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課程概述
James 老師在本週課程中,深度闡述了在投資旅程中 「認知升級」 的重要性,遠超傳統投資行為。他強調,學員應放下對短期市場波動的執著,轉而 堅定信念、信任老師的指導,並透過「學習」來累積智慧,而非盲目提問或試圖挑戰權威。老師特別揭示了 「富人思維」的核心精髓:運用資產質押與槓桿,實現「花錢不用錢」的財務自由境界。這種思維模式旨在透過金融操作撬動百倍資產,讓金錢為你努力,而非你為金錢努力,這與傳統勞工階級的「努力賺錢」觀念形成鮮明對比。此外,老師也特別提醒非美國稅務居民應警惕跨境資產配置與遺產稅務風險,並直言金融業、保險業甚至政府在某些層面形同「詐騙集團」,呼籲學員獨立思考並避免不必要的花費與風險。

本週課程重點
投資學習心態與提問原則
James 老師強調,在學習投資時應秉持 「信者恆信」 的態度。對於老師明確建議不應觸碰的投資標的,學員應先 接受並依循,而非立即質疑「為什麼」。他比喻這如同告誡孩童勿碰火,初期無需解釋燙傷的原理,只需讓其避免危險。老師鼓勵學員在觀看大量影片、建立基礎知識後,再針對課程內容提出具體疑問,而非將外部「雜訊」或未經研究的股票代碼丟給老師要求分析,這無異於「學生出作業給老師做」。他認為,透過學習前人的智慧,可以有效避免自己走冤枉路、浪費青春與財富。
資產配置與借貸致富的富人思維
James 老師詳細闡述了基於 那斯達克 100 指數基金(如 QQQ) 的資產配置策略,並深入介紹了 質押借款 在「富人思維」中的關鍵作用。他指出,勞工思維傾向於努力工作、存錢、投資,而富人思維則聚焦於 透過大筆資產(例如 1000 萬美元或 1 億台幣)定錨,進而借錢來花用,無需出售資產、償還本金,甚至無需支付利息(因利息可再借)。老師透過「300 美元撬動 1 萬美元,40 年後資產與負債相等」的案例,形象地說明了這種利用時間複利和低成本借貸來實現財富增長與現金流自由的金融操作。他強調,這項核心概念是 「花錢不用錢」 的精髓,讓資金為你持續創造價值,而非執著於短期交易或選股的「芝麻小錢」。
跨境資產配置與遺產稅規劃
對於非美國稅務居民,James 老師發出嚴肅警示。他指出,非美國人在美國開設證券帳戶可能自找麻煩,因為其在美國的資產將面臨 高達 40% 的遺產稅。老師建議,應將資金留在個人居住的國家,並在生前將其花掉,而非將資產置於子女名下或期望留下鉅額遺產。若規劃成為美國公民,則需審慎考慮將海外資產合法合規地轉移至美國,以利用美國較為優惠的遺產稅政策,特別是對於大額資產。老師舉例說明,台灣的遺產稅免稅額遠低於美國,且繼承後售出房產可能面臨高額房地合一稅,凸顯了跨境資產規劃的複雜性與潛在風險。
質押借款的迷思與市場情境影響
針對學員對模擬表格中「無質押」方案最終倍數較高的疑問,James 老師澄清,資產配置的績效並非由配置本身決定,而是 由市場的長期趨勢(牛市或熊市)所決定。在模擬的 2000-2024 年市場(包含十年熊市後上漲)中,無質押的「無腦再平衡」表現可能較好,因為可在下跌中大膽加碼,無清算風險。然而,在長期牛市(如 1980-2000 年),有質押的「聰明再平衡」則表現更優,因能持續槓桿不斷上漲的資產。老師強調,質押借款的根本目的在於 「確保在市場劇烈波動時不被清算」 (survival),以及在有穩定現金流注入的情況下,能有效擴大本金部位,而非僅追求帳面上的最高成長倍數。他總結,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所有可借且還得起的錢都應借用,以最大化資產效益。
學員問答精選
1. Washing W: 關於職場薪資談判與加薪的價值判斷
Washing W 提問,她在美國職場上與老闆談判加薪,老闆同意加薪 2 萬美元但拒絕 5 萬美元的一次性獎金 (bonus)。她對於是否應為獎金計較感到困惑,並聯想到股票市場有時一日漲跌即數萬,認為長期薪資對退休金影響重大,希望老師提供職場談判的見解。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以其擔任高階主管的經驗指出,主管加薪通常容易被批准,因資金來自公司而非個人。他強調,一次性的 獎金 (bonus) 不重要,每個月的「固定薪資加薪」才是重點。獎金可隨時調整,而薪資一旦提升則難以降低。他將此類比為長期投資每年 15% 的持續回報,遠比短期市場波動帶來的單日獲利更為重要。老師鼓勵學員勇於爭取公平的薪資,並善用公開的市場薪資資訊作為談判依據。
2. Lea: 投資理念分享的困境與公司預收款的投資策略
Lea 分享她學習老師投資理念後,一周內將所有資金投入市場,並計畫將保單解約金用於投資。她嘗試將老師的財商思維分享到美容同業群組,卻引發部分成員退群,對此感到可惜。她還提到一位近 50 歲的客人質疑這種投資方式「太慢了」,想聽老師的見解。此外,她也詢問公司預收款和保單解約金是否應全部投入 00865B,以及現金管理與後續投資的比例問題。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首先指出,在非投資群組分享投資理念,如同在非政治群組丟入政治議題,很可能「炸鍋」,應 認清群組屬性,避免在不對的場合分享。對於公司預收款,老師提醒,應明確區分 「營運周轉金」與「獲利」,僅可將長期獲利投入市場,營運周轉金則應保留在如 00865B 等低風險現金部位。針對客戶認為投資「太慢」的問題,老師強調投資需要長遠眼光,許多人半生不死後才相信。至於現金管理,老師說明 00865B 等同現金,賣出後二日即可提領,無需額外在銀行保留過多活存,日常開銷可多用刷卡。未來收入的投資分配則可採取「模糊正確」原則,隨性投入 00662、0067L 或 00865B,或以每四個月輪流投入的方式簡化決策。
