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瓣逆流:治療策略與TAVR的現況與展望
主動脈瓣逆流 (AI) 是一種對生存影響重大的疾病,且可能長期未被充分診斷或治療。此類患者常出現活動耐力下降、功能等級達三級等嚴重症狀,而若合併如癌症治療史等其他共病,可能使其成為高手術風險群體,促使醫學界需考慮替代性的介入方案。研究顯示,主動脈瓣逆流的病情會相對迅速惡化,輕中度患者在約兩年半內,超過一半的病患可能面臨死亡或需要接受手術。
診斷與評估的挑戰 主動脈瓣逆流的準確診斷具有挑戰性,現今已不建議僅依賴彩色都卜勒超音波。當前的診斷趨勢更強調定量的影像評估,並應將心臟核磁共振 (CMR) 等多模態影像工具納入考量。有研究指出,部分患者儘管心臟尺寸變化不大,但心臟容積卻顯著增加,這可能暗示著手術介入的時機被延誤。此外,超音波與CMR在疾病嚴重程度分類上存在顯著差異,提示部分患者可能被低估或過度診斷。藥物治療的限制 主動脈瓣逆流並非良性疾病,其五年死亡率約為70%。即使是症狀較輕的患者,十年內的死亡率也接近50%。令人遺憾的是,藥物治療的效用極為有限,多項研究指出,單純的藥物治療在六個月至一年的追蹤期間,死亡率仍高達21%至30%。過往曾用於治療的藥物,在後續的比較研究中,並未能顯示出顯著的臨床益處。
手術指引與臨床實踐的辯證 雖然手術仍被視為有症狀主動脈瓣逆流的標準參考療法,但有關手術時機的指引,其性質更傾向於「建議」而非「絕對命令」。有研究發現,未嚴格遵循指引觸發條件的患者,其預後甚至可能優於依照指引接受手術的患者。另一項對大型資料庫的分析顯示,許多符合手術指徵的嚴重瓣膜疾病患者並未接受手術,然而,那些即使心臟射血分數較低但最終接受手術的患者,其預後卻更佳,這凸顯了對非手術候選人處理的必要性與困境。
TAVR在主動脈瓣逆流中的挑戰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目前主要適用於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在主動脈瓣逆流患者中應用TAVR則面臨多重獨特挑戰:患者常有較大的瓣環和竇部、主動脈擴張,且瓣膜缺乏鈣化導致支架難以有效錨定。這增加了瓣膜移位、術後殘餘逆流以及需要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的風險。早期研究結果顯示,TAVR在AI患者中的器械成功率約為84%,但約有14%的患者術後仍有嚴重逆流,且瓣膜移位、二次手術和起搏器植入的發生率較高。
新興TAVR解決方案與展望 為克服這些挑戰,專為主動脈瓣逆流患者設計的新型TAVR瓣膜正在積極開發中。其中一款特定瓣膜(Trilogy)在多中心試驗中展現了正面成果,其一年後瓣周漏的發生率顯著降低,同時觀察到左心室尺寸和質量均有所改善,患者的功能分級也獲得明顯提升。另一項針對新型瓣膜的早期數據也顯示了高器械成功率和良好的安全性。這些進展為高手術風險的主動脈瓣逆流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但這些技術仍在進一步研究與試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