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評《渺小一生》

更新 發佈閱讀 15 分鐘

這不是一篇友善的文章,溫和的心得我已經寫過,此次再寫著重講一些細節。如果沒讀過小說,相信很難讀得下去,而且很長,所以我也不期待有很多人讀完。但對於一本我深愛的小說,不這樣做,似乎就浪費了,所以還是任性地寫出來吧。

劇透警告。

去年9月讀過《渺小一生》,感動得一塌糊塗。時隔3個月再讀,評價沒有動搖,反倒因為重讀的餘裕,更能拾撿初見時遺漏的微光。

小說開頭給了一種錯覺,其主軸是要講述四位大學好友的故事,搭配書封上的介紹,讓讀者錯以為故事將以均等的態勢推進四人從年輕到老死的經歷,實際並非如此。小說的主人公是裘德,雖然角色們在跨越一生的時間長河中各有成長變化,但若失了裘德這個中心,角色們的成長將失去丈量的刻度。看似平衡的友誼,也在年月中因種種遭遇,漸漸失衡,威廉和裘德愈走愈近,結成伴侶,麥坎組建家庭淡出故事,傑比想重回過去反倒一次次傷害眾人,落得被疏遠的境地。回頭看四人的青春歲月,對未來充滿了惶恐不安,懷著藝術家/建築師/律師/演員的夢想,在黑暗中摸索,終受到幸運眷顧,各成就一番事業,成了領域中的佼佼者。曾經不是問題的友誼成了問題,曾經是問題的前途卻不再是問題。在歲月的搖晃中更多人進入了他們的生命 — — 哈洛德和茱莉亞,後來收養裘德為養子;理察,始終照顧著裘德;安迪,裘德的醫生;若要仔細羅列,少不了凱勒柏、傑克森、契特、羅冰、鄂凡,等等等等。柳原漢雅筆下的角色如此之多,卻能來去自如,令人驚嘆。

讀者從哪個時刻開始意識到主人公是裘德?或許是第二部,標題為「後男人」,指的就是裘德,整個部分也以裘德的視角進行。但如果仔細閱讀第一部,就能發現端倪。第一部的標題為「利斯本納街」,以裘德和威廉找房子的情節拉開小說序幕,鋪展三人的個人史,獨獨漏掉裘德。裘德是最神秘的角色,其身世之謎製造了讀者閱讀下去的壓力,像烏雲始終籠罩上空。裘德以他的不透明,他的缺席,提醒讀者他的存在。

我會將小說的推進分成兩層,第一層是當下,以時間順序,從各人年輕歲月起,至各人年老去世止;第二層是過去,逐漸揭露裘德的個人史,自第二部「後男人」拋出,至第五部「快樂年代」收束。兩層交錯纏繞,互為補充,使讀者在迷宮中經歷一樁樁埋伏的「疑問」和延遲的「原來如此」,把一個個意料之外變成情理之中。第二層的個人史也可分為五階段,以順時來看是修道院-路克修士-少年之家-崔勒醫師-安娜,其實際在文本中明晰起來的順序是安娜-修道院-路克修士-少年之家-崔勒。小說打亂順序的目的或許在於製造更大的壓力,先讓讀者得知安娜的部分,即裘德因某種不明意外殘障,再順時重演,靠裘德一次次信任換來的巨大傷害,逼進最終真相。這個路徑,修道院-路克修士-少年之家-崔勒醫師,對應的外傷是燒傷-性病-背部疤痕-脊椎。這些傷痛一一歸位到第一層中的「當下」,歷經歲月,未曾癒合,長成面目猙獰的心理空洞。

此種製造空隙的作法普遍存在在小說裡:先是某個結果,某種暗示,回頭補足細節。譬如安娜口中的「那些男人」,或是p.273這樣的段落:

