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 為什麼台灣的數位轉型、AI、ESG 在治理上總是落後?
- 根本原因:語詞模糊,數據、資訊、資料被混為一談。
- 沒有正名,治理就無法落實。
二、數據的真正來源:物聯網的視角
1.物理訊號- 感測器測得的電壓、電流、溫度、壓力、流量等,都是最原始的物理量。
- 這些訊號若沒有經過轉換,只能被現場設備即時利用,卻無法形成治理基礎。
2.數據化
- 當訊號被轉換為「帶有編號、時間戳與數值」的紀錄時,才真正成為「數據」。
- 數據是最純粹、最忠實的紀錄,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3.資訊化
- 數據需要經過清洗與整理,去除雜訊、補齊缺漏,並提取出統計或特徵值。
- 在這個階段,數據才開始有了「意義」,可以用來解讀狀況或比較趨勢。
4.資料化
- 當資訊進一步被整理成報告、知識庫,並提供決策建議時,它才成為「資料」。
- 這一層通常是管理者或顧問看到的最終成果。
三、台灣語詞使用現況
- 在政府文件中,經常使用「行政資料」、「開放資料」等用語,導致「數據」與「資料」不分。
- 在企業實務裡,「大數據」與「大資料」交替使用,甚至把報告與統計表格也稱為「數據」。
- 在學術界,Data 與 Information 通通被翻成「資料」,進一步模糊了層次。
四、語義模糊造成的治理困境
1.無法釐清治理對象
- 政府與企業推動的「資料治理」,往往只是檔案或報表的歸檔管理。
- 真正應該治理的是「數據品質」:時間戳是否準確?數值是否遺失?
- 若基礎數據不可信,任何後續的 AI 分析與 ESG 報告都失去價值。
2.責任歸屬模糊
- AI 產生錯誤結果,問題出在數據品質?還是出在報告詮釋?
- 當語詞不分,責任線也無法劃清。
3.技術發展受限
- 產業界過度關注「報告與應用」,卻忽略「數據基礎建設」。
- 這使得大數據應用流於形式,無法真正支持 AI 訓練或 ESG 驗證。
五、正名的必要性
- 數據:指的是「最原始、最完整的紀錄」,來自感測器訊號的數位化轉換。
- 資訊:經過清洗整理的數據,帶有意義,可供分析判讀。
- 資料:資訊被彙整成報告或知識,提供決策與管理使用。
👉 只有正確劃分三者,才能避免將「治理」簡化為檔案管理,真正回到數據品質治理的核心。
六、推動建議
1.政府政策
- 在官方文件中明確區分「數據治理」與「資料管理」。
- 建立標準詞彙,避免混用。
2.企業實務
- 對內教育,讓工程師與管理層都能理解「數據 ≠ 資料」。
- 在數位轉型專案中,先投資於數據基礎設施,再追求報表美化。
3.學術與教育
- 調整翻譯慣例,避免 Data/Information 都叫「資料」。
- 在教材中強調數據、資訊、資料的差異,培養正確語詞習慣。
七、結論
- 語詞模糊不是小事,而是台灣數據治理長期失效的關鍵原因。
- 若繼續將數據、資訊、資料混為一談,台灣的 AI、ESG、智慧治理都只會停留在表層。
- 先正名,才能真治理。這是數位轉型的基礎工程,也是台灣必須面對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