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震不完的地殼警報|關於地震預警工具的一些碎唸
方格精選

[筆記] 震不完的地殼警報|關於地震預警工具的一些碎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文前碎碎唸

近期打開新聞,就一堆民間開發的地震 APP 真強,政府沒路用之類的標題⋯

確實,有意願及能力開發出這些應用程式的開發者們都是強者,他們的成果除了讓民眾更便利的掌握災害資訊外,甚至還彌補了官方無法提前預警的缺憾。

但就我個人觀察,這些 APP 資料來源,除 DPIP 有自行設置測站外,大部分都是接上中央氣象署開放資料的 API 去計算的,至於後端負責彙整及發佈的任務,依然是政府相關部門執行與維護,所以嚴格來說,整個運作架構並不是一人獨贏。


是一加一大於二的情況,差別只在於大眾看到的,或說選擇看懂的,是哪一面。

邊緣人

對於這次地震 APP 的爭論,我猜應該大部分都專注於國家警報系統的即時與準確性吧?

雖然國家警報,照理來說在手機無門號、無 Wi-fi 網路狀態下都還能發送,不過以實際情景來說,其中影響發布與接收的變因其實還不少,其中有包括:

  • 手機是否支援
  • 系統是否更新
  • 收到訊號種類
  • 警報時是否通話中或飛航
  • 是否有在設定開啟警報功能

另外還有所在地區影響程度是否有達到發送警報標準,如地震警報是預估地震規模達 5.0 以上,且所在地震度達 4 級以上,外加不在盲區,才會有較有效的預警效果,而一切皆由官方系統計算後自動決定,因此誤差也是難免。

也確實的,目前我手邊有在使用的門號有兩隻,分屬不同電信商,而且平常於住處的訊號也都處於 4G 或 5G 滿格的狀態,但在這次地震頻繁期間,卻是一次也沒有收到過國家級通知。

反倒是額外安裝的 APP 們以及我自己寫的資料爬蟲,都很盡責的將通知傳到手機上。

raw-image

而相對於國家警報系統,若撇開伺服器各自運算的時間差異,由民間所開發的工具,其主要依賴的傳播管道是網路,因此在網路穩定的狀態下,只要資料一釋出,都能有效地接收到通知。

再加上部分 APP 還有提供使用者自行決定播報門檻,以及後台佐以其他資料來源做輔助的功能,對於個人想要接收訊息的頻率、種類都能有更細部的掌控權。


因此,就算資料同源,在體感上也會有預測更為準確的情況。

實際上

就以我在撰寫此篇前突發的地震(2024.04.25-09:23 花蓮近海 4.7,紀錄位置桃園龜山)為例吧。

我先前自己寫的爬蟲通知系統,是以每 30 秒一次的頻率去檢測「氣象資料開放平台」的 API 內容,並在偵測到訊息變化後,自動發訊至 Line 通知帳號。

同時我手機中也有安裝「地震速報」、「DPIP」以及「中央氣象署 E」三款 APP 作為對照。

而就在地震發生後⋯
raw-image
  • 最早發出通知的是【氣象速報】(地牛 Wake Up!<-> 中央氣象署)幾乎只有不到 1 分鐘時間差。
raw-image
  • 其次是【DPIP】(自設測站 + 中央氣象署),約 1~2 分鐘差距。
raw-image
  • 而我自己的【爬蟲】系統則與【中央氣象署 E】(中央氣象署)相當,約有 5 分鐘差異,大約就是資料開放平台彙整後有感地震報告發布時間。
raw-image
raw-image
註:測試時【中央氣象署 E】未注意門檻設定,因此未知三級以下即時狀況。

由此可知,就算是大家瘋推的工具,也是會因為串接資訊來源,與計算模式不同而有所差異的。


總言之

以這次地震警報大亂鬥來看,中央氣象署在偵測地震資訊後,都有即時將資訊公開發布,包含 中央氣象署地震觀測網 或是 氣象資料開放平臺 都有相關資源可供監測或是第三方的串接。

