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課程概述
James 老師在本週課程中,強烈呼籲學員應摒棄對市場短期波動、經濟數據或國際情勢的關注,因其皆與長期投資的成功無關。他強調,市場長期而言只會持續上漲且沒有最高點,因此投資者應當堅定地立即投入並長期持有核心資產。老師指出,真正的風險與損失並非短暫的帳面虧損,而是因猶豫或保守而錯過市場長期增長所造成的「少賺」,這等同於一輩子永遠無法彌補的實質虧損 ,其影響遠超短暫波動。這種「少賺就是虧損」的觀點,深刻挑戰了傳統的風險認知,引導學員建立以長期增長為核心的財富累積思維。

本週課程重點
長期投資與風險管理的核心原則
James 老師強調,長期持有是每個投資者都能執行的唯一策略。他指出,股票質押(抵押)和退休帳戶(如 Roth 帳戶)都是長期資產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老師提醒資產配置必須保有足夠的現金,並每年進行再平衡,以應對市場波動,這才是實現「反脆弱」的關鍵。老師以「以房養老」模式為例,說明其如何避免每月還款風險,並提及55歲以上即可辦理。對於美國的退休規劃,他特別強調 Roth 帳戶的重要性,因其免稅和傳承優勢,建議學員應盡量全額投入 Roth 401K 和 Roth IRA,並將資產的1/3到1/2配置於 Roth 帳戶,其餘(1/2到2/3)配置於一般券商帳戶。老師總結,雖然長持是投資精髓,但資產配置與再平衡則是面對風險的必要手段,且每個人的資產配置方案都應量身定制,如同醫生開藥,不可照抄,需理解其精髓而非盲目複製。
理解世界金融的底層邏輯
James 老師提出,理解世界金融的「第一性原理」是洞察政府政策和央行決策正確與否的基礎。他強調,我們生活在資本主義世界,唯有從金融角度去解釋一切運作,才能看清問題的本質,超越表面言論的干擾。老師深入解釋,新興國家的貨幣在國際上缺乏價值,無法無限印鈔來兌換美元,因為國際市場不承認其貨幣價值。這些國家只能透過勞力出口賺取「奴隸美元」,當央行美元儲備不足,且匯率管制不嚴時,便可能面臨金融風暴甚至破產。此外,他也闡明了政府需要一定通膨以保持就業的深層原因。老師總結,深入理解金融運作,能幫助學員更深刻地理解社會現象、政治決策及國際關係,避免被膚淺的資訊所誤導。
揭示價值投資的挑戰與估值迷思
James 老師直言,價值投資極其困難,原因在於「價值估值」難以掌握。他認為,許多人聲稱的「估值」只是自欺欺人,因為估值判斷因人而異,缺乏客觀標準。老師建議,不懂估值的投資者不應投資個股,而應「忘記估值」,專注於長期投資。他以房地產估值為例,指出依租金回報率計算,許多房產的價值遠低於實際售價,但市場仍持續上漲,這說明單純的估值邏輯無法解釋市場現象。老師甚至引用巴菲特從未用筆計算過折現率的例子,暗示即使是投資大師也未必嚴格依賴複雜的估值模型。老師最終強調,與其糾結於難以捉摸的估值,不如專注於「長持」這一普世且可行的投資策略,因為市場價格的「貴賤」往往只是個人錯覺。
關於「少賺即是虧損」的深層思考
James 老師強烈主張,「少賺就是紮紮實實的虧損」,這並非一句空話。他認為,若投資者因猶豫或選擇錯誤標的而錯失市場長期增長,即使本金未虧損,與那些實現高回報的投資者相比,實際上是變窮了。老師以 QQQ 為例,指出若在 400 美元時因猶豫未買,而後漲到 577 美元,少賺的 177 美元是永遠無法彌補的真實損失。他將此比喻為個人薪水雖有 5 萬台幣,但若周圍的人都賺 20 萬美元,則相形之下仍屬貧窮。老師也批判其他如 VT 等 ETF,因其績效遠低於 QQQ,導致「少賺三分之二」,這同樣是實質虧損。老師力勸學員應「立即市價買進」,因為這是賺錢期望值最高的行為,任何延遲或錯誤的選擇,都將導致一輩子不可逆的「少賺」,這比短期的帳面虧損更應被視為嚴重的財富損失。他強調,投資是「真槍實彈」,必須「用生命去看待」。
學員問答精選
海外孤中: 對於人工智能時代下工作與退休規劃的疑惑,以及地理套利的風險評估
學員提及自己34-35歲,考量到未來10年AI可能取代大部分工作,擔心現在不努力工作和投資00662累積財富,以後可能更難工作。同時,他詢問將資金搬遷至物價較低的東南亞國家或落後地區,是否為可行的「地理套利」策略,以及其潛在風險。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首先糾正了學員對於AI時代工作壓力的看法,指出工作應與個人熱情、興趣及幸福感掛鉤,而非僅為錢或外部趨勢所迫,否則將永無止境。其次,老師嚴厲批判將資金搬至物價較低地區的行為,將其定義為「墮落」而非「套利」。他強調,人應追求便利和喜歡的環境,而非為省錢而犧牲生活品質,並以通勤時間為例,說明外部不經濟是最大的浪費。老師不鼓勵這種為省錢而降低生活水準的選擇,認為這並非真正的目標。
