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故事的發展對我而言不很離奇,我們聽說過親戚、八點檔看過或根本家裡也發生過的都有;但是當這些一一在眼前搬演,依然很多心疼,因為很真實。

故事通俗,但是潘客印導演的敘事方法很像散文,四個篇章,姊姊、弟弟、媽媽、爸爸,一段留一些謎團,下一段又會揭開。人物視角切換,情緒偶爾也會被切割,血緣、手足、生育、認同與價值,主軸不時轉變,但無論怎麼流動,核心終究在這個家裡。
其實有點看不夠,因為開了好幾條故事線,有種想追劇的感覺。譬如姊姊在第一段之後的出現參與度比較少,她變得像電影的開頭的一篇序曲(電影的生成確實也是從姊姊為主的短片開始)。
再譬如電影沒有去描繪姊姊是如何面對爸爸的事,因為爸爸到最後還在描繪姊姊的畫。又或者,弟弟和姊姊後來互相知道對方的事了嗎?雖然家人各自的心事或糾結,不一定跟彼此直接相關,不見得有因與果,不見得有前後文,會像電影裡那樣突然戛然而止,隔天起床當做沒事。

可是,別人的事可以不關我什麼事,但一家人總是會在意會分享。電影不交代完好嗎?不知道。但人生好像就是這樣。像葛大為寫的歌詞那樣,你的遺憾與我有關,但是沒有句點也算完美了,何必誤會故事沒說完。
也許那些在意,只是還沒說出口。電影裡的四季輪替,是生活的切片,永遠未完待續。家裡的事日復一日太瑣碎,記憶是葉子一片片,時間是風吹不停,回頭看有吉光有繁花,也很常模糊看出淚。

藍葦華發神經的那場戲很好看,全場的演員都很會演。因為一個男人的自尊及自卑在內心交戰得傷痕累累,但那些苦傷又難以說出口,只好發飆,對兒子,也像在對自己。後來曾敬驊的那句「不要吵」也很好看,藍葦華拿鈔票含飴弄子,結果弄到騎虎難下又不能翻臉,那個表演也非常不落俗套。
高伊玲就是集台灣感性於一身的母親(拍謝又用了一次這個膩詞),春夏秋冬裡的喜怒哀樂全部真切演繹,貫穿全片。她每次開口嗆藍葦華我都覺得好有臨場感,那個要脅姚淳耀的眼神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雷射光線。整部片的演員都很精彩,也因為這群演員的精準又鮮活,把故事沒講完的情緒照樣渲染出來。
他們說好一起去遠方的事,沒有完成,就連爸爸想在牆上重現昔日的美好也來不及。很多人家的事都有遺憾,遺憾很殘忍,這可能是一種提醒,應該更珍惜,應該學會趁早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