不全贊同,仍長期與他來往。
臺灣總督府於一九○八年完成竹林調查後,
將斗六、竹山乃至嘉義地區的竹林強制編入模範竹林,
並交由三菱製紙株式會社實際支配。
日本人帶著法律與技術到來,廣大的竹林因為沒留下明文契約,
被劃歸為和當地人只存在「緣故關係」的國有地,
這項規定影響了竹農和收購盤商的生存,劉賜和劉乾兩人的生命也受到激烈震盪。
地方士紳集結北上請願,得不到總督府回應,
多人又被以非法聚眾集會遭拘留,引發民眾不滿情緒,
埋下一九一二年三月,部分居民襲擊頂林警察派出所,
造成三名員警死亡,史稱林圮埔事件。
作者錢真從史料中發現林圮埔事件的主謀劉乾是一名占卜者,
以「迷信」徵召從眾成了這場殺警抗爭的潛動力。
故事虛實交錯,寫日本政權和企業聯手引入的文明生活與進步的造紙技術,
通過在地士紳的附和,也令幾個接受新文明新技術洗禮的青年角色產生目眩神迷的嚮往。
《緣故地》出乎意料的好看,
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如何挖筍,曬筍乾,製作金紙,
剖竹竿浸泡去除纖維,無數繁瑣步奏後才能製出書寫紙張。
富家女纏足,做刺繡,早期不孕求子方法,
及夫家嫌棄態度和惡毒言語,神秘的卜卦,請神問事,酬神做醮,
年節歡樂,男歡女愛禁忌愛戀,每一章節文字都帶著詩意。
林杞埔事件起因是反抗者長期受警察威逼,
加上竹林產業遭侵犯所激起的民怨,他們的理念單純到以為暗殺技術人員,
襲擊警察駐所,即可阻止竹林收購,而手段又天真到認同神鬼之力必可為功。
小說原可以寫成深具反諷效果的義和團式武力抗爭場景,但錢真寫來不帶價值判斷,
只著力於小人物的心靈活動與意志表現,人們因何緣故相聚,又何以分歧、抵抗與消亡。
這段日治時期帶有神異色彩的抗日故事,透過錢真靜謐悠緩的筆觸,
讀到臺灣人經歷近代化洗禮的震顫,新舊秩序更迭的迷惘,以及人與土地的深厚關係。
緣故地
作者:錢真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