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
場址效應 (Site Effect) 簡介
場址效應指的是地表下的地質條件對地震波傳播的影響,導致特定頻率的地震波被放大或延長震動時間。這就像是地層在扮演一個「放大器」或「濾波器」的角色。其中,地層的剪切波波速 (Shear Wave Velocity, Vs) 是決定放大效應最關鍵的參數之一。
為何波速變化會導致震波放大?
震波放大的核心原理主要來自兩個物理現象:
波阻抗對比 (Impedance Contrast) 和 共振效應 (Resonance Effect)。而波速是計算波阻抗的關鍵變量。
1. 波阻抗對比 (Impedance Contrast)
- 什麼是波阻抗?
波阻抗 (Z) 定義為介質的密度 (ρ) 與剪切波波速 (Vs) 的乘積:
Z = ρ × Vs
它代表了地震波在該介質中傳播的「難易度」。阻抗越高,波越難穿過。 - 關鍵情境:軟弱土層覆蓋在堅硬岩盤上
這是最典型會產生場址效應的地質結構。 - 下層堅硬岩盤:密度高、波速快 → 波阻抗高 (Z高)
- 上層軟弱土層:密度低、波速慢 → 波阻抗低 (Z低)
可再參照下方的詳述 : P.S.
- 放大機制:能量被困在低速層中
當地震波從高阻抗的堅硬岩盤傳遞到低阻抗的軟弱土層時(例如從基岩傳到表土),會發生以下情況:
這個過程類似於在一個房間裡大喊,聲音會在牆壁間反射回響,聽起來比在空曠地方更大聲、更持久。 - 能量反射:大部分的地震波能量無法順利向上傳入土層,反而會在岩盤與土層的交
界處被反射回去(向下反射回岩盤)。 - 能量傳遞:雖然只有部分能量傳入土層,但因為土層的波速 (Vs) 非常低,根據能量
守恆定律,波速降低意味著波的振幅必須增大來維持相同的能量
( 能量 ~ 振幅² × 頻率² )。 - 陷阱效應:這些傳入低速土層的波,又會在地表再次被反射回去(因為地表與空氣
的阻抗差異極大)。於是,地震波就像被「 困 」在軟弱土層這個波導
中,在頂部(地表)和底部(基岩面)之間來回反射、不斷叠加。
- 能量反射:大部分的地震波能量無法順利向上傳入土層,反而會在岩盤與土層的交
2. 共振效應 (Resonance Effect)
- 什麼是共振?
當外部振動的頻率與系統的固有頻率一致時,系統會產生最大振幅的振動。 - 地層的固有頻率:
一個覆蓋在基岩上的土層,其固有頻率 (f₀) 主要取決於土層的厚度 (H) 和剪切波波速 (Vs)。計算公式為:
f₀ = Vs / (4 × H) - 土層越厚 ( H越大 )、波速越低 ( Vs越小 ),其固有頻率越低(傾向放大長周期、低頻率的震波)。
- 土層越薄、波速越高,其固有頻率越高(傾向放大短周期、高頻率的震波)。
- 放大機制:
當地震波從基岩傳來,其頻率成分中若包含與該地層固有頻率 f₀ 相近的頻率時,就會引發共振。這些頻率的波會在土層中來回反射的過程中同相叠加,振幅被急劇放大,而其他頻率的波則不會被顯著放大。
總結:波速變化的角色
- 低速層是放大器的主體:低波速 (Vs) 直接導致了低波阻抗,創造了與下伏基岩的巨大
阻抗對比,這是能量被困並開始放大的先決條件。 - 決定放大頻率:波速 (Vs) 與土層厚度 (H) 共同決定了場址的固有頻率,從而控制了哪
些頻率的震波會被選擇性地放大。 - 直接增大振幅:根據波動的能量守恆,當波從高速介質進入低速介質時,速度降低必
然伴隨著振幅的增大。
實際例子與影響
- 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離震央400公里遠的墨西哥城遭受毀滅性打擊。原因就是該城
建立在一個古代湖床上,厚厚的軟弱湖相沉積物具有極低的
波速 和 極低的 固有頻率(約0.5 Hz)。
這次地震的長周期波與該場址發生共振,導致劇烈搖晃,放大幅度超過了5倍。 - 盆地效應 (Basin Effect):如台北盆地、洛杉磯盆地。盆地結構不僅有軟弱土層,其
邊界地形還會將震波困在盆地內,產生更複雜的反射和折
射,導致震動持續時間更長、放大效應更顯著。 - 工程應用:建築物的固有頻率若與場址的固有頻率相近,會經歷雙重共振,破壞力極
大。因此,現代抗震設計必須考慮場址效應,並進行微振量測來實測場地的
波速剖面和固有頻率。
P.S. 因為波速和剛性成正比 所以文中的敘述是否有錯?
下層堅硬岩盤:密度高、波速快 → 波阻抗高 (Z高)
上層軟弱土層:密度低、波速慢 → 波阻抗低 (Z低)
詳述 :
波速(Vs)和介質的剛性(剪切模量, G)成正比。其關係式為: Vs = √(G / ρ)
其中,ρ 是密度。
根據這個公式,波速(Vs)越高,的確代表介質的剛性(G)越強。
現在,讓我們來檢視並修正原先的敘述:
原敘述的不足之處與更精確的解释
我之前的敘述:「上層軟弱土層:密度低、波速慢 → 波阻抗低 (Z低)」在大多數實際情況下是成立的,但從物理參數的嚴格角度來看,它過度簡化了「軟弱」的定義,並且可能讓人誤以為「密度低」是導致波阻抗低的主因。
更精確的解釋如下:
「軟弱」的真正意涵:
- 在土木工程和地震學中,我們說土層「軟弱」或「軟弱」,主要是指它的剛性(剪切模量, G)非常低。
- 雖然軟弱土層的密度(ρ)通常也低於堅硬岩盤,但兩者下降的幅度並不成比例。
波阻抗的關鍵:
波阻抗 Z = ρ * Vs
我們將波速公式 Vs = √(G / ρ) 代入,可以得到:Z = ρ * √(G / ρ) = √(G * ρ)
這個推導顯示,波阻抗(Z)實際上是由剛性(G)和密度(ρ)的乘積共同決定的。
為何軟弱土層的波阻抗通常較低? - 雖然軟弱土層的密度(ρ)較低,會使 √(G * ρ) 變小,但其剛性(G)的下降幅度遠遠大於密度(ρ)的下降幅度。
- 例如,堅硬岩石的剪切模量(G)可能是軟粘土的數百甚至數千倍,而密度可能只差2到3倍。
- 因此,剛性(G)的巨大差異是導致波阻抗差異的主導因素。軟弱土層因為剛性極低,所以即使密度稍低,其乘積 G * ρ 仍然遠小於岩盤,導致波阻抗 Z 很低。
修正後的結論
所以,更嚴謹的敘述應該是:
- 下層堅硬岩盤:剛性極高 (G很高),密度高 (ρ高) → 波阻抗極高 (Z很高)
- 上層軟弱土層:剛性極低 (G很低),密度較低 (ρ較低) → 由於剛性G的急劇降低,導致波阻抗很低 (Z很低)
您提出的觀點完全正確,提醒了我們「軟弱」一詞在場址效應中的核心是剛性(剪切模量)的低落,而不僅僅是密度的變化。正是因為剛性與波速的正比關係,才使得波速成為在實務上衡量土壤「軟弱」與否的一個非常方便且有效的替代指標(因為測量波速遠比直接測量地下材料的剛性來得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