「此時他還不知道,但接下來幾年他會一次又一次測試哈洛德對他宣稱的種種關愛,會不惜拚上性命去考驗他的種種承諾,看這些承諾有多麼堅定。」

讀者提早對裘德的「考驗」有了認知,期待著往前,讀得更仔細,更有方向,也更驚心動魄。有些地方似乎在暗示死亡、分離或破裂,但終歸是暗示,如果作者足夠聰明,就能使它偏離預期。實際上也的確如此。

在另一些地方,小說極力讓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好沈入當下處境。譬如裘德遇到路克修士、崔勒醫師和凱勒柏三人的情景,跟隨他的視角,我們都覺得這些人是天使。修道院裡的性侵害如此頻繁,路克是少數不傷害他的人,陪他過生日,帶他到溫室認識花草;染上性病的裘德,倚靠樹木昏迷不醒,被崔勒醫師救起,提供藥物救他一命;凱勒柏成熟幽默,主動表達愛意,還能與裘德進行工作上的機智對話。讀者尚無法看清這些角色帶來的噩夢。裘德付出的每一次信任,回報的都是更徹底的傷害。

過往經歷教會裘德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期待。我們記得裘德對待法律的態度,他在意對錯而非公平,與他的生命經驗對應,在他的世界裡,這樣殘破髒髒的人,只配下等的遭遇,才是對的,試圖獲取更高獎賞,只會迎來懲罰。

這個道理,裘德理應在飽受性侵害的未成年時期就懂得了,但令人感動的是,他的親朋好友鼓勵他往前走。在他人看來,他值得更好的,他本身就是更好的。裘德將自己的生命詮釋為剩餘物,威廉則視之為超人的意志,內心充滿崇敬。我們能看到裘德如何在生命穩步上升時躊躇著要不要往前一步,凱勒柏事件、收養事件和威廉的告白都是如此,但我們無法保證收成正果。無常是生命的本質,前路一片霧濛濛,那些從後往前看的聰明,只是小說製造的時間幻象。

威廉與裘德的伴侶關係是小說提出的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傳統上會被歸為同性關係,正如旁人跟威廉說的,但威廉的回應是,他不是同性戀,他只是喜歡裘德。事實上,除了裘德外,他只與女性發生關係。四人的友誼讓我想到「女同志連續體」的說法,即從非性伴侶的女性關係,途徑女性家人、親人、同事、朋友、姊妹淘直至性伴侶,這整條軌跡,都可被歸入女同志的範疇。這四個人不也如此嗎?或許麥坎比較直,但另外三人,總處在曖昧不明的狀態,以至於傑比對兩人的結合感到憤怒不安,似乎自己作為中心人物的歷史已過去,自己才是被拋棄的那一個。

我們可以對他們提出的另一個問題是,關係是否有「正常」一說?即便與威廉在一起,裘德仍會用刀片自殘。面對威廉的性慾望,裘德無法回應,最後的解決方法是放棄性生活。在小說裡,愛真的好不萬能,好無力。但是誰能認定對裘德而言,這段關係不是天底下最完美的關係呢?關係是否有「正常」?有「模板」?所謂的正常,難道不是剝離了時空脈絡下的強制手段?真正的關係,難道不應「因地制宜」嗎?儘管看上去不健康,儘管混雜了愛情與友情,卻又偏離了兩者的定義。因為定義才是衍生的。我們很容易忘記這點。所謂的愛情和友情,所謂的正常,不過是衍生的定義,而非本質。威廉和裘德展示了某種更原初的相處樣態。

回過頭講,此次重讀,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無常這個主題。譬如在職涯方面,四人雖然都功成名就,但小說開頭對未來的恐懼就變得不重要了嗎?年輕時威廉的這段話很打動我:

「過去三年就像在一個爛泥底的水塘中浮沈摸索,頭上和周圍的樹遮住了光,搞得眼前太暗,害他看不清自己置身的水塘是否有一條河流通往下流,還是這其實是座封閉的內陸湖,他可能在這個湖裡耗上好幾年、幾十年或一輩子,跌跌撞撞地尋找一條從來不存在的出路。」

