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市場的長期演化中,我們不斷看到兩個交錯的張力
一方面是市場成熟、制度透明,降低了全面性泡沫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少數巨頭的贏者通吃效應,卻讓市場分布呈現右偏肥尾,集中風險逐漸累積。今天的 S&P500 與 NASDAQ100,正是這種張力的最佳寫照。
一、數據的演進:獲利率的翻倍
S&P500 淨利率的歷史軌跡
根據 Yardeni Research 與 FactSet 數據
- 1990s:淨利率約 5–6%
S&P500 在 1990–2000 年間的 滾動四季淨利率大多維持在 5–6% 區間。當時正值網路泡沫,本益比(P/E)在 2000 年初一度突破 24 倍 。但因利潤基礎薄弱,這波漲勢最終在 2000–2002 年全面破裂。 - 2000s:泡沫後的低檔震盪
泡沫破裂後,S&P500 淨利率略有回升,但多數年份仍在 6–7%徘徊。尤其 2008 年金融危機時,利潤率急劇下滑,甚至一度跌破 5% 。這個時期的市場特徵是「估值修正、利潤波動」,沒有形成長期結構性提升。 - 2010s:結構性提升至 8–9%
隨著行動網路普及、雲端服務平台化,科技巨頭的營收規模與邊際利潤率顯著提高。2010–2019 年間,S&P500 淨利率均值已經穩定升至 8–9%,相較於前兩個十年明顯抬高 。這標誌著企業營運效率和全球化分工成果進入「新常態」。 - 2020s:雙位數淨利率成為常態
- 五年均值:約 11.6%
- 十年均值:約 10.8%
- 2025Q2 實際值:12.3%;2025Q3 預估:12.7% 。 這代表自疫情後以來,美企的平均淨利率已經邁入 雙位數常態化階段,背後推手是 AI、雲端、半導體與數位廣告等高毛利產業。
NASDAQ100 的更極端現象
- 2000 年網路泡沫:高估值+負獲利
在 2000 年泡沫高峰,NASDAQ100 指數被大量尚未獲利甚至虧損的公司撐高。當時許多網路公司幾乎沒有現金流,卻被給予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市銷率(P/S ratio)。這是一個典型的「高估值+負獲利」結構,最終導致 2000–2002 年 NASDAQ100 下跌近 78%,成為現代金融史上最嚴重的泡沫之一。 - 2020 年以後:超級巨頭壟斷成長
進入 2020s,NASDAQ100 的結構完全不同。它的核心 EPS 成長,幾乎完全由少數「超級巨頭」主導: - Apple、Microsoft、NVIDIA、Amazon、Meta、Google 六檔公司在 2023–2025 年間,合計貢獻了 NASDAQ100 的絕大多數盈餘成長。
- 根據 Nasdaq Global Indexes(2025 年 1 月報告),2024 年 NASDAQ100 的年度報酬 25.9% 幾乎全由前 10 檔公司貢獻(97.2% 貢獻率),而僅有 22% 的成分股跑贏大盤。這清楚顯示「少數決」現象。
- 近十年報酬的分布偏態
如果把 NASDAQ100 拆開來看,超過一半的成分股在近十年報酬率落後指數。 例如,2023 年 NASDAQ100 上漲 55.1%,但 Bloomberg 的「Magnificent 7」指數卻上漲 107%,顯示幾乎所有超額報酬都集中在這幾檔公司身上。
👉 這些數據共同說明:NASDAQ100 的報酬分布呈現 更極端的右偏肥尾。與 S&P500 相比,NASDAQ100 的尾巴不僅墊高,而且被壓縮在少數「明星股」手中——這些公司幾乎單獨決定了指數的走向。
二、統計分布的基礎:正態 vs 偏態 vs 肥尾
在討論「右偏肥尾」之前,我們需要先理解統計分布的基本差異。

- 藍色(Normal Distribution):標準鐘型曲線對稱、尾巴收斂快
- 綠色(Right-Skewed Distribution):右偏少數極端高報酬把尾巴拉長
- 紅色(Fat-Tail Distribution):厚尾極端事件(暴漲/暴跌)的機率高於常態假設
1. 正態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
- 特徵:鐘型曲線,大部分數據集中在平均值附近,兩側尾巴對稱且快速衰減
- 含意:如果股票報酬是正態分布,大部分公司表現都「差不多」,極端好壞的機率極低
- 應用:現代金融理論(CAPM、Black-Scholes)常假設報酬服從正態分布,方便計算,但現實往往不符合
2. 偏態(Skewness)