3. Ling: 賣房、還款與保險取捨的退休前決策
53 歲的 Ling 提問,考慮出售桃園自住房以套現 500 萬台幣進行投資,並詢問是否應先償還車貸、信貸等債務,以及是否該取消長期繳納的保險。她也詢問是否應等待房價回升再出售,以多賺 50 萬台幣。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建議 Ling 立即出售房屋並將資金投入市場,無需等待更高的房價,因為 500 萬台幣在市場中很快就能彌補潛在差額。他特別強調 「不要償還車貸、信貸」。老師解釋,應利用每個月的薪水來償還這些低利債務,而不是動用出售房產的投資本金,因為「自己的雞要下雞蛋,幹嘛用自己的雞去還」。針對保險,老師明確建議 「全部贖回」,即使殘值不高或為零,只要「不再繳錢你就贏了」,因為人壽險被老師視為「詐騙集團最終極、最沒有意義的」產品,活著時擁有財富遠比死亡後的賠償更有價值。
4. Tina: 槓桿基金在不同帳戶的配置順序與 Beta 1.0 策略
Tina 詢問槓桿基金在 ROTH、Traditional IRA 和 Brokerage 帳戶之間的優先順序,特別是為何 Traditional IRA 優於 Brokerage,以及 Beta 1.0 策略下,槓桿基金是否仍能提高績效。她還問及 Self-Directed Account (SDA) 的費用問題,以及 ChatGPT 對相關問題的回答。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解釋,槓桿基金不適合放在 Brokerage 帳戶,主因在於 「股票質押」無法將槓桿基金作為抵押品,且槓桿基金波動大,頻繁再平衡會產生稅務成本。他建議的優先順序是 ROTH > Traditional IRA > Brokerage,因為 ROTH 具備免稅成長和遺產規劃優勢,Traditional IRA 則提供延稅功能,可在未來控制稅率,且允許再平衡操作而不立即產生稅務事件。老師強調, 無論是否有槓桿,只要資產組合的 Beta 維持在 1.0,其長期回報率是相似的,槓桿基金本身不會「增加績效」。使用 SDA 帳戶投資 QQQ 或槓桿基金,即使有額外費用,也建議開通,因為長期買入不賣可減少交易成本。針對 ChatGPT 的回答,老師指出其可能僅基於一般稅務原則,而未考慮長期投資「不賣出」或「再平衡」的特殊情境。他建議學員初期可在 ROTH 帳戶配置 TQQQ,隨著資金量增長再逐步轉為 QLD 以降低波動。
5. JNY: 退休資產配置與保險解約的實際執行
來自加拿大的 JNY 詢問,她 50 歲,正在調整資產配置以應對退休生活。她計畫將定期存款和投資房產(預計 90 萬加幣)出售後,按照老師建議的比例(如 40:15:10:35)投入免稅或養老帳戶。她想確認退休前應保留多少年生活費的現金,並分享了她取消長期保險、即使損失 10 萬加幣也認為正確的感悟。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建議 JNY 由於年齡接近退休,應 優先確保至少有 10 到 15 年生活費的現金部位 (例如一年 6 萬加幣,十年即 60 萬加幣) 作為最低要求。這筆現金應在整體資產配置中佔據一定比例,而槓桿基金的配置不應超過核心基金。對於保險解約,老師高度肯定 JNY 的決策,強調即使損失 10 萬加幣,但將解約金用於投資並在 40 年後獲得千萬收益,遠比死亡後僅獲百萬保險金更有意義。他再次重申, 人壽險是「詐騙集團最終極、最沒有意義的」產品,只要不再繳費,就等於贏得了未來數千萬的財富。
6. Damon: 從短線操作轉向長期投資與台灣資產的槓桿應用
Damon 分享他從十年短線操作轉向長期 QQQ/SPY 投資的經歷,並在接觸 James 老師的理念後進一步調整為全 QQQ 和槓桿基金配置。他從台灣的不動產獲得 1500 萬台幣的低利信貸(2.88% 免還本金,每年續約),詢問是否能持續利用此方式借貸並以借款支付利息,並探討了跨境資產配置與美國公民身份對遺產稅的影響。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肯定 Damon 從短線轉向長期投資的決策,並鼓勵他繼續運用台灣的低利信貸來撬動資產。他指出,只要 現金流穩定足以支付利息,且貸款期限越長越好,這種借貸模式是可行的。利息甚至可以透過再借款來支付,因資產成長率通常高於借貸利率。然而,老師提醒 Damon,若未來計畫成為美國公民,需注意 將台灣資產最終轉移至美國的稅務風險,尤其是潛在的 IRS 罰款 (25% penalty) 和跨境遺產稅的複雜性。儘管台灣低利借貸具吸引力,但長遠來看,美國的遺產稅政策對大額資產更為有利,應在規劃美國公民身份時,將資產的最終歸屬與稅務影響納入考量。
