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40:愛情裡最深的誤解,不是背叛,而是「需求」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當愛情常常被包裝成一場「交換」,你給我溫暖,我給你陪伴;你滿足我的需求,我才感到安心。

但如果愛不是為了「滿足需求」,那我們又為什麼要在一起?本文透過心理師與真實故事的對話,帶你走進愛情深處,探索「需求」之外的真正連結。


當愛情變成「交換」

他還記得,第一次和她吵架,是因為一件小事。

那天下午的陽光斜斜灑在窗台上,咖啡杯裡的熱氣已經散去一半。她沉著臉,盯著他手上的手機,低聲說了一句:「你就不能好好陪我嗎?」

raw-image


他愣了一下,心裡升起一股委屈。明明自己工作已經很忙了,還是抽空陪她吃飯,為什麼她還不滿意?

這場爭執像一根細細的針,刺破了他們愛情的表面。從那天開始,他開始疑惑:「我們在一起,到底是為了什麼?只是為了滿足彼此的需求嗎?」

心理師嘉玲曾說過一句話:「很多人以為愛是滿足需求,但愛不是交換。」

這句話讓人頓時清醒。原來,許多我們以為的「愛情」,其實只是一種對需求的投射。


需求的陷阱:我們真的能被滿足嗎?

在諮商室裡,嘉玲常聽到有人說:

  • 「我就是需要他多陪我。」
  • 「她要更體貼一點,不然我覺得自己不被愛。」
  • 「只要他改掉那個壞習慣,我們就不會吵架了。」

每一個需求背後,都藏著一種「條件式的愛」。

彷彿只要對方做到,我就安心;但若對方做不到,愛情就岌岌可危。

然而,人永遠無法被完全滿足。因為需求本來就是會移動的,今天渴望陪伴,明天可能渴望自由;今天需要安慰,明天卻又想要理解。

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需求無底洞」。需求一旦變成愛情的核心,就像一口深井,再多的水也填不滿。

raw-image

故事一:她說「我只是想要你懂我」

小芸(化名)曾經在一段感情裡耗盡自己。

她總是希望男友能在下班後,第一時間打給她,聽她抱怨工作裡的委屈。可男友經常加班,回到家只想休息,於是電話另一端的沉默,讓小芸覺得自己被忽視。

raw-image


「你都不在乎我!」她一次次控訴。

男友一開始還會耐心解釋:「我是真的累了,不是不愛你。」

可漸漸地,解釋也成了負擔。最後,這段感情在一次爭吵中結束。

多年後回頭看,小芸才明白:她想要的不是「男友的陪伴」,而是「有人可以接住她的孤單」。

那份孤單來自童年的缺口,來自家人總是忙碌、不曾聽她傾訴。

她誤以為,戀人就是那個「必須滿足需求」的人。

但事實是,沒有人能完全填補另一個人過往的空洞。


故事二:他說「我努力賺錢,不就是為了給她安全感?」

阿哲(化名)是一位工程師。

他常對朋友抱怨:「我拼命加班,就是為了給她更好的生活,可她還嫌我陪伴不夠。」

在他心裡,愛是一種「責任的實踐」。他相信只要努力賺錢,給對方房子、車子、穩定的未來,就算不上浪漫,也算是一種深沉的愛。

可女友卻常紅著眼眶說:「我要的不是錢,我要的是你。」

這句話讓阿哲徹底崩潰。他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做的一切,最後換來的仍然是「不被愛」的指控。

直到分手後,他才開始思考:自己拼命想滿足的,其實不是她的需求,而是自己的焦慮。

他害怕貧窮,害怕失去價值,所以才用「給她安全感」來合理化。

愛,不該是用努力去遮蓋恐懼。

否則,那只是另一種形式的需求交換。

raw-image

愛不是交換,而是「並肩」

那麼,如果愛不是滿足需求,我們為什麼還要在一起?