- 正偏(右偏):大部分數據落在左邊,右尾拉長→ 多數公司普通,少數公司報酬極高
- 負偏(左偏):大部分數據落在右邊,左尾拉長→ 多數公司穩健,但少數公司虧損極大
在股票市場,長期來看報酬呈現右偏:少數「超級贏家」把平均值拉高。
3. 肥尾(Fat Tail)
- 特徵:尾巴比正態分布更厚。
- 含意:極端事件(黑天鵝)的發生機率,比正態假設要高得多。
- 在股市裡肥尾代表「指數長期表現遠超預期,但偶爾會出現極端崩跌」。
👉 結合起來,今天的市場就是「右偏+肥尾」:少數科技巨頭不斷墊高右尾,而偶爾的危機又讓尾巴特別厚。
三、右偏肥尾:市場的真相
報酬分布「少數決」

此圖比較了 S&P500 與 NASDAQ100 的模擬年度報酬分布:
- 藍色(S&P500):平均報酬約 7%,分布較集中
- 紅色(NASDAQ100):平均報酬約 10%,但尾部更厚,代表報酬分布「右偏+肥尾」更明顯
這正好呼應前述觀察:S&P500 屬於「較穩健的均值」,而 NASDAQ 則高度依賴少數巨頭推升尾端,帶來更高報酬也伴隨更大震盪風險。
Bessembinder 系列研究顯示,股市長期報酬極度「右偏」
美股自 1926 年以來,最頂尖約 4% 的公司就解釋了所有淨財富創造;全球資料亦顯示前 ~1.3% 的公司貢獻了 1990–2018 年幾乎全部的淨財富,且 2023 年更新樣本中 51.6% 股票為負累積報酬。
換句話說,市場的平均值是被少數「超級贏家」拉上去的,而不是大家均富。代表性例子是 NVIDIA:自 1999 年 IPO 至 2024 年,總回報超 500,000%。
- 美股長期樣本(1926–2016):以「一生期(lifetime)」報酬衡量,表現最好的約 4% 股票就解釋了全市場的淨財富創造;其餘 96% 的股票合計只相當於持有短期美債(T-bill)的結果。這是經典結果,直接揭示「右偏+肥尾」的本質。
- 全球擴充(1990–2018):放大到全球近 6.2 萬檔股票,56%(美股)/61%(非美股)的股票長期不及一月期美債;全球淨財富新增僅由前約 1.3% 的公司貢獻。
- 最新更新(1925–2023):涵蓋 29,078 檔美股,51.6% 的股票呈負累積報酬(複利口徑),再度印證長尾結構。
- 極端贏家案例:例如 NVIDIA 自 1999 年 IPO 至 2024 年的總報酬逾 500,000%(含拆股等因素),屬於「把右尾整段往外拉」的代表。
👉 以上三組研究與一個個案,共同支撐:股市長期報酬不是「平均的勝利」,而是少數超級贏家的勝利;分布呈右偏(Right-skew),且肥尾(Fat-tail)明顯。
NASDAQ 的「極端肥尾」:數據證明不是口號
在 NASDAQ,這個現象更極端,2024 年,Nasdaq-100 的前 10 檔就貢獻了 97.2% 年度報酬,而僅 22% 的成分股跑贏基準;權重上,NDX 對超大市值八檔的曝險約 50%。
若回看 2023 年NDX 報酬 55.1%、M7 指數 107%,可見漲勢主要由少數巨頭推動。
這就是「右偏+肥尾」最具體的樣子多數平庸,少數極強,尾巴被少數公司制度性地墊高。
- 2024 年度,用「回報貢獻」說話:Nasdaq 指數研究顯示(按 2024 年底權重計算),Nasdaq-100 前 10 檔就貢獻了 25.9% 年報酬中的 25.2 個百分點,貢獻比率 97.2%;同時,擊敗加權基準的成分股比例(hit rate)僅 22%——漲勢極度集中。
- 權重結構的旁證:同一份研究指稱,NDX(加權)對「超大市值八檔」曝險約 50%,而等權版 NDXE 對這些超大市值僅約 8%,顯示集中度確實偏高。
- 2023 年的脈絡:官方年回顧指出 Nasdaq100 2023 年報酬 55.1%;同年 Bloomberg 的「Magnificent 7」指數上漲 107%——雖然兩者口徑不同,但合理推論 M7 對 2023 年 NDX 上漲貢獻極大(屬審慎推論,非一對一歸因)。
👉 因此用『2020–2025 期間 NASDAQ 的漲幅由少數巨頭主導』作為整體描述是合理的。而在逐年層級上,2024 年尤為凸顯 Nasdaq100 前 10 檔公司貢獻了指數年度報酬的 97.2%,遠高於過去十年平均的 68%。
四、科技帝國:市值與 GDP 的對比
截至 2025 年夏,美股前十大科技公司市值合計 約 19 兆美元,幾乎等於德國、印度、日本、英國、法國 GDP 的總和。
這些公司已經不是單純的「企業」,而是富可敵國巨擘:
- 掌握 數據、網路生態(Google、Meta、Apple)。
- 控制 雲端與 AI 基礎設施(Amazon AWS、Microsoft Azure、NVIDIA)。
- 主導 支付與金融科技(Apple Pay、Google Pay)。