勸: 財富觀念改變帶來的幸福定義,以及如何引導親友理解投資理念
學員分享了自己從孩童時期對幸福的理解(糖果、好成績、職位晉升)到認識老師理財觀念後的轉變,認為真正的幸福是簡單、無憂的狀態。他隨後提問,面對親朋好友因配偶、現金流或其他原因無法執行老師的理財方式時,如何調適自己那種「可惜」與「不忍」的心情,尤其是在理解「課題分離」後仍感無力。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指出幸福的定義因人而異,但他認為「沒有負擔」就是幸福。對於無法說服親友的困境,老師以醫生面對窮困病人無力支付治療費的例子,說明個人力量有限,就像千手觀音也只能幫助部分人一樣。他強調,能救就救,若對方願意學習觀看影片,這便是「可救之緣」,否則便應放下,如同耶穌所言「信我者得救」。老師建議,重點在於你是否有向對方傳達正確的觀念,若對方不信或不願深入學習,則不必強求,因為有時「點醒」反而可能導致其走向破產。
3. 姚: 對霍華德·馬克斯市場週期理論的理解與實際應用困惑
學員提問,在閱讀霍華德·馬克斯的《投資最重要的事》時,他理解到市場週期起伏,並隨科技進步而成長,但沒有固定時間,主要判斷依據是投資者的情緒(瘋狂時恐懼,恐懼時樂觀)。他向老師確認自己對此理解是否正確,並困惑如何將其應用於實際判斷市場高低點。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表示學員的理解「完全正確」。他進一步解釋,霍華德·馬克斯所說的「瘋狂」是判斷泡沫的關鍵,例如2000年的網路泡沫。然而,老師也指出,雖然理論正確,但「如何執行」卻沒有具體指標,因為每個人的感知和環境不同。他以自己2000年因單一公司財報失望而賣出股票為例,說明即使結果正確,原因也可能與預測無關。老師強調,沒有統一的「指標」來判斷市場情緒,這也是難以執行之處。
4. 維尼: 長輩對保守型投資(定存、保險)的堅持,以及高利率保單的迷思
學員分享他試圖說服一位已退休且非常保守的長輩投資 QQQ,但對方堅持大部分資產放在定存和保險,認為領股息才安心,最終只願每月小額定投。學員感到焦慮,擔心進展太慢。他特別想請教,長輩宣稱30-40年前買的保單有8%高利率,老師如何解釋這類「高報酬」保單的實際IRR。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首先告誡學員「不用急」,強調如果當事人不急,我們更不應急。他指出,投資進度太快反而可能因市場波動導致資產虧損,讓對方失去信任,甚至斷絕關係。老師建議,對於習慣自己投資方式的長輩,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步調(如每月小額定投)可能是最佳方式,因為資產狀況和風險承受度差異很大,很難一概而論。關於8%高利率保單,老師表示「不太可能」,即使是早期台灣的保單,也很難達到如此高的IRR,通常是業務員誤導性宣傳。他強調,需透過IRR計算工具才能得知真實回報率,許多保單在計算時忽略了中間長期無回報的投入階段,因此實際效益遠低於預期。
5. Jason: 夫妻間投資理念溝通的挑戰與策略
學員表示自己太太對理財保守,儘管他自己有投資經驗,但為了家庭現金流和避免婚姻問題,他選擇放慢腳步,不再自行信貸額外投入。他決定持續與太太「碎念」溝通,從小額的00662開始,並分享短期獲利,同時預警未來可能的下跌,強調市場終會回歸。他認為這是一個優先順序的調整,也是「慢就是快」的體現。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肯定 Jason 採取「慢慢來比較快」的策略,並強調讓配偶有「參與感」的重要性。他建議,即使是貸款來的資金,也可以將部分現金存入配偶的帳戶,讓他們感到安心,而不是所有資金都集中在一方帳戶。老師警示,若不溝通就大筆投入,一旦市場腰斬,可能不僅是虧損,更會導致婚姻破裂。他強調,持續的溝通與分享至關重要,因為即使賺錢,若配偶沒有參與感,也可能只會歸因於「僥倖」或「倖存者偏差」。
6. JF: 在極端高利率(如1981-1990年20%)情況下,資產配置策略的抗風險能力