晚年的成功無法抹滅年輕時的疑惑,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也可能不成功,而世界上,不成功的人佔了大多數。在未來,有些事情發生了,有些沒發生,有些以不一樣的方式發生。小說的力量正在於此,定格那一刻,指出人面對命運時的無能為力,人的適應力,人仍願意踏出一步的恐懼。那種定格讓我覺得,無論結果如何,都無法取消那個時刻的真實,那個當下的永恆意味,因為那是人類的普遍處境:直面未知,作出決斷,迎戰命運。人被迫自由,而無法不作出決斷,永遠將「不知道」背負在身上。

生命的堅強也在此,或柳暗花明,或身敗名裂,但它總想著在苦難中延續,直至苦難成為歷史,成為裘德身上的傷疤。

如果苦難有一天太沈重,終無法承受,即便選擇離世,也不應被指責。小說最後以裘德之死,提出了這個難以回應的論斷。哈洛德思考,我這樣任性延長裘德的殘破生命,到底是為了他,還是為了我?在一個沒有威廉的世界裡,裘德的生命還有什麼意義?

當然,仔細讀會發現,老年裘德失去的不僅是威廉,他的導師失去了記憶,他的醫生要退休了,他的健康每況愈下,他的朋友麥坎死去。我們看到,連老年也不僅是一種剩餘,老年是個嚴苛的老師,需索過多的學習與重新適應,令人疲憊。

此時裘德驚覺,他是為了他人活著,過程中,他重拾活著的滿足感和喜悅,不問意義。相反,麥坎被意義追著跑,所以他被結婚和繁衍的定見困擾,彷彿不在身上配置些什麼,生命就輕飄無力。

小說值得一提的另一強項是對職業的深刻理解。在太多小說裡,職業要嘛不在,要嘛就是個配件,要嘛大得沒有其他成分存活的空間。這些作法的共同點是,將職業與人生割裂開來。在《渺小一生》中,職業很重要,有機地融入生活,影響思考事物的方式。

以傑比為例,他自學生時代起就認定自己要成為大藝術家。他比其餘三人都更相信自己的才華。但是在這條路的初始,他也呈現出不穩定的探索期,他嘗試各式媒材,書中著重提到他的頭髮計畫,用頭髮做各種藝術品,而所有這些嘗試都體現了藝文界一個問題 — — 潮流。傑比的天命是具象畫,但具象畫對藝術界來說「有點軟弱、簡直是女孩子氣,而且一點也不像黑幫分子」。他逼迫自己跟上潮流,做酷的東西,還好後來決心回到老路,畫他的朋友,並獲得巨大成功。但傑比對藝術的追求,也使得友誼陷入危機。他在裘德身上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這些東西裘德並不想被展露出來,最終引發四人友誼的短暫決裂,即便和好,也埋下往後數十年的禍根。這一切都與傑比對藝術的追求有關,即便觸犯創作倫理,仍要達致完美境界。

威廉的例子也很具有啟發性。他在年輕時邊在餐廳打工邊當演員,餐廳裡都是未成名或已經放棄夢想的演員。這是個殘酷的業界,萬中選一,年歲是大敵。和自我中心的傑比不同,威廉是典型的好學生類型,他不具進攻性,因此顯得野心不足。他的成功是運氣,也是實力,因為他總試圖把工作做好。由此在傑比舉辦的派對上,眾多藝術行業的人看不起威廉的工作,因為威廉生存在商業世界,對他而言,工作只有滿意與否,非關驕傲。但驕傲對藝文行業很重要。「你為自己的作品感到驕傲嗎?」威廉難以回答這個問題。在演員生涯中,他扮演過數不清的角色,唯獨沒有自己,所以他迷失了自我,此種迷失使他依戀裘德。裘德認識過往的他,真實的他,成為他的鏡子。這樣的思索最終把他推向了與裘德的戀情。

