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前言:
- 第一段:學術界風險等於波動性的傳統定義
- 第二段:實戰中發現波動性定義風險的荒謬
- 第三段:建立以永久性資本損失為核心的風險觀
- 學術風險理論與實務經驗的衝突
- 波動性vs永久性損失的本質差異
- 高收益債券投資中的風險管理實踐
- 下跌風險與上漲潛力的權衡思考
- 風險控制策略的具體應用
現在投資啟示:
- 重新審視風險的真正含義
- 關注下跌保護勝過上漲參與
- 建立以資本保護為核心的投資策略
結論: 真正的風險不是波動,而是永久性的資本損失
故事開始囉~
1980年春天的一個午後,霍華德·馬克斯坐在橡樹街的辦公室裡,面前攤開的是一份讓他困惑不已的學術論文。
那是來自芝加哥大學的最新研究,論文的核心觀點讓他既熟悉又陌生:**「風險等於波動性,標準差是衡量風險的最佳指標。」**這正是他在母校學到的經典理論,也是整個華爾街普遍接受的風險定義。然而,經過近十年的垃圾債券投資實戰,馬克斯內心深處開始萌生一種不安的感覺——這個看似完美的理論,似乎與他親身經歷的投資現實格格不入。
就在這時,他的助手敲門進來,手裡拿著兩份投資報告,這兩份報告即將顛覆他對風險的所有認知。
第一份報告顯示:一家高科技公司的股票在過去一年中劇烈波動,從20美元漲到60美元再跌回25美元,按照學術定義,這是一項「極高風險」的投資。第二份報告則顯示:一家穩健製造業公司的高收益債券,票面利率12%,價格從面額90元慢慢回升到面額,幾乎沒有波動,按照理論應該是「低風險」投資。但現實卻是:在25美元買進科技股的投資者獲得了140%的回報,而購買「低風險」債券的投資者卻因為公司破產損失了全部本金。
那一刻,馬克斯突然明白了一個將改變他一生投資哲學的真理:學術界對風險的定義,與投資者真正面臨的風險,根本就是兩回事。
第一章:象牙塔裡的風險公式
芝加哥學派的神聖信條
回到1969年,年輕的馬克斯第一次在芝加哥大學的課堂上學到風險的「科學定義」。
教授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個看似神聖的公式:σ = √[Σ(R-μ)²/n]。「這就是風險,」教授自信地說,「標準差告訴我們一項投資的價格偏離平均值的程度。偏離越大,風險越高。這是數學,這是科學,這是真理。」
馬克斯被這種確定性深深震撼。 在這個公式面前,風險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可以精確計算的數字。
「看看這個例子,」教授繼續說道,「股票A的年回報率在負10%到正30%之間波動,標準差是15%;股票B的年回報率在正5%到正15%之間波動,標準差是3%。很明顯,股票A的風險是股票B的五倍。」
在芝加哥大學的理論王國裡,一切都是確定的,一切都是可控的。
「風險和回報成正比,高風險帶來高回報,低風險只能獲得低回報。如果你想要安全,就必須接受較低的收益。」
這個看似不可辯駁的邏輯成為了馬克斯投資世界觀的基石。
理論與現實的第一次碰撞
但是,當馬克斯開始實際投資時,現實遠比理論複雜。
1978年,他被調到垃圾債券部門後,開始接觸一些按照學術定義「風險極高」的投資。這些高收益債券的價格波動確實很大,信用評級很低,按照模型計算的β係數也很高。
然而,實際的投資結果卻讓馬克斯困惑不已。
他注意到,許多價格波動劇烈的垃圾債券,最終都實現了良好的回報。相反,一些價格非常穩定的「高等級」債券,有時會因為發行人的意外問題而造成重大損失。
「這怎麼可能?」馬克斯問自己,「如果波動性等於風險,那為什麼高波動性的投資反而更安全?」
這個疑問在他心中埋下了種子。
第二章:實戰中的風險覺醒
垃圾債券教會的第一課
1982年的一個秋日,馬克斯親身經歷了一次徹底改變他風險觀念的投資經歷。
那時,市場上有一家叫做Wickes的公司發行的高收益債券,票面利率14%,但由於公司財務困難,債券價格跌到了面額的60%。按照學術理論,這是一項極其危險的投資——不僅信用等級低,價格波動也很大。
但馬克斯仔細分析後發現了不同的故事。 Wickes雖然有財務問題,但其核心業務——建材零售——仍然穩健。公司的問題主要來自於過度擴張和短期流動性不足,而非基本面的惡化。
「如果我以60%的價格買入,」馬克斯計算著,「即使公司只能還款80%,我仍然有33%的回報。如果公司最終能夠全額還款,我的回報率將高達67%。真正的風險是什麼?是價格的波動,還是本金的永久性損失?」
學術風險與實際風險的分野
這次經歷讓馬克斯開始重新思考風險的本質。