- 佔據 日常生活入口(手機、作業系統、社群平台)。
美國政府與這些公司利益深度綁定,形成「國家利益+企業利益」的超級聯盟。
五、集中風險:肥尾的另一面
- S&P500 的集中度
根據 Reuters 報導,2025 年前十大成分股市值占比已達 37.3%,其中 NVIDIA 權重高達 7.8%,創下單檔歷史新高。這代表指數已高度依賴少數龍頭。 - NASDAQ 的極端集中
Nasdaq Global Indexes 資料顯示,「Magnificent 7」在 NASDAQ100 中的市值占比接近 50%,且 2024 年的年度報酬有 97% 幾乎來自前十檔公司。指數表現幾乎完全被少數公司決定。 - 政策層面的隱憂
歐洲央行(ECB)已警告,美股科技巨頭的高估值與高度集中,若盈餘或增長預期落空,恐對全球金融穩定帶來系統性風險。
👉 總結來說,市場表面看似穩健,但實際上 肥尾的右端已被少數公司撐起,一旦龍頭失速,整體市場將劇烈震盪。
六、結語
1999 科技泡沫 到 2025 AI時代
- 1999:高估值+低獲利 → 全面泡沫
當時 S&P500 前瞻本益比約 24–25 倍,遠高於歷史均值 ~15 倍,但企業淨利率僅 5–6%,估值缺乏獲利支撐 - 2025:高估值+高獲利 → 集中帝國
現今前瞻本益比仍在 22 倍以上,但平均淨利率已突破 12%(FactSet, 2025Q2–Q3),巨頭如 Apple、Microsoft、NVIDIA 提供真實現金流支撐,同時 S&P500 前十大權重達 37%,NASDAQ「七雄」市值占比接近 50%
投資啟示
- 表面分散,實則集中:指數型投資看似涵蓋數百檔股票,但報酬高度依賴少數科技巨頭
- 長期投資仍有效:歷史研究顯示,長期市場報酬幾乎全部來自少數贏家
- 分布型態轉變:從理論上的「常態分布」轉向「右偏肥尾」少數股票抬高尾端,但風險亦集中
- 市場成熟 : 全面泡沫機率降低
- 集中肥尾 : 下修衝擊更大
📌 一句話總結
這就是「強大卻脆弱」的市場,強大在於巨頭的真實獲利,隱患脆弱在於全球股市命運被少數公司綁架,1999 是「全面性虛高的泡沫」,2025 是「集中於科技帝國的肥尾」。全面泡沫消失了,但尾巴的風險比以往更大,所以一定要做好配置抵禦風險的來臨。
參考資料
Yardeni Research – S&P 500 Profit Margins(長期四季滾動淨利率數據,顯示 1990s 約 5–6%,2010s 升至 8–9%)
FactSet Earnings Insight – S&P 500 Earnings Scorecard(2025Q2 實際淨利率 12.3%,2025Q3 預估 12.7%,5 年均值 11.6%,10 年均值 10.8%)
Barron’s – Stock Market Bubble Tech AI(2000 年網科泡沫期間,S&P 500 前瞻 P/E 高達 24–25 倍,缺乏利潤支撐)
Reuters – S&P 500 Top 10 Weights(2025 年前十大權重佔比 37.3%,NVIDIA 單檔權重達 7.8%,創歷史新高)
Nasdaq Global Indexes – 2024 NDX vs NDXE Performance Attribution(前 10 檔貢獻 97.2% 年度報酬,僅 22% 成分股跑贏基準;NDX 對超大市值曝險近 50%)
Bloomberg Magnificent 7 Index(2023 年 +107% vs Nasdaq100 +55.1%,顯示集中於少數巨頭)
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 – 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警告美股科技巨頭的高估值與集中度,若增長展望落空將構成金融穩定風險)
Bessembinder, H. (2018, 2019, 2024) – 系列研究
Do Stocks Outperform Treasury Bills?(2018,美股 1926–2016,前 4% 股票解釋全部淨財富創造)
Do Global Stocks Outperform U.S. Treasury Bills?(2019,全球 1990–2018,前 1.3% 股票貢獻淨財富新增)
Which U.S. Stocks Generated the Highest Long-Term Returns?(2024,1925–2023,51.6% 股票長期累積報酬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