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和過去的自己見面,你會對他說什麼?因雞湯氾濫,這個問題已經顯得矯情尷尬,《異常》卻能透過一個科幻故事,給我們提供了新鮮視角。
六月不平靜的一天裡,法國航空〇〇六航班穿越了一場瘋狂的積雨雲亂流,有驚無險平安降落後,機上乘客即將面臨比亂流更不可思議的情形 — — 他們自稱出發時間是3月,下機卻成了6月,而在3月時,相同的航班也順利降落。這些多出來的人是誰?怎麼會跟3月的乘客有著一模一樣的面孔?他們是複製人嗎?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哲學、神學、量子物理學、分子生物學⋯⋯每一領域專家紛紛提出理論,試圖解釋眼前狀況,最終卻導向了世界是否僅是虛構的假想,仿若身在N次方的洞穴寓言,這背後的智慧生命體是尼安德塔人?從未滅絕的恐龍?更糟的情況是,我們身處的世界是否只是虛擬世界中的虛擬世界,進而跌入了永遠無法證偽的,無限虛擬的循環?在這樣的猜想之下,生命失去了重量,變得一文不值,如羽毛,如塵埃,連納粹大屠殺都只是「六百萬個猶太程式被數千個納粹程式屠殺」。即便如此,乘客們在面對3個月前的分身時,仍止不住困惑、震驚、悸動,生命的重量再次回歸,壓得人透不過氣,他們無法撇開那可能僅是運算的愛恨情仇,轉而擁抱冰冷無情的「真理」。
這或許是為什麼,第三章的標題爲「虛無之歌」,世界是虛無的,但歌是美的,美是真的,美即是真。
《異常》共分為三章,每一章都給予讀者不一樣的閱讀體驗。第一章講述了至少10組人的人生片段,這10組人將在後續故事被牽扯進航班事件,每組人面臨著獨屬於自身的難題:性意識、疾病、死亡、別離、性犯罪、自我認同⋯⋯這些分散的,幾乎互不關聯,如同短篇小說的片段,在讀者未能得知故事概要的情況下,閱讀起來容易一頭霧水。或許作者意識到書這一載體,當它進入市場後,讀者不可能在不看書介的情況下購買,這就如同觀眾在看《進擊的巨人》時,不可避免地會在開頭和平的氛圍下,意識到巨人必將在某個時刻打破平衡。讀者也將帶著「航班事件」的意識閱讀這些看似破碎的故事。
第一章的閱讀體驗並不輕鬆,讀者必須一次次離開投入了感情的故事,進入下一段風格相異的故事,這是對作者如何在後續將故事攏起來的挑戰,也是對讀者耐心的挑戰,甚至是宣戰,若後續讀者未能得到足夠豐厚的回報,將很難平息讀者的付出。
所幸,《異常》證明了它值得。
小說的第二章起飛得很快,快得讓人喘不過氣。這一章是智力的碰撞,各路好手提出種種假說,政府機構強力介入私人生活,將第一章的感性基調翻轉成理性,而這種理性如此具有譏諷的氣息,狂歡的節奏,把人類生活貶得像個笑話,像一場推倒重來的桌遊!如果一切都是假的,如果程式是世界背後的真相,我們還是我們嗎?
但是這樣一來,第三章要怎麼寫?當第二章將讀者付出的情感全部毀滅之後,第三章還能說出更聰明的話嗎?是的,第三章沒辦法比第二章更聰明了,第三章很「蠢」,但這種蠢多麼動人,每個第一章出現的主要角色都將面對他們的分身,消失的三個月發生太多事情了,有些人與伴侶分手了,有些人已經死去了,未來的自己作為一種命運站在過去的自己面前,你會跟他說,嘿,你可以試試看能不能改變,還是說,最後就是這樣了,你就別掙扎了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這種「蠢」,就是美,就是認知到真理本就是虛構,就是作弊,面對世界時,我們從來都不通透。愛恨情仇,生老病死,真真假假,皆無法否認其生發。讀者或許最能理解這一點,小說從來都是假的,卻也比許多真的更真。
小說在第一章疊起來的情感厚度,使第二章的翻轉變得瘋狂,卻又在第三章讓被貶抑的情感煥發出新的光彩。這是《異常》令人深思的地方,它很聰明,但不忘在聰明之上,多一點點人性。那一點點,就是在世界像個笑話的時候,能勇敢地笑出來,不落得一敗塗地。
寫於2023.1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