我們看到小說處理職業的方式很務實,職業無法像裝飾品般拆卸下來。工作是人類學習世界的重要框架,而且因為它很霸道,佔據過多時間,這種學習幾乎是強制性的,無處可逃。在一些以社會人為背景的小說裡,處理工作的隨便態度會使作品呈現出少許的天真、很多的不真,讓我懷疑創作者是否理解真實的社會生活。所以在讀到優秀的職業書寫時,尤其當涉及的職業愈不動態,我就愈欣喜,因為這樣的範例實在不多。

在很多評論裡都提到小說的易讀性。這種易讀性從何而來?我認為有幾個簡單的原因。其一,文字平實;其二,大量紮實的心理描寫,使人物行為具有說服力;其三,綜合上述兩點,小說的複雜度不在於理解情節,而是理解人物。以福斯特的話來說,人物很圓,多面向。讀者無需付出很多力氣釐清故事在說什麼(如同一些形式複雜的小說),而是儘可能沈浸到人物的內心裡。

另一個對易讀性產生影響的因素是起伏的設計,幾近有某種可預測的模式。每當讀者接收到一個甜頭,緊接著的就是一記重拳。如果讀者有意識(或無意識)認知到這種模式的存在,就會對小說有期待,期待呈現出恐懼和希望兩種樣態,在高處時恐懼下墜,在下墜處又懷抱著希望。由此這種起起伏伏,就成了一股牽引讀者閱讀的動力。

這種起伏是無常主題的另一種體現,一件事情發生了,基調上是悲慘的,卻能導引出一個好的結局。同樣的,好結局也會漸漸走向悲劇。容我擷取一段作為例子,裘德好不容易累積起信心讓他接受凱勒柏(↑),凱勒柏卻會對他拳打腳踢(↓),導致他傷痕累累,認知到自己太天真,竟妄想得到常人的幸福。該部的標題是「相等公理」,即對於裘德來說,裘德=裘德這個等式是不會變的,他只能悲慘度日。但是這個事件間接導致他與威廉日漸親密,最後威廉認知到自己的真心而告白(↑)。在這段新關係中當然有數次的起伏,就在兩人最幸福的時刻,威廉被車禍帶走(↓)。

正如p.649說的:

「人生很可怕;人生是不可知的。即使麥坎家那麼有錢,也不能讓他完全免疫。人生會丟出種種意外難題給他,他得試著回答,就像他們其他人一樣。他們全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尋求舒適感 — — 麥坎用他的房子、威廉用他的女朋友、傑比用他的畫筆、他用他的刮鬍刀片 — — 這些東西只屬於他們,可以用來抵抗這個廣闊得令人膽寒、難以面對的世界,以及其中持續不懈的每一分鐘、每個小時、每一天。」

在威廉死後,裘德對外界充滿了憤怒,無論是愛他的人,還是害他的人,他都表現出殘酷的一面。我認為裘德是回到了童年時期,那段在修道院的日子裡,修道士的性侵使他脾氣暴躁,將力量釋放給外界。他被路克帶走後,這股對外界的暴力轉變為撞牆,傷害自己,直至路克教會他用刀片割自己,將暴力摺疊到體內。我們看到裘德的性格也改變了,在小說的絕大部分時間裡,他都由著這股往內的暴力生長,每當幸福來臨,他習慣性退縮,做最壞的打算,從不提出要求。直至威廉死後,這股暴力溜了出來,他變回小孩子,被哈洛德命令吃飯,生怕他餓死自己。此刻他終於體認到自己對他人的意義,這一段感人至深:

「『裘德,』哈洛德輕聲說:『我可憐的裘德。我可憐的甜心。』聽到這些話,他哭了起來,因為自從路克修士以來,沒有人喊過他甜心。有時威廉試著喊他甜心或是蜜糖,他會要他別喊;那種親熱對他來說很骯髒,那些稱呼是貶低而墮落的字眼。『我的甜心。』哈洛德又說。他希望他停止,又希望他永遠不要停止。『我的寶貝。』他哭了又哭,為了他過去的一切;為了可能的一切、所有舊日的傷痛、舊日的快樂;為了他終於能當一個小孩的羞愧和喜悅、懷著小孩可能的奇想、渴望和不安全感而哭;為了可以不乖卻能被原諒的特權,為了能享受溫柔、鍾愛、被端上食物逼著吃的奢侈;為了他終於、終於有辦法相信父母的保證;為了他終於相信他對某個人來說是特別的,儘管他犯過那麼多錯又那麼可恨,而且就是因為他犯過那麼多錯又那麼可恨。」