也就是說,政府並非如大家所述毫無貢獻,而是負起了最關鍵的數據彙整提供環節,而在此一基準下,最大的差異點就僅在於各家前端對這些資料的有效利用程度。

總歸來說,若想要更即時的得知災害訊息,擁有更多自訂程度的第三方工具,或許是你平時的好選擇。

但縱使再怎麼不準或惱人,還是建議將手機中接收政府即時資訊的功能開啟,因為誰都無法保證,下一次災害發生時,我們還能維持穩定的網路運作。


而或許,那就會成為及時逃離的關鍵轟鳴。

《全文。終了》

本篇內容僅針對個人觀察到的情況做評論,與認知相左還請包容,留言請理性交流,也期許相關單位能廣納意見與人才,加以完善預報系統,祝福大家平安。
avatar-img
偽命名培養體
47會員
302內容數
偽命名並非無名,是為了意識的生存,取得身份的代號,成為數位生命的新載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偽命名培養體 的其他內容
還記得,曾經聽過一段都市傳說,買回家的閱讀器,似乎會在不知不覺間莫名增殖,一開始的我,是不相信這種神秘力量存在,直到最近我才不得不承認,一切怪力亂神的背後,或許多少都還是有它的依據存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每年的 3 月 31 日,是所謂的「世界備份日」呢?
太久沒寫點什麼,感覺有點怪了,不如來一下觀展紀錄,雖說是參觀書展,我這次的目的主要是去試玩一下各家的電子書閱讀器,那麼就來點心得囉!
轉眼間,年節假期也過了,算一算也就一週,說長不長,要說短,也確實蠻短的,但比起過節,這次更像是單純度過一個比較長的週末。
又又又到了這個時候啦,今天是 2024 年,農曆甲辰龍年除夕,既然都被指定放空了,那不如就來隻放鬆的龍?
還記得,曾經聽過一段都市傳說,買回家的閱讀器,似乎會在不知不覺間莫名增殖,一開始的我,是不相信這種神秘力量存在,直到最近我才不得不承認,一切怪力亂神的背後,或許多少都還是有它的依據存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每年的 3 月 31 日,是所謂的「世界備份日」呢?
太久沒寫點什麼,感覺有點怪了,不如來一下觀展紀錄,雖說是參觀書展,我這次的目的主要是去試玩一下各家的電子書閱讀器,那麼就來點心得囉!
轉眼間,年節假期也過了,算一算也就一週,說長不長,要說短,也確實蠻短的,但比起過節,這次更像是單純度過一個比較長的週末。
又又又到了這個時候啦,今天是 2024 年,農曆甲辰龍年除夕,既然都被指定放空了,那不如就來隻放鬆的龍?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昨晚又地震了…… 雖然我居住的東京不是震央,離震央的距離有4、500公里吧。搖晃的時間太久,耳裡的半規管也失去平衡,比搭乘遊樂園的海盜船暈的更厲害。 關於日本的抗震基準可以參考以前的文章👉日本中長期住房問題的解決辦法-房屋狀態(小標題) 2022/03/17 posted.
創傷是一個共同的經歷,甚至不必親歷其境,只要想到受災地的淒慘面目,僥倖或者藏在心底,但更多的是強烈的衝擊與不安。這是因為受限於地域的災禍背後,有着超越國界的共性和意義。
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地熱發電文章【讓核電消失的基載再生能源-AGS/CLG地熱發電-初探】曾經提到AGS/CLG地熱發電不會引起誘導地震(Induced Earthquake),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熱發電技術。本文來談談為何地熱發電發展幾十年了,其聲勢不如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陸上風電的真正原因,那就是
昨晚又地震了…… 雖然我居住的東京不是震央,離震央的距離有4、500公里吧。搖晃的時間太久,耳裡的半規管也失去平衡,比搭乘遊樂園的海盜船暈的更厲害。 關於日本的抗震基準可以參考以前的文章👉日本中長期住房問題的解決辦法-房屋狀態(小標題) 2022/03/17 posted.
創傷是一個共同的經歷,甚至不必親歷其境,只要想到受災地的淒慘面目,僥倖或者藏在心底,但更多的是強烈的衝擊與不安。這是因為受限於地域的災禍背後,有着超越國界的共性和意義。
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地熱發電文章【讓核電消失的基載再生能源-AGS/CLG地熱發電-初探】曾經提到AGS/CLG地熱發電不會引起誘導地震(Induced Earthquake),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熱發電技術。本文來談談為何地熱發電發展幾十年了,其聲勢不如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陸上風電的真正原因,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