7. Jun: 大筆資金應一次性投入還是分批投入?
來自中國大陸的 Jun 提問,她正計畫將現有倉位全部轉為那斯達克指數投資,但對於應該 一次性買入 (lump-sum) 還是分批投入 (dollar-cost averaging) 感到猶豫。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明確建議 Jun 採取 「一次性買入」 的策略。他指出,分批投入的績效通常不如一次性買入,且長期來看,市場波動不應成為決策的考量因素。他以 2022 年高點買入 QQQ 的案例說明,即使當時市場低迷,但從長遠來看,這仍是值得恭喜的買入時機。老師建議她可將 70% 的資金立即買入那斯達克指數基金,剩餘 30% 則保留為現金,存放於貨幣市場基金以賺取利息。他強調應著眼於 40 年後的長期回報,而非糾結於短期的市場波動。
8. XI: 成立公司進行投資是否優於個人帳戶?
XI 詢問,在美國是否應成立公司 (如 LLC 或 CORP) 以公司名義進行 QQQ 投資,特別是考慮到公司名義可能可以開設 SEP IRA 或 SAR SEP 401(k) 等退休帳戶,以投入比個人帳戶更多資金。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直接給出的經驗是 「不建議」成立公司進行純粹的投資。他解釋,個人 Roth IRA 或 401(k) 的年度供款限額 (例如個人 7000 美元,夫妻 14000 美元) 通常已足夠,因為在 Brokerage 帳戶中的 QQQ 持有若不賣出,其效果也與 Roth 帳戶相似。雖然公司名義的退休帳戶可能允許投入更多資金,並在遺產繼承時提供 10 年免稅增值的優勢,但老師認為 成立公司會帶來過多的行政複雜性、會計師費用、報稅麻煩,甚至解散公司的困難。他強調,這是一個「沒有好處,只有壞處」的決定。
留言區精選回覆
金融商品與理財專員的本質
James 老師重申,債券、保險、理財專員、業務員甚至政府,都應被視為「詐騙集團」。他告誡學員不要輕信其建議,否則將陷入其陷阱。
子女 Roth 帳戶的建立
Angela 補充說明,美國稅法允許未成年子女(18 歲以下)若有透過公司賺取勞力所得 (earned income),可為其設立 Roth 帳戶,每年可供款至約 7000-12000 美元的上限,讓其提早累積免稅複利資產。
台灣房地產的遺產稅務風險
James 老師提醒,台灣的房地產若為 2016 年後購置並傳承給子女,將面臨房地合一稅問題。子女繼承後的成本以公告現值計算,但出售時按市價課稅,可能產生高額資本利得稅。他建議舊房產不急於處理,但新購置房產應審慎規劃。
汽車貸款與 FSD 選擇
老師建議在美國購車應直接選擇 Tesla,利用其低利率貸款 (約 2% 多),而非高利率的傳統車行貸款 (8%)。他力推 Tesla 的全自動駕駛 (FSD),認為其價值高且能保命,即使價格較高也值得投資,並建議直接購買 Tesla 保險,通常更便宜。
資產配置中的現金部位
老師再次強調,建議學員應至少保留 30% 的資產作為現金部位,作為緊急備用金,且應存放於貨幣市場基金而非銀行定存。這筆現金並非用來應對短期的市場波動,而是確保長期投資的「安全墊」。
避免詢問非推薦投資標的
James 老師再次提醒,學員不應詢問老師未曾推薦的股票或 ETF 代號。他表示,若要討論,應是學員自行研究並證明其績效更優異後,再提出報告,否則這只是「丟一個 symbol 叫我做作業」,浪費彼此時間。
免責聲明: 本週報所包含的任何資訊僅供 個人學習與參考 之用, 不應被視為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專業意見或決策依據。投資涉及固有風險,可能導致本金損失。任何依賴本週報內容進行的投資或其他行為,其 最終風險與責任完全由使用者自行承擔。CLEC 投資理財頻道及其相關人員對於因使用或依賴本週報內容所導致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 概不負責。 強烈建議您務必觀看完整的課程影片、參閱講義,並進行獨立的思考與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