學員提到資產配置三大原則之一是「利息漲到天」,他擔憂在如1981-1990年美國利息高達20%的極端情況下,現有的資產配置(如質押借款)能否承受。他想確認在這種「滯脹」環境下,模擬測試是否仍能通過。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肯定了學員提出的是一個重要問題。他解釋,質押借款初期利率較低,且若市場持續上漲,投資者將會因「聰明再平衡」而累積更多現金,保持足夠的現金儲備。老師強調,如果擔心此類極端風險,就應該「增加現金部位」,例如將現金比例提高到40%,準備20年的現金流,這樣就能度過1970-1980年代的滯脹時期。老師總結,資產配置的現金比例應根據個人對風險的擔憂程度來決定,擔憂越多,現金比例就應越高。
7. IM: 對傳統金融教育中「分散投資」弊端的觀察,以及喚醒他人投資意識後的後續引導難題
學員觀察到當代大學生被傳統金融教育(如分散投資、K線分析、甚至小賭)所誤導,尤其單一收入面對多重開銷,再被理專鼓吹購買各種產品(包括債券)。他對此感到憂慮。他想知道,當自己試圖點醒身邊親友,讓他們意識到貨幣貶值和房產實際低回報率的真相後,面對他們感到「悲哀」或「立即行動」兩種反應時,應如何進一步引導或處理。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將傳統學院派的金融教育和理財方式斥為「資本主義詐騙集團的系統性詐騙」,認為這些教育旨在培育銷售有毒產品的從業者。他指出,點醒他人後,若對方沒有正確的引導,反而可能誤入歧途(如短線操作、期貨)導致破產。老師建議,最佳方式是引導對方來看 CLEC 頻道的影片,從最根本的觀念學起。他強調,僅靠單純的言語「點醒」作用有限,必須像帶領旅伴般,帶著對方一同學習頻道內容,避免誤觸外面的「妖魔鬼怪」。老師也提到,有時即便點醒了,對方也可能因為「我方是錯的,他們是對的」這種心態而不願改變,此時便不需爭辯,選擇放下。
留言區精選回覆
QQQ或QQQM的操作與香港市場投資?
QQQ和QQQM的操作方式相同,現在就可以立即買進,不需要猶豫。香港及全世界的投資操作都一模一樣。老師強調,短期的虧損並非真正的虧損,長期沒有賺到錢才是紮紮實實的虧損,這是永遠無法抹滅的損失。
台灣投資者是否應透過複委託或海外券商購買?
台灣投資者不應該使用複委託或海外券商。他強調三次「不要複委託,不要到海外券商」,並指出台灣投資者只需購買富邦 NASDAQ 00662 (00662) 和 00670L 即可。老師特別提醒,海外券商除了每年最低稅負制問題,還有遺產稅高達40%的風險,且繼承人難以找到帳戶。
數位金融與加密貨幣的投資觀點?
數位金融是一個趨勢,股市會因其上漲而同步上漲。他個人不鼓勵投資比特幣或以太坊等加密貨幣,但如果僅是小額投入(如10萬美元,無傷大雅),則可隨意。
退休後現金流與家庭溝通問題?
老師提及自己與太太共同投資,並在車上播放影片讓家人「不得不聽」以達到溝通效果。他強調,許多人陷入財務困境是因為家庭開銷大於收入,並習慣透過貸款惡性循環,最終無法脫身。首要任務是「搞正現金流」。
關於高IRR保單的真實性與計算方式?
老師對聲稱IRR達到7%或8%的保單表示極度懷疑,認為這「不可能」。他指出,即使是25年前的保單,當時的國債殖利率也遠低於此,保險公司不可能憑空變出高回報。他強調,許多保單在計算回報時忽略了中間長期無回報的投入期,導致IRR被誇大。老師建議學員學習如何使用 IRR 計算工具來揭露保單的真實回報。他再次強烈批判保險業,尤其是有關「從保險借錢」的行為,稱之為「詐騙中的詐騙」。
對於「少賺就是虧損」理念的進一步闡釋?
老師再次重申,「短期虧損不是虧損,長期沒賺到錢才是紮紮實實的虧損」。他以一個投入1500萬台幣、28年後每年領100萬年金的案例,計算出其真實回報率極低,遠不如將資金投資於00662等標的,這正是「被詐騙乾了」的實例。老師強調,如果早知如此,就應該賣掉保單,投入00662。
免責聲明: 本週報所包含的任何資訊僅供 個人學習與參考 之用, 不應被視為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專業意見或決策依據 。投資涉及固有風險,可能導致本金損失。任何依賴本週報內容進行的投資或其他行為,其 最終風險與責任完全由使用者自行承擔 。CLEC 投資理財頻道及其相關人員對於因使用或依賴本週報內容所導致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 概不負責 。 強烈建議您務必觀看完整的課程影片、參閱講義,並進行獨立的思考與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