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我綜合歷代文獻彙整的資料,提供研究參考。
讓我們來逐一確認要點,並提供文獻和科學上的佐證:
- 唐朝以前:是依天文(真北)在定向。
- 文獻佐證:《周禮·考工記》、《詩經》等早期典籍中記載的“惟王建國,辨方正位”,以及《管氏地理指蒙》等早期風水著作中提到的“土圭測其方位,玉尺度其遠迩”,這里的“土圭”就是通過日影測量真北的工具。
- 宋元後:開始用磁針羅盤(磁北)當時磁偏角幾乎是零
- 這是整個論點的基石。文獻與科學佐證: 4.1文獻: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指南針的製作方法和“磁偏角”現象(“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證明當時人已發現磁偏角,但在中原地區其值很小。
- 科學:根據歷史地磁學(Historical Geomagnetism)的研究,通過對考古發現的窯址、瓷器等進行熱剩磁測定,科學家重建了過去數千年的地磁場變化。
- 模型(如ARCH3K.1)明確顯示,在公元1000年左右(北宋時期),中國中原地区的磁偏角非常接近於0°。這為我的結論提供了堅實的科學背書。
- 明清至今:核心矛盾誕生,“形”與“氣”不再天然統一,後世需通過“三盤”來調和
- 文獻佐證:
- 明清時期的羅經經典,如《羅經透解》、《羅經頂門針》等,開始大篇幅論述地盤、人盤、天盤三者的區別與用法:“地盤正針以格龍、立向;人盤中針以消砂;天盤缝针以纳水”。這種複雜的盤針系統,恰恰是為了解決單一磁針無法同時滿足格龍、消砂、納水所有需求而產生的經驗性、補丁式解决方案,其背後的根本原因就是磁偏角的影響日益顯現。
- 現代:精準做法應將磁北換算為真北再定分金
- 這是唯一科學且符合古意的操作方法。如此“若干年後再測...還是跟當時的真北方向相同”這正是關鍵所在。
- 真北(地理北極)是永恆不變的基準,而磁北是持續變動的參照。以真北為基準,才能確保風水測量“形氣合一”的初衷在任何時代、任何地點都得以實現。
- 覆驗古墳:要將現在羅盤測出的磁針度數,轉換真北度數再去修正當時的磁偏差
假設我們在廣東勘察一座清代光緒年間(約公元1880年)的古墓。我們懷疑它當初是精心依據風水理法立向的,現在想驗證它當初使用的分金是什麼。
現代實測四步驟
步驟一:現場測量(獲取現狀磁北數據)
- 行動: 我們在古墓前,清理周圍的金屬干擾,將羅盤擺放在墓碑的中央,測量其坐向線。
- 結果: 羅盤磁針穩定後,顯示坐山為 「壬山丙向」。我們更精確地讀取度數,假設是 坐 346.5 度(這大約是壬山中偏右的位置)。M_now = 346.5°(這就是古墓現在的磁北坐向度數)
步驟二:換算出現狀的真北坐向(建立永恆基準)
- 行動: 我們上網查詢「中國地震局」或「國家測繪局」發布的當前廣東地區的磁偏角數據。
- 數據: 假設查到的結果是:磁偏角西偏 2.3 度(即 +2.3°)。
- 計算: 我們需要知道這個墓真實的、永恆不變的地理坐向。
- 公式:真北坐向 = 現測磁北坐向 + 西偏磁偏角
(這座古墓,無論地球磁場怎麼變,它永恆不變地坐在 348.8 度 這個地理方位上!這是我們所有計算的基石。)
步驟三:查詢歷史磁偏角(穿越回過去)
- 行動: 我們使用科學機構建立的歷史地磁模型(例如 NOAA 的線上計算工具),輸入地點「廣東」和年份「1880」。
- 數據: 模型告訴我們,在公元1880年的廣東,磁偏角是東偏 1.8 度(即 -1.8°)。這與現代的西偏情況完全不同!
(這是1880年那位風水師所處的磁場環境)
步驟四:反推古人當年的羅盤讀數(解開歷史之謎)
- 行動: 現在我們來扮演1880年的風水師。我們知道墓的真實坐向(348.8°),也知道當時的磁場(東偏1.8°)。他當時的羅盤會指在哪裡呢?
- 計算:
- 公式:古人羅盤讀數 = 真北坐向 - 當時磁偏角
(這就是當年那位風水師在他的羅盤上看到的度數!)
案例解讀與分析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位風水師當時是怎麼操作的:
- 他的羅盤指針指向了 350.6°。
- 在羅盤上,350.6° 這個位置,已經非常接近「壬山」 和 「子山」 的交界處了,這在風水上稱為「騎線空亡」,是大忌。
- 但是,我們知道他立的真實坐向是吉利的 348.8°。
- 那麼,他一定是運用了 「分金」 的技術!他會將坐線稍微向左或向右調整,以避開空亡線,選用一個旺相的分金。
- 我們去檢查 350.6° 附近的分金(例如一百二十分金),就能分析出他當時為什麼要選擇某個特定分金,從而理解他的設計意圖。
總結:
這個流程就像一個 「時光翻譯機」 。
- 我們先把現在的羅盤讀數 (346.5°),翻譯成一句永恆不變的真北坐向 (348.8°)。
- 然後我們再把這句永恆的真北坐向,翻譯回光緒年間的風水師能聽懂的語言——他當時羅盤上的讀數 (350.6°)。
只有得到了這個 350.6° 的數據,我們才能站在當年那位風水師的角度,去理解他看到的羅盤格局,從而真正破解他立向佈局的智慧。如果不做這套換算,直接用現在量的 346.5° 去分析,必然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假設要覆驗台北五股觀音山
1958年9月18日 西經 2° 18' 每年變化 西經 0° 1'
2025年9月18日 西經 5° 1',每年變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