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銀行最新《全球財富報告》指出:
- 台灣成人平均資產 952 萬元(31.2 萬美元),全球第 15
- 中位數 350 萬元(11.4 萬美元),全球第 17
- 亞洲排名第 3,僅次於香港、新加坡,領先日本、南韓
這份數據看起來很亮眼,但為什麼我們日常生活中,卻常覺得「薪水追不上物價」?
平均數 vs 中位數
- 平均數(952 萬):受少數高資產族群拉升,容易製造「國人很有錢」的假象。
- 中位數(350 萬):更能反映一般人的資產狀況。
若只看平均數,容易高估自己「應該要有的財富水平」,進而感到焦慮。
台灣為何能超越日韓?
① 半導體產業支撐
台積電帶動出口、外匯與股市,不僅企業獲利成長,投資人也能透過股票與基金分享到紅利。這是台灣財富快速成長的最大推手。
② 高儲蓄文化
根據央行統計,台灣家庭儲蓄率長年維持在 30% 左右,高於歐美主要國家。
這種「存錢才安心」的習慣,讓資產逐步累積。
③ 房地產價值提升
房價長期上漲,使多數家庭帳面資產增加。
即使沒有大量金融投資,持有房產本身也讓財富數字不斷墊高。
④ 金融體系健全
台灣金融市場相對開放透明,投資管道多元,從基金、ETF、保險到債券,都有一定基礎,讓資金能有效運用。
數據背後的隱憂
雖然排名漂亮,但必須看到幾個現實:
- 低薪與高房價:房價動輒千萬,但年輕人起薪約 3 萬元,財富累積速度趕不上資產價格上漲。
- 資產集中:多數資金集中在房地產與科技股,抗風險能力有限。若房價下修或科技景氣反轉,影響巨大。
- 貧富差距擴大:高資產族群透過投資不斷滾動財富,工薪階層只能依靠薪水與儲蓄,差距越拉越大。
這些現象,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對「平均 952 萬」無感。
我的看法
① 看懂數據的真實意義
平均數可能會掩蓋貧富差距,中位數才是更接近多數人的生活狀態。
要學會解讀數據,避免因媒體標題產生錯誤期待。
② 儲蓄要升級為投資
台灣人雖然善於存錢,但通膨會慢慢侵蝕購買力。
更有效的方法是把部分儲蓄轉化為投資:
- ETF:分散風險、長期參與市場成長
- 債券/債券 ETF:提供現金流與穩定性
- 海外資產配置:降低單一市場波動影響
③ 資產配置比追求報酬更重要
不要把全部資金都壓在房地產或單一股票。
一個健康的配置,應該包含:
- 成長資產(股票、ETF)
- 穩定資產(債券、現金)
- 實體資產(房產、黃金)
④ 強化財務知識
真正拉開差距的不是「會不會存錢」,而是「能不能讓錢有效率成長」。
持續學習,懂得風險、殖利率、通膨與投資工具,才是財富累積的關鍵。
結語
台灣的財富數據漂亮,卻不代表每個人都能安心無虞。
更值得我們問自己的是:
- 我的資產結構是否健康?
- 我的現金流能否支撐未來的不確定性?
- 我是否只存錢,卻沒有讓錢替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