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侏羅紀公園》的商標可說是二十世紀最有名,且附加利益驚人的流行文化圖像之一。再平凡無奇的日常用品,只要印上暴龍化石的剪影標記,瞬間就能化身為消費者的寵兒。
這股熱潮自然要歸功於電影的推波助瀾,《侏羅紀公園》除了內容精采有趣,也聰明地讓置入性行銷成為劇本的一環。暴龍標誌塞滿公園的各角落,就連工作人員的頭盔,看起來都像極了電影紀念品。在中後段的劇情裡,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公園商店賣起了真實世界的玩具及日用品。這不但使它多了後設電影的趣味,更讓觀眾有了「侏羅紀公園確實存在」的錯覺,使他們將對電影的好感,移情到暴龍商標上。
這也能解釋《侏羅紀公園3》以棘龍取代暴龍骨骼的設計,為何會招致不少影迷的怒火。相反的,續集兼重啟的《侏羅紀世界》即使換了片名,卻仍保留骨骸圖像與字體,足見其討好老觀眾的高明手腕。
由設計師奇普.凱德(Chip Kidd)構想的暴龍圖案,一開始並非為電影製作。凱德在出版界頗負盛名,也是圖書封面的設計大師。他偏好清爽俐落的風格,以最精簡的文字與圖像,讓讀者一眼就能理解出版品的主題及賣點。「不要把消費者當傻瓜。」凱德曾在演講提到。「如果你要賣蘋果,你只要在廣告裡擺上一顆蘋果,或保留蘋果兩字就好。人類的腦袋會自動填補缺漏的資訊。」
因此凱德為麥克.克萊頓的原著小說設計封面時,避開了過去恐龍冒險小說色彩繽紛、爬蟲橫行的熱鬧構圖,而改用白底黑字的樸素封面。佔據封面焦點的暴龍骨骼剪影,不但暗示恐龍從無到有的復原過程,也給了讀者偌大的想像空間,讓他們在腦中自行描繪血肉之軀的模樣。另一方面,空洞無神的骨骸,看起來比齜牙咧嘴的生物還陰森駭人,對一本嚴肅的科學驚悚小說而言,似乎更為相稱。
凱德的靈感源自紐約自然史博物館販賣的恐龍圖鑑。他只用了黑筆、複寫紙與影印機等簡單的工具,就將書中的暴龍骨骼復原圖變成了恐龍剪影的封面草稿。克萊頓最初對凱德的設計感到不安,認為骨骼太過死氣沉沉。但他收到封面草稿後,僅以一句話「這封面真他媽的太神了!」表達他的讚賞。凱德至今仍保留克萊頓的這張傳真。
就這樣,小說封面就此拍版定案。而買下小說版權的環球公司,也積極地與凱德洽談,希望能將這張圖作為改編電影的視覺主題,因為他們絞盡腦汁,始終無法設計出比它更令人印象深刻的版本。另一方面,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只想設計「類似童子軍徽章」的標誌,讓美術團隊難以苟同,導致雙方無法取得共識。
在這個窘境下,凱德的設計可謂天降甘霖。這隻暴龍本身就是迷人的設計商品。骨骸與背景的強烈黑白對比,清楚明瞭地突顯電影的核心概念:恐龍。成了一張孩童可迅速理解,且成人不會覺得幼稚可笑的圖像。
視覺主題定案後,美術團隊彷彿受了凱德的感召而動力全開,開始設計海報。約翰貝爾(John Nell)與他的設計師替暴龍骨骼加上標題橫槓與叢林背景,以彰顯恐龍的尺寸。「這隻恐龍可大可小。」貝爾表示。「牠在小說封面看起來很巨大,但沒有比例尺的話,也許會有人以為牠是幼龍。」
接著,繪製海報的約翰艾爾文(John Alvin) 推翻了幾乎定案的諸多設計,改以凱德的圖案作為海報的核心。《侏羅紀公園》的宣傳品將凱德的優點發揮地淋漓盡致。它的電影海報幾乎空無一物,只有暴龍標誌與神祕感十足的全黑背景。而之後的六部續集,也都承襲這種簡約色彩。
另一方面,麥可薩里斯伯瑞(Mike Salisbury)從路旁的舊招牌得到靈感,在海報上使用了Neuland字體。這個字體帶有野性與童稚的風格,呼應電影結合家庭冒險與動物災難題材的理念。但Neuland由於早期時常與種族偏見強烈的冒險小說搭配使用,因此頗負爭議。不過薩里斯伯瑞仍說服了史匹柏等人,將字體稍加修改後成為今日的模樣。
在眾人的努力下,侏羅紀公園的經典標誌如期誕生。而回過頭看,凱德最初的理念,的確影響了之後的每位幕後功臣。這張海報有暴龍般的恢弘氣勢,但也像迅猛龍短小精幹,出爪疾如迅雷,就這樣成就了影迷最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