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台灣市場開始推行主動型 ETF,立刻引發投資圈的熱烈討論,甚至出現一波「搶購潮」。許多人怕自己沒買到,就錯失了下一個翻倍機會,這正是一種典型的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現象。
在這樣的氛圍下,大家紛紛把主動型 ETF 與市值型、或是高股息型 ETF 拿來比較,想看看哪個漲幅更大、哪個更有優勢。但其實,這樣的比較往往是不準確的。
關鍵在市場週期,而不是產品本身
ETF 的表現,與其說來自「它是主動還是被動」,更大的影響是 市場所處的位階:
- 在牛市時,某些主動型 ETF 可能因靈活選股而表現突出。
- 在熊市時,防禦性更高的高股息 ETF 反而能展現優勢。
因此,問題的核心從來不是「哪個 ETF 比較好」,而是「這個產品適不適合你現在的投資策略與人生階段」。
投資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很多人陷入商品比較的迷思,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
建議大家仍要先找出自己的投資哲學,了解投資的本質,再去挑選合適的ETF工具。
主動型 ETF 是工具之一,就像市值型 ETF、高股息 ETF 一樣。工具本身沒有對錯,關鍵是你怎麼使用。

給投資新手的一個提醒
別急著追逐市場上的「新寵兒」。投資不是「追誰贏得快」,而是找到一個能讓你長期安心、能陪你走過不同市場週期的策略。
最終你會發現資產配置和足夠的心理素質才是你成為贏家的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