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位上班族在網路分享了一段荒謬經歷:他把錢轉到自己的另一個帳戶,結果帳戶竟然被銀行凍結。更離譜的是,行員還追問:「為什麼要轉給自己?」這段經驗引發大量討論,因為近期不少人都遇過類似情況。

乍看之下很不可思議,但其實這正是銀行近年防堵詐騙的副作用。
為了降低洗錢或詐騙金流的風險,AI 系統寧可「錯殺」,只要偵測到異常模式,就會啟動凍結程序。問題是,這樣的防護網卻讓一般民眾也深受其害。
為什麼帳戶會被鎖?
常見的觸發條件包括:
長期閒置:
半年、一年以上沒使用的帳戶,容易被列入監控名單。
餘額異常:
僅剩小額資金,或突然有大筆進出,都可能被系統標記。
資金快進快出:
今天存入、隔天全額匯出,容易被誤認為可疑金流。
交易過度分拆:
將大額金額切成多筆進出,可能被懷疑規避申報。
用途不清楚:
偶爾才有一筆進帳,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
一旦帳戶被凍結,不只提款受限,連轉帳、網銀、自動扣款都會停擺,生活馬上受到衝擊。
誰可能受影響?
根據近期案例,涉及金額從幾百元到數百萬元都有;不論是薪轉戶、公司帳戶,甚至退休族的存款,都可能成為「誤傷對象」。
而且不同銀行都有相似情況,這已經不是單一事件,而是系統性的現象。
投資理財的啟示
很多人談投資時,想到的風險是股市波動、利率變化。
但這波事件提醒我們:資金放在銀行也不保證能100%安全。
想像一下,如果你所有的生活費、投資資金都集中在同一帳戶,一旦出現凍結,房貸繳不出、投資斷金流,後果會非常嚴重。
如何降低凍結風險?(整理網路資訊)
分散帳戶:
不要所有資金只依賴一家銀行。
保持活躍:
定期有小額進出,或綁定固定扣繳(像水電費、手機費)。
避免急進急出:
存入後隔幾天再轉走,減少異常警示。
保留文件:
例如匯款單、合約、投資交割單,必要時能證明用途。
指定主要帳戶:
薪資、日常收支放在最穩定的帳戶,風險相對低。
結語
錢存在銀行不代表萬無一失。銀行凍結潮不是個案,而是制度化風險。
當制度為了防堵詐騙而「緊縮控管」時,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降低風險。不要等到帳戶被鎖、資金卡死,才意識到風險已經發生。
現在就檢查自己的帳戶配置,分散、保留活躍度,並準備好緊急預備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