OK,講了這麼多,這本小說是否有一些有疑慮的地方?我讀小說有一個標準:如果小說好的地方夠好,那差的地方就不是那麼重要。平衡不是我的優先考量。《渺小一生》無疑是我心目中最優秀的小說。硬要說的話,有些地方,不能說做得不夠好,只是沒有去做罷了。譬如,綜觀全文找不到一位重要女性人物,她們的面貌很模糊。我也期待著能在小說裡看到夢想失敗的人生,四人都成功多少太夢幻了一點。另一點可提一下的是邪惡人物的塑造幾乎都從裘德出發,所以讀者能看到的很少,我們很難推測這些人物的內心構造。路克在想什麼?凱勒柏在想什麼?崔勒醫師在想什麼?但也因為足夠模糊,所以也不會不立體,只是不清晰。

寫於2024.01.0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鹽詞的壞書評產生器
5會員
63內容數
雜食,讀小說、理論、社科類書籍和怪書。分享誠實閱讀心得。 獲鍾肇政文學獎,桃城文學獎,作品曾刊登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個人故事的發展過程中 總是會有許多出奇不易 在寫了這麼多文章與文字當中 充滿了 當時無助與悲歡心情中 適時盡情釋放這些 所謂負能量 無論好或壞 是時候 去找尋下一個窗口了
Thumbnail
一個人故事的發展過程中 總是會有許多出奇不易 在寫了這麼多文章與文字當中 充滿了 當時無助與悲歡心情中 適時盡情釋放這些 所謂負能量 無論好或壞 是時候 去找尋下一個窗口了
Thumbnail
  跟動不動就幾十萬字起跳的小說比起來,我更喜歡寫不長也不短的故事;比起那些故事裡的世界觀很大,人物關係錯綜複雜,我更喜歡寫只有少少幾個人相處而發生的故事!
Thumbnail
  跟動不動就幾十萬字起跳的小說比起來,我更喜歡寫不長也不短的故事;比起那些故事裡的世界觀很大,人物關係錯綜複雜,我更喜歡寫只有少少幾個人相處而發生的故事!
Thumbnail
透由兩則小故事,呼應防人之心不可無。並引用《如何寫出好人生》一書,運用要點描繪故事。
Thumbnail
透由兩則小故事,呼應防人之心不可無。並引用《如何寫出好人生》一書,運用要點描繪故事。
Thumbnail
《創造生命的奇蹟》這一本書...
Thumbnail
《創造生命的奇蹟》這一本書...
Thumbnail
即便生活忙碌,有了那些細小的美好,足夠讓我們一起邁向遠方
Thumbnail
即便生活忙碌,有了那些細小的美好,足夠讓我們一起邁向遠方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對於《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書的閱讀心得,簡單描述了書中主題及內容,並分享了一些引人深思的佳句,與您一同分享讀完後的悸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對於《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書的閱讀心得,簡單描述了書中主題及內容,並分享了一些引人深思的佳句,與您一同分享讀完後的悸動。
Thumbnail
我想是自己太過渺小, 渺小到連前方的舵都無法掌握。
Thumbnail
我想是自己太過渺小, 渺小到連前方的舵都無法掌握。
Thumbnail
當生活開始渾渾噩噩 會讓人不知不覺沉淪 我知道我的生活再繼續 但這些生活究竟是不是我的?
Thumbnail
當生活開始渾渾噩噩 會讓人不知不覺沉淪 我知道我的生活再繼續 但這些生活究竟是不是我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