他意識到,學術界定義的風險(波動性)與投資者真正關心的風險(本金損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一支股票可能每天都在劇烈波動,但只要你不是在最高點買入最低點賣出,波動本身並不會造成損失。
相反,一項看似穩定的投資可能隱藏著致命的風險。
馬克斯想起了幾年前的案例:一家大型銀行發行的「安全」債券,信用等級AAA,價格幾乎沒有波動。但後來發現銀行大量投資於拉美債務,當拉美債務危機爆發時,其債券價格在幾天內下跌了40%。
「按照學術定義,這家銀行的債券在暴跌前一直是『低風險』資產,」馬克斯在日記中寫道,「但實際上,真正的風險一直在那裡,只是被錯誤的衡量方法掩蓋了。」
重新定義風險的哲學思考
1983年夏天,馬克斯在長島度假時花了整個週末重新思考風險的定義。
他意識到,傳統的風險定義存在一個根本性錯誤:它將風險與不確定性等同起來。但實際上,不確定性和風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不確定性是指我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風險是指糟糕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如果發生會造成多大損失。一項投資可能充滿不確定性,但如果下跌的空間有限,那麼真正的風險可能很小。」
這個洞察成為了馬克斯風險哲學的轉折點。 他開始明白,真正的風險不在於價格的波動,而在於:
- 永久性資本損失的可能性
- 預期回報無法實現的風險
- 流動性不足的風險
- 購買力下降的風險
第三章:孤獨的風險革命者
與主流觀點的決裂
1984年,當馬克斯開始在內部會議中質疑傳統風險理論時,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馬克斯,你的觀點很有趣,」風險管理部門的主管說道,「但我們不能因為一些個別案例就推翻整個學術體系。波動性是風險的標準衡量指標,這是全世界都接受的。監管機構要求我們用β係數計算風險資本,投資者也用夏普比率評估我們的表現。你想改變整個系統嗎?」
這句話讓馬克斯深刻體會到了理念革新的困難。 他不是在對抗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在挑戰一個根深蒂固的整體系統。
「但是,」馬克斯堅持說道,「如果這個系統本身就是錯誤的呢?如果我們一直在用錯誤的標準衡量風險,那麼我們的所有決策都可能是錯誤的。」
實踐中的堅持與驗證
儘管面臨質疑,馬克斯決定在自己負責的投資組合中繼續實踐新的風險理念。
他制定了一套全新的風險評估標準:
下跌保護優先原則
- 關注最壞情況下的損失幅度
- 評估價格下跌的空間和機率
- 確保有足夠的安全邊際
基本面分析深度
- 深入瞭解公司業務模式
- 評估管理層品格和能力
- 分析行業競爭態勢
這種方法在實踐中獲得了驚人的成功。 1984-1986年間,馬克斯管理的高收益債券投資組合年化回報率達到了18%,同時實際違約損失卻低於市場預期。
理論的逐步完善
隨著實戰經驗的累積,馬克斯將自己的風險觀念系統化。
1985年,他在一次內部研討會上首次完整闡述了自己的風險理論:
「風險不是波動,風險是損失的可能性。更準確地說,風險是糟糕結果發生的機率乘以糟糕結果的嚴重程度。一項投資即使價格劇烈波動,只要下跌空間有限,就不是高風險投資。相反,一項價格穩定的投資,如果可能面臨重大損失,就是真正的高風險投資。」
這個定義徹底顛覆了傳統觀念。 根據這個新定義:
- 一支從100元跌到50元再回到80元的股票,對在50元買入的投資者來說並非高風險
- 一家看似穩定但債務沉重的公司債券,可能比價格波動的新興企業股票風險更大
市場驗證的時刻
1987年10月的股市暴跌成為了檢驗馬克斯風險理論的完美試驗場。
那個被稱為「黑色星期一」的日子,道瓊指數單日下跌22.6%,許多此前被認為「低風險」的藍籌股暴跌30%-40%。
但馬克斯的投資組合表現卻截然不同。 由於他專注於下跌保護而非波動性控制,他持有的資產雖然之前波動較大,但在暴跌中的損失卻相對較小。
「這證明了什麼?」馬克斯在危機後的總結中寫道,「這證明了真正的風險不在於日常的價格波動,而在於極端情況下的損失程度。那些看似安全的投資,在真正的危機面前可能比所謂的高風險投資更加脆弱。」
第四章:風險管理的實戰智慧
新風險框架的建立
經過多年的理論探索和實戰驗證,馬克斯建立了完整的風險管理框架。
這個框架的核心不再是數學公式,而是對風險本質的深刻理解:
識別風險來源
- 基本面風險:公司經營惡化的可能性
- 市場風險:市場情緒變化導致的價格波動
- 流動性風險:無法及時變現的風險
- 購買力風險:通脹侵蝕實際回報的風險
評估風險程度
- 最壞情況分析:如果一切都出錯,損失會有多大?