嘉玲給了一個溫柔的答案:

「愛,是一種共存。不是你給我什麼,我才給你什麼,而是我們一起看向同一個方向。」

在愛裡,真正動人的時刻,往往不是對方「滿足了我們的需求」,而是即使需求沒有被滿足,對方仍然願意陪我們坐在原地。

  • 當你心情低落時,他可能不懂該怎麼安慰,但仍會靜靜陪在身邊。
  • 當你害怕未來時,她可能沒有答案,但會握著你的手,一起等待。

愛,不是完美的解答,而是一種「在不完美裡,依然願意並肩」的姿態。

raw-image

從需求到連結:三個轉念練習

1. 把「你要怎麼對我」改成「我想怎麼與你在一起」

少一點對對方的要求,多一點對關係的經營。

與其等待被滿足,不如主動去創造連結。

2. 看見對方,而不是只看見需求

當你覺得「他都不懂我」時,先試著看見他的處境。

或許他真的累了,或許他正努力支撐著生活。

愛,是彼此看見,而不是彼此苛責。

3. 學會自己接住自己

沒有人能完全填滿你的空洞。

當你開始能溫柔對待自己,不再把所有需求都壓在伴侶身上,愛才有喘息的空間。

raw-image

愛,是因為「想要」而不是「需要」

愛不是需求的交換,而是選擇。

我不是因為缺了什麼才需要你,而是因為有你在,我願意走一段不同的人生。

這樣的愛,才自由、才真實。

因為即使有一天,需求不再被滿足,我們依然會在彼此身邊,選擇繼續同行。

raw-image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1. 「愛不是滿足需求,而是選擇同行。」
  2. 「需求是深井,愛是並肩。」
  3. 「不是因為需要你才愛你,而是因為愛你,我願意走向更完整的自己。」
  4. 「愛不是交換,而是兩個人在不完美裡的並肩。」
  5. 「當你能自己接住自己,愛才不會成為負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24會員
255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09/12
生悶氣的人,不吵不鬧,卻用沉默築起高牆。他們的冷淡,往往不是因為不在乎,而是因為心裡的話沒有找到出口。本文將帶你走進那些「悶在心裡的情緒」,看懂背後隱藏的需求與渴望,學會在關係中,用理解而非指責,打開一扇真正的對話之門。
Thumbnail
2025/09/12
生悶氣的人,不吵不鬧,卻用沉默築起高牆。他們的冷淡,往往不是因為不在乎,而是因為心裡的話沒有找到出口。本文將帶你走進那些「悶在心裡的情緒」,看懂背後隱藏的需求與渴望,學會在關係中,用理解而非指責,打開一扇真正的對話之門。
Thumbnail
2025/09/12
一間曾經排隊爆紅的連鎖烘焙店,為什麼最後卻悄然退場?它的故事,不只是商業案例,更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在職場、人生與人際中的掙扎。當潮流散去,留下的是真正的底氣與自我定位。本文透過沉浸式敘事,帶你重回那些熙攘的街頭與空蕩的店面,從中找到專屬於我們的生存與成長啟示。
Thumbnail
2025/09/12
一間曾經排隊爆紅的連鎖烘焙店,為什麼最後卻悄然退場?它的故事,不只是商業案例,更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在職場、人生與人際中的掙扎。當潮流散去,留下的是真正的底氣與自我定位。本文透過沉浸式敘事,帶你重回那些熙攘的街頭與空蕩的店面,從中找到專屬於我們的生存與成長啟示。
Thumbnail
2025/09/11
當我們談到「人際關係」,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該如何讓別人喜歡自己、如何避免衝突。但心理學家郝旭烈與祝子慧卻提醒:真正的關鍵,不是討好,而是「鬆弛感」——一種能讓我們在關係裡不被情緒綁架的力量。本專欄帶你走進兩人的故事與洞見,看懂情緒價值背後的智慧,學會在人際裡進退自如。
Thumbnail
2025/09/11
當我們談到「人際關係」,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該如何讓別人喜歡自己、如何避免衝突。但心理學家郝旭烈與祝子慧卻提醒:真正的關鍵,不是討好,而是「鬆弛感」——一種能讓我們在關係裡不被情緒綁架的力量。本專欄帶你走進兩人的故事與洞見,看懂情緒價值背後的智慧,學會在人際裡進退自如。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