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富階梯》的框架裡,Level 1 代表生存線上的節儉。這本來應該只是起點,但現實世界裡卻存在三種不同的樣貌:
- 有人資產早已跨越 Level 4,卻仍選擇用 Level 1 的方式生活。
- 有人受文化影響,即使家境改善,依舊停留在 Level 1 的消費模式。
- 有人雖然真實處於 Level 1,卻努力把限制活成自由。
為了更清楚展現這三種不同的姿態,我把文章分成三篇:
- (一)《富豪為何選擇活在 Level 1?》:節儉是主動的自由選擇。
- (二)《華人父母的省錢哲學:安全感還是匱乏?》:節儉是文化慣性的固化。
- (三)《第三條路:在 Level 1 的限制裡活出自由》:節儉作為生活設計的策略。
這個系列邀請你一起思考:節儉,是迫於無奈,還是主動選擇?又或者,它能成為限制中的自由?
「省下來」就是最大的安全感
在許多華人家庭中,父母的生活方式往往停留在 Level 1 消費水準與心態:精打細算,斤斤計較,能省則省,即使資產早已累積到更高層次,消費習慣與消費水平卻沒有跟著升級。
這背後有幾個原因:
- 歷史經驗:上一代經歷過物資短缺或經濟動盪,「省」成了最可靠的生存策略。
- 文化價值:勤儉持家被視為美德,「能省下來」象徵負責、懂事。
- 風險意識:錢被存下來,就能應對疾病、教育、意外等不測。
在這樣的邏輯下,「捨不得花」=「最深的安全感」。
被詬病的地方
然而,這種省錢心態也常引發爭議:
- 壓抑享受:捨不得花在健康、休閒或生活品質上,即使資源已足夠。
- 慣性匱乏:資產明明早已跨越 Level 1,心理卻依然停留在「隨時可能失去」的恐懼中。
- 代際衝突:父母覺得「幫你省下來才是愛」,子女卻希望「投資在當下的體驗才是愛」。
於是,父母眼裡的「安全感」,常常成了子女眼中的「吝嗇與壓抑」。
Level 1 的固化現象
在財富階梯的原設計裡,Level 1 應該只是過渡:建立緊急預備金 → 穩定現金流 → 邁向更高層次。
但在華人文化中,「省錢心態」卻往往成為一種終身哲學,被固化成日常規範。
這種做法的確帶來穩定,但也可能犧牲了生活的豐富性。真正的問題不是「要不要省」,而是:
- 省錢是因為沒有辦法,還是因為我選擇這樣生活?
- 在資產早已跨越 Level 1 的時候,還要不要用 Level 1 的方式活著?
安全感,還是匱乏?
節儉,既可能是一種智慧,也可能是一種枷鎖。當它來自於恐懼,就會讓人陷在匱乏心態; 當它來自於選擇,就能成為一種自由哲學。
華人父母的故事,提醒我們:真正值得思考的,不是「要不要花錢」,而是「我們用什麼心態面對花與省」。
✨ 關注「策略敘事坊」
在這裡,我會持續分享關於 策略敘事 × 財務自由 的觀察,陪你一起思考如何在不同限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