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來發展趨勢
人工智慧(AI)結合機器學習(ML)、深度學習(DL)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藥物研發的多個關鍵環節,包括藥物靶點識別、先導化合物優化、de novo 分子設計與藥物重定位,顯著提升了藥物發現效率並降低成本。例如,AlphaFold 在蛋白質結構預測、AtomNet 在結構導向藥物設計中,均已在臨床前開發階段展現加速作用 。
未來,生成式 AI(如 transformers、diffusion models、強化學習)將進一步推動新分子的自動化設計與化學空間探索,並有望實現個體化精準醫療。同時,AI 亦可優化臨床試驗設計,包括患者分層、樣本選擇與生物標誌物分析,提升臨床成功率 。
然而,AI 藥物設計仍面臨數據質量、模型可解釋性、倫理與監管等挑戰。未來需加強跨領域合作、推動標準化數據庫建設與演算法優化,以促進 AI 在藥物研發中的廣泛應用 [1-2][4][7]。總體而言,AI 將持續推動藥物發現流程的自動化、個性化與高效率發展,並有潛力縮短新藥上市時間與提升成功率 。二、臨床應用與代表性案例
1. 已應用的疾病領域
目前,AI 藥物設計已在多個重大疾病領域展現應用成果,包括:
- 腫瘤學(癌症)
- 感染性疾病(如 COVID-19)
- 神經系統疾病(如阿茲海默症)
- 罕見疾病
- 呼吸系統疾病(如特發性肺纖維化)
- 心血管疾病
在這些領域,AI 被用於新藥分子設計、靶點發現、藥物重定位與臨床前評估,部分成果已進入臨床試驗或獲得美國 FDA 批准上市。例如:
- INS018_055:由 Insilico Medicine 利用 AI 設計,用於特發性肺纖維化,已進入臨床試驗並展現良好安全性與初步療效 。
- Baricitinib:原為風濕性關節炎藥物,經 BenevolentAI 平台重定位後,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快速證實有效並獲 FDA 緊急授權 。
此外,AI 在腫瘤學領域應用尤為廣泛,包括抗癌新藥先導化合物優化、免疫治療藥物開發及腫瘤異質性分析。在神經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罕見疾病領域,AI 則加速了新靶點發現與藥物篩選流程 。
2. 代表性臨床試驗藥物
- 腫瘤學:
- EXS21546(A2A 受體拮抗劑,針對實體腫瘤,Exscientia 開發)
- ISM001-055(針對多種癌症靶點,Insilico Medicine 開發) 均已進入 I/II 期臨床試驗。
- 神經系統疾病: 主要應用於藥物重定位與新靶點發現,目前尚無 AI 設計藥物獲批上市,但多個候選分子正處於臨床前或早期臨床階段 。
- 罕見疾病與心血管疾病: 多處於臨床前或 I 期臨床試驗階段,尚未有獲批上市案例,但研發管線持續擴展。
三、臨床試驗進展最快的領域
目前,腫瘤學與感染性疾病是 AI 藥物設計推動臨床試驗進展最快的領域:
- 腫瘤學領域的 AI 設計藥物(如 EXS21546、ISM001-055)已進入 I/II 期臨床試驗,研究數量與產業合作比例均居首位。
- 感染性疾病方面,baricitinib 經 AI 重定位後,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快速進入臨床並獲 FDA 緊急授權,展現 AI 在新興傳染病應對中的高效率 。
呼吸系統疾病(如 INS018_055)雖有代表性案例,但整體規模與進展速度仍次於腫瘤學。神經系統疾病、罕見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 AI 藥物設計多處於臨床前或早期階段,尚無大規模臨床試驗或上市案例 。
四、進展受限的主要原因
在神經疾病、罕見疾病與心血管疾病等領域,AI 藥物設計臨床進展相對緩慢,主要挑戰包括:
- 疾病機制複雜且異質性高: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症等神經疾病病理機制多重且未明,罕見疾病因患者人數少、基因多樣性高,導致靶點發現與藥物作用機制難以明確,限制 AI 預測效能 。
- 高品質數據匱乏:患者基數小、資料分散,缺乏足夠的多組學、臨床試驗與藥物反應數據,限制模型訓練與驗證 。
- 特殊藥理挑戰:神經藥物需跨越血腦障壁,現有 AI 模型對分子穿透性預測準確度有限,臨床轉化率低 。
- 臨床試驗設計與招募困難:患者分布廣泛且異質,試驗需高度個性化,AI 雖可優化分層,但實際應用仍受限 。
- 模型可解釋性與監管挑戰:心血管與神經領域需高度可解釋性以獲臨床與監管信任,但現有模型多為黑箱,美國心臟學會強調需明確標示適用族群與臨床場景,並持續監測效能 。
- 數據隱私與倫理問題:跨中心、跨國數據整合涉及隱私、知識產權與倫理規範,尚未完善,阻礙大規模應用 。
五、結論
AI 藥物設計正快速推動藥物研發流程的革新,尤其在腫瘤學與感染性疾病領域已展現顯著臨床轉化潛力。然而,數據不足、疾病機制複雜、臨床試驗挑戰、模型可解釋性與監管限制,仍是部分領域進展緩慢的關鍵因素。未來,透過跨領域合作、數據標準化與演算法優化,AI 有望在更多疾病領域實現突破,縮短新藥研發週期並提升成功率。
資料來源 :
1.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in Drug Discovery: A Paradigm Shift in 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Jarallah SJ, Almughem FA, Alhumaid NK, et 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25;680:125789. doi:10.1016/j.ijpharm.2025.125789. New Research
2.
How Successful Are AI-discovered Drugs in Clinical Trials? A First Analysis and Emerging Lessons.Kp Jayatunga M, Ayers M, Bruens L, Jayanth D, Meier C.Drug Discovery Today. 2024;29(6):104009. doi:10.1016/j.drudis.2024.104009. Leading Journal
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ies for COVID-19 De Novo Drug Design.Floresta G, Zagni C, Gentile D, Patamia V, Rescifina 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2;23(6):3261. doi:10.3390/ijms23063261.
4.
From Lab to Clinic: Ho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s Reshaping Drug Discovery Timelines and Industry Outcomes.Dermawan D, Alotaiq N.Pharmaceuticals (Basel, Switzerland). 2025;18(7):981. doi:10.3390/ph18070981. New Research
5.
Rol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ancer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Sarvepalli S, Vadarevu S.Cancer Letters. 2025;627:217821. doi:10.1016/j.canlet.2025.217821. Leading Journal New Research
6.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in Alzheimer's Disease.Qiu Y, Cheng F.Current O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 2024;85:102776. doi:10.1016/j.sbi.2024.102776. Leading Journal
7.
The Potenti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 From Drug Discovery to Clinical Trials.Malheiro V, Santos B, Figueiras A, Mascarenhas-Melo F.Pharmaceuticals (Basel, Switzerland). 2025;18(6):788. doi:10.3390/ph18060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