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有輪子、有引擎、有雷達、有自動駕駛,總之那些高科技一定要拿來吹牛似地多在紙上寫幾行。但,你知道嗎?飛機還有一項讓人又愛又恨的配備:雨刷。
是的,雖然飛機絕大部分時間都在雲上飛,但只要駕駛艙有擋風玻璃,就必須擺上兩隻「超高速擦窗機」。這東西和汽車雨刷差別很大,需要用時讓你驚艷,不那麼需要用時讓你懷疑人生。
��飛機也有雨刷,最棒的是…它不美觀也不安靜!
首先,飛機的雨刷長得怎樣?它們就卡在駕駛艙玻璃下緣,左右各一,正好分別對應正駕駛艙窗與副駕駛的窗。這設計是祖師爺級的工程師一閉門就想好的:
「唷,正副駕各用自己的窗戶,所以各人管各人的雨刷!」
……設計本意很周到,但你以為真正設計人飛著飛著,跑到窗下來拍拍說:「舒服嗎?」才不。
⏱ 速度只有兩種:非常快 和 快得要命
你可能會問:那雨刷速度呢?是不是跟汽車一樣,有超慢、慢、中、快、間歇、清洗……總之七八段可選?飛機是豪車嗎?不是。
飛機雨刷只有兩檔��:
最慢速:非常快
最快速:快得要命
為什麼?因為飛機落地前的時速動輒200–300公里,雨一上來,那窗外雨滴密度能比汽車多好幾倍。
如果你還用汽車那種慢慢掃的雨刷,每秒只能撥開一點點雨水,那麼飛機輪胎、跑道、機頭都還沒看到,你就先撥掉落地機會。
所以飛機雨刷只能以兩速一開到底。可惜這設計卻為慢速時那20–60公里 的地面滑行帶來無比噪音。一轉開,「呀!呀!」整個駕駛艙就好像坐過山車一樣振動著。
對比汽車能悠哉地慢擺雨刷, 飛機只能像拿電刨狂刮。幾十萬價位的車,雨刷還有七段速度可選;你一架幾十億的飛機,結果只能選「啦啦啦快」,哪有價值感?
��雨刷還有陣營之分:各自為政的左右雨刷
比起速度,飛行員最在乎的還是——領域意識。
你可能不知道,駕駛艙內的每一按鈕、旋鈕、螢幕,從來都不是共用財產,而是劃分領域清晰得要死:
狀態/角色 PF(Pilot Flying) PNF(Pilot Not Flying)
駕駛操作權限 控制飛行 控制航機系統助手
雨刷開關 左或右依據窗戶 各自負責自己的雨刷
所以當自動駕駛(autopilot)關閉,PF集中飛行操控,PNF若是突然伸手去開PF的雨刷,那畫面你根本不能懂。
PF心想:「你幹嘛動我的地盤中那顆旋鈕?」
PNF心裡想:「我怕你看不清窗戶,想幫忙啊!」
結果就變成一種尷尬的『我想幫忙,但越界了』矛盾現場。
��問題來了:為何不設計位於中間的共用開關?
如果雨刷能放在中央儀表板,讓正副駕都能看到都不佔誰的地盤,航空公司是不是該考慮改進?
答案是:設計團隊早就想過,但僅僅太簡單的理論,實際上無法消滅那根職業神經。
一個系統需要有動作即便是你沒空也管不了,就算他伸手碰,那也是一種致敬,而不是侵門踏戶,但那就是我們這行的「神經本能」,難以撼動。
��雨刷小事折射大職業本能
這不只是個技術和設計問題,這其實折射出整個航空界的職業儀態與專業界限。
在低空低速、準備降落的時刻,PF非常專注於飛行控制,任何動作分心都可能影響最後幾秒的安全。
某天PNF突然伸手去轉一個不屬於他的旋鈕,PF看到眼前那隻手可能會閃過一毫秒的分神:
「他會不會亂動我甚麼東西?」
結果PNF的幫忙最終變成老闆心裡的一根刺。
��耍個雨刷,倒像在打怪的操作儀式
想像一下飛行員在濃霧、大雨中準備落地:
PF專注盯著跑道,手緊握駕駛桿
PNF觀察窗外能見度,提醒要不要開雨刷
PNF伸手轉旋鈕,雨刷開始呼嘯
PF秒秒認真監控速度、姿態、高度
雨刷伴隨強大噪音呼嘯,視線漸漸清晰
PF機頭不斷微調,像雕塑家最後用靈魂完成雕像
飛機落地、踩剎車、輪胎磨擦聲響起…
整個過程,就像你在飛行模擬機裡練習飛行加上音效師特效的高成本電影。
✍️結語:飛機雨刷,無聲卻無所不在
最後總結一下這兩片黑色橡膠片對航空的意義:
它不漂亮,但夠快;它不低調,但時常響
它不普及調速花樣,但每次開都像召喚神技
它不屬於某人,但其命運由兩個職業身份決定
它看似瑣碎,實則承載整個落地過程的視覺安全
當下一次飛機在低空滑行、暴雨中抵達跑道時,如果你聽到那雨刷呼嘯聲,不要只以為它在吵,那是飛行團隊在風雨中,用最粗暴的方式,默默支援你能安全看清前方的跑道。
兩隻雨刷,也許是航程中最小、最不起眼的儀器,卻在你視線最模糊的那刻,提供了最可靠的視覺信號。
比上帝之手更貼心,比飛行儀器更實在,它們只是兩只普通的刷子,卻在飛行極限的最後一秒,成為安全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