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富階梯》的框架裡,Level 1 代表生存線上的節儉。這本來應該只是起點,但現實世界裡卻存在三種不同的樣貌:
- 有人資產早已跨越 Level 4,卻仍選擇用 Level 1 的方式生活。
- 有人受文化影響,即使家境改善,依舊停留在 Level 1 的消費模式。
- 有人雖然真實處於 Level 1,卻努力把限制活成自由。
為了更清楚展現這三種不同的姿態,我把文章分成三篇:
- (一)《富豪為何選擇活在 Level 1?》:節儉是主動的自由選擇。
- (二)《華人父母的省錢哲學:安全感還是匱乏?》:節儉是文化慣性的固化。
- (三)《第三條路:在 Level 1 的限制裡活出自由》:節儉作為生活設計的策略。
這個系列邀請你一起思考:節儉,是迫於無奈,還是主動選擇?又或者,它能成為限制中的自由?
當巨富活得像「普通人」
談到超級富豪,人們的第一反應常是:豪宅、遊艇、奢華生活。但有趣的是,世界上有一些最有錢的人,卻選擇維持近乎 Level 1 的生活方式。
- 沃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身價千億美元,仍住在 1958 年以 31,500 美元買下的老房子,開的是普通車,每天早餐常常是麥當勞。對他來說,簡單的消費是一種「長期價值投資」的延伸:專注於可持續,而非浮華。
- 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歷史上最富有的人之一,身家一度佔當時美國 GDP 的巨大比例。但他私生活嚴謹自律,一生不菸不酒、不追求奢華,甚至讓兒子穿姊姊的舊衣服。這種克制與節儉,被視為他持續累積財富的重要基礎。
- 坎普拉德 (Ingvar Kamprad,IKEA 創辦人) 雖然身價數十億美元,卻習慣穿二手衣、搭乘經濟艙,甚至會在便宜的地方剪頭髮。他的節儉被視為 IKEA 精神的體現:追求簡單與實用。
節儉是主動選擇,不是迫於無奈
這些富豪並不是因為「沒有辦法」才節省,而是 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不需要消費來證明身份。
- 節儉讓他們更專注:資源不分散在維護奢華生活,而是集中在核心目標(投資、創作、企業文化)。
- 節儉是一種自由:當你知道自己隨時能負擔更高層次的享受,卻依舊選擇簡單,就代表生活方式出自「我願意」,而不是「我只能」。
- 節儉是價值觀的延伸:無論是巴菲特的投資理念,還是 MrBeast 的創作哲學,都在消費習慣上找到一致性。
對我們的啟示
很多人對 Level 1 的印象是「侷限」:捉襟見肘、無奈壓抑。但從這些富豪的例子看來,Level 1 也可能是 自由的另一種姿態。
真正的關鍵不在於「花多少錢」,而在於:
- 你是被迫壓縮生活,還是自願選擇簡單?
- 你的節儉是基於恐懼,還是基於自由?
當節儉來自主動選擇時,它不再是匱乏,而是價值觀的展現。
✨ 關注「策略敘事坊」
在這裡,我會持續分享關於 策略敘事 × 財務自由 的觀察,陪你一起思考如何在不同限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