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投資理財對我來說,並不是追求一夕致富,而是建立一個能長期穩健成長的系統。這篇筆記整理了我近期的投資想法、資產配置、以及一些關於 ETF、債券與加密貨幣的思考,方便自己回顧與調整,也順便分享給可能有興趣的人。
資產配置現況
我目前的資產配置,核心是 股票 ETF + 債券 + 少量 DeFi 資產,大致分配如下:
- 台灣 0050:25%
- 美股 VOO:25%
- 全球 VT:25%
- QQQM(納斯達克):10%
- BND(美國總體債券):5%
- BNDX(國際債券):5%
- Ether.fi(DeFi 流動性質押):5%
這樣的配置,我的思路是:
- 0050:台股代表,跟隨台灣市場。
- VOO + VT:美股與全球市場的基石。
- QQQM:增加成長型科技曝險,但比例控制在 10%。
- BND + BNDX:提供現金流與避險。
- Ether.fi:做為小比例的 DeFi 配置,享受質押利息與額外獎勵,但風險也必須控制在可承受範圍。
策略思考
1. 指數ETF 與個股
有人常說「0050 裡台積電佔比太高,乾脆直接買台積電就好」。
但我自己的理解是:
「0050 與加權指數相關係數高達 94.59%,代表它能很好反映市場整體走勢。 50 檔股票已經達成「高度分散」,再去買個股反而增加風險。
所以我的策略是 ETF 為核心,個股不碰或只當小實驗。」
- 0050(台灣 50):代表台灣大型龍頭股,長期追蹤台灣市場整體,適合作為「台股核心持有」。
- VOO(S&P500):涵蓋美國 500 大公司,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標的之一,提供穩定成長的核心配置。
- VT(全球股票):一次打包全球股市,進一步分散地區與國家風險,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
- QQQM(那斯達克 100):QQQ的雙胞胎弟弟,以科技股為主,波動較大,但能捕捉到科技成長的紅利。
2. 債券角色
我加了一些 BND / BNDX,雖然報酬率不高,但能:
- 降低整體波動度。
- 提供固定收益,特別是在市場不穩時有安全墊。
- 當市場股市大跌時,把債券部位當作逢低加碼指數型ETF的部位。
3. DeFi(Ether.fi)
- 我選擇把 5% 資產放進 Ether.fi Vault。
- 好處是:本金還能持續賺取質押利息(年化 7~10%),同時透過活動與刷卡功能,獲得額外獎勵。
- 但風險在於:DeFi 智能合約、平台安全性、以及加密市場波動。
- 所以只放 小比例(5%),當作「新興資產配置 + 多元化實驗」。
投資原則
- 長期持有,避免短線操作
→ 不與市場情緒共舞,靠時間累積複利。 - 進取配置
→ 股市為主軸,債券與 DeFi 僅小比例,追求成長但仍保留基本防禦。 - 簡單化
→ 指數ETF 為核心,不沉迷於選股。 - 多元配置
→ 保持投資在可承受範圍內,風險性資產僅小比例配置,確保不因黑天鵝事件重傷。
心得小結
這份資產配置不是「最佳解」,而是符合我目前收入、風險承受度、以及生活狀態的選擇。
投資理財對我來說,並不是追求一夕致富,而是建立一個能長期穩健成長的系統。這篇筆記整理了我近期的投資想法、資產配置、以及一些關於 ETF、債券與加密貨幣的思考,方便自己回顧與調整,也順便分享給可能有興趣的人。
📝 結語
投資不是比誰跑得快,而是比誰能活得久。
我選擇用簡單的策略,慢慢走長期的路。
本文僅為個人投資紀錄與心得分享,並非任何形式之投資建議。投資必然存在風險,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投資人應自行評估風險承受能力,審慎判斷,盈虧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