- 機率評估:這種最壞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有多高?
- 時間因素:風險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
下跌保護的藝術
馬克斯最引以為豪的風險管理成就,不是預測了哪次市場上漲,而是在每次市場下跌中都很好地保護了資本。
他總結出了下跌保護的關鍵要素:
謹慎的價格
「以合理價格買入優秀公司,以低廉價格買入普通公司。永遠不要以昂貴價格買入任何東西,即使它再優秀。」
保守的假設
- 假設事情會比預期更糟
- 為不確定性留出足夠緩衝
- 寧可錯過機會也不承擔過度風險
靈活的調整
- 根據市場環境調整風險偏好
- 在市場極度樂觀時更加謹慎
- 在市場極度悲觀時適度積極
風險與機會的辯證關係
馬克斯發現,正確理解風險不僅能避免損失,更能發現被市場錯誤定價的機會。
當市場因為高波動性而迴避某項資產時,可能創造了買入機會。如果該資產的基本面穩健,價格下跌只是增加了安全邊際。
當市場因為表面穩定而高估某項資產時,真正的風險可能正在累積。聰明的投資者應該避免這種陷阱。
1989年,馬克斯精闢地總結了這個觀點:
「市場最大的錯誤就是將不確定性與風險等同起來。實際上,不確定性往往是機會的來源。當其他人因為不確定性而要求更高的風險溢價時,我們可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好的資產。真正的風險不在於不確定性,而在於過度的確定性。」
現在投資啟示
1. 重新審視「安全」投資
很多台灣投資者認為銀行定存、政府公債是零風險投資,但真的是這樣嗎?
在通膨環境下,2%的定存利率面對3%的通膨率,實際上是每年損失1%的購買力。這難道不是風險嗎?
同樣地,當大家都認為台積電(2330)「不會出錯」時,在600元的高點買入就真的安全嗎?即使是最優秀的公司,在錯誤的價格買入也是高風險行為。
2. 理解真正的風險來源
台灣投資者常犯的錯誤是關注短期波動而忽視長期風險:
- 關注每日漲跌而非公司基本面變化
- 因為股價下跌就恐慌賣出,而不分析下跌原因
- 追逐熱門股票而忽視估值合理性
馬克斯的啟示:
- 股價短期波動不等於風險
- 真正的風險是買錯價格或買錯公司
- 最大的風險往往來自於過度自信
3. 建立台灣版的風險管理策略
估值優先
- 用本益比、股價淨值比等指標評估合理價格
- 絕不在高估值時追漲
- 在低估值時敢於逆向投資
安全邊際
- 永遠留有現金以備不時之需
- 不使用過度槓桿
- 為判斷錯誤留出容錯空間
4. 從風險中尋找機會
當別人因為恐懼而拋售時,可能正是投資機會:
- 2020年3月疫情恐慌時,台股從12000點跌到8500點
- 2022年升息恐慌時,許多優質股票大幅下跌
- 每次市場恐慌都創造了以合理價格買入優質資產的機會
記住馬克斯的名言:
「風險控制是投資成功的基石,但過度的風險厭惡會錯失機會。真正的藝術在於在適當的時候承擔適當的風險。」
結論
霍華德·馬克斯對風險的重新定義,代表了投資思維的一次革命性轉變。他讓我們明白,真正的風險不是波動,而是永久性的資本損失。
這個看似簡單的洞察,背後卻蘊含著深刻的投資智慧:
承認無知的謙遜:承認我們無法預測短期市場波動,但可以通過深入分析降低長期風險。
專注可控因素:與其預測不可預測的市場走勢,不如專注於可以分析的公司基本面和估值水準。
逆向思維的勇氣:當市場因為高波動而恐慌時,要有逆向思考的勇氣;當市場因為表面平靜而自滿時,要保持足夠警惕。
長期視角的堅持:真正的風險管理不是避免短期虧損,而是確保長期資本的保值增值。
對今天的投資者而言,馬克斯最大的啟示也許是:不要被市場的短期噪音干擾,要建立自己的風險評估體系,在正確理解風險的基礎上,勇敢地承擔值得承擔的風險。
記住,投資的目標不是避免所有風險,而是確保我們承擔的風險得到了充分的補償。當我們真正理解了風險的本質,我們就能在市場的波濤中找到通往財富自由的安全航道。
【本系列下期預告】 下一集我們將探討馬克斯如何在華爾街的群體思維中保持獨立,以及建立個人投資哲學過程中面臨的孤獨與掙扎。當一個人的理念與整個行業的主流觀點背道而馳時,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