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 03 | 第二層思維的頓悟:如何在眾人看多時保持懷疑【學派青年的思想啟蒙系列③】

更新 發佈閱讀 18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raw-image


文章前言:

  • 第一段:垃圾債券投資中的思維模式轉變
  • 第二段:發現大多數投資者思考層次的局限性
  • 第三段:第二層思維框架的逐步建立與實踐

主要內容:

  • 第一層思維vs第二層思維的本質差異
  • 群體共識與個人獨立思考的衝突
  • 在債券投資中運用第二層思維的案例
  • 逆向思考的心理建設與實踐困難
  • 獨立判斷能力的培養過程

現在投資啟示:

  • 超越表面資訊,深入思考背後邏輯
  • 當市場一致看好時,要問"誰還沒買?"
  • 培養質疑共識的勇氣與能力

結論: 投資成功來自於思考得更深、更全面,而非跟隨群眾



故事開始囉~

垃圾債券的世界裡,沒有人相信奇蹟。

1978年,當馬克斯被調到花旗銀行債券部門時,他感覺自己被流放到了投資界的西伯利亞。這裡沒有漂亮五十的光環,沒有明星分析師的追捧,只有一堆被市場遺棄的「垃圾債券」。同事們對他投以同情的目光,彷彿在說:「這個年輕人的職業生涯完了。」但就在這個被遺忘的角落,馬克斯開始了一場思維革命。每天面對那些被評級機構標註為B級或更低的債券,他不再問「這支債券安全嗎?」而是開始問:「市場給這支債券的定價是否合理?」

這個簡單的問題轉換,暴露了整個投資界思考層次的巨大差異。

在研究可轉換債券和高收益債券的過程中,馬克斯發現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現象:大多數投資者的思考都停留在表面。他們看到B級評等就說「太危險」,看到高殖利率就說「有風險」,看到大家都在賣就跟著賣。沒有人問更深層的問題:這個風險是否已經被充分定價?這個殖利率是否足以補償風險?大家都在賣的時候,是否正是買進的好時機?馬克斯意識到,投資界存在著兩個截然不同的思維層次,而大多數人都被困在較淺的層次中。

當馬克斯開始運用更深層的思維方式時,投資世界完全改觀了。

他發現,當所有人都說某支債券「太危險」時,恰恰可能是最安全的投資機會,因為風險已經被過度定價了。當市場一致看好某類資產時,反而要問:「還有誰沒買?誰還會繼續買?」這種思維方式讓他在同事眼中顯得古怪,但卻為他帶來了穩定的超額報酬。更重要的是,他開始建構一套完整的第二層思維框架,這套框架將成為他日後投資哲學的核心基石。但要在華爾街這個充滿群體思維的環境中堅持獨立思考,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


第一章:垃圾債券中的思維轉換

被遺忘角落的意外發現

「歡迎來到債券墳場。」

這是馬克斯第一天到債券部門時,部門主管開的玩笑。1978年的高收益債券市場確實像個墳場,總規模只有大約二十億美元,而且大部分都是從投資級「墮落」下來的公司債券。這些債券被穆迪評級公司描述為「未能具備理想投資的特徵」,在大多數機構投資者眼中根本不值一看。

但馬克斯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的蹊蹺。

「你看這支bonds,」他指著一張報價單對同事說,「這家公司的殖利率是12%,但如果你仔細分析它的現金流和資產負債表,違約的可能性其實很低。市場給它的定價就好像它明天就要破產一樣。」

同事搖搖頭:「馬克斯,你還是太天真了。B級債券就是垃圾,這是華爾街的常識。我們不能拿客戶的錢去賭博。」

這句話讓馬克斯陷入了深思。 什麼是「常識」?是不是所有被貼上標籤的資產都應該按照標籤來定價?他開始懷疑,也許真正的投資機會就隱藏在這些被「常識」拋棄的角落。

第一個思維實驗

那天晚上,馬克斯獨自坐在辦公室裡,面前攤著一堆高收益債券的研究報告。他決定進行一個思維實驗:

「如果我是這家公司的老闆,我會付12%的利息借錢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如果一家公司能夠以更低的成本融資,它為什麼要支付12%的高利率?這意味著市場認為這家公司的信用風險很高。

「但問題是,市場的判斷正確嗎?」

馬克斯開始深入研究這家公司的財務報表。他發現,雖然公司的債務比例較高,但現金流穩定,而且在行業中有一定的競爭優勢。更重要的是,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公司也有足夠的資產來償還債務。

「市場給這支債券定的價,就好像它有50%的違約機率一樣,」 馬克斯自言自語,「但根據我的分析,真實的違約機率可能只有5%。這中間45%的差距,就是投資機會。」

這個思維過程讓馬克斯意識到了一個重要概念:市場並不總是正確的,特別是在那些不受關注、不受歡迎的資產上。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質疑

傳統的投資思維是這樣的:

看到AAA級債券→「安全」→買進 看到B級債券→「危險」→迴避 看到大家都在買→「一定有道理」→跟進 看到大家都在賣→「一定有問題」→拋售

但馬克斯開始採用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

看到AAA級債券→「價格是否反映了真實風險?」→分析後決定 看到B級債券→「風險是否被過度定價?」→深入研究 看到大家都在買→「誰還沒買?還有上漲空間嗎?」→謹慎評估 看到大家都在賣→「是否過度恐慌?有機會嗎?」→逆向思考

這種思維轉換讓馬克斯在債券投資上開始嶄露頭角。 當其他投資經理避之唯恐不及的高收益債券,在他手中變成了穩定的獲利來源。更重要的是,他開始理解一個深刻的道理:投資的本質不是跟隨大眾的智慧,而是發現大眾的錯誤。


第二章:兩個世界的思維差異

第一層思維的舒適圈

在花旗銀行的投資會議上,馬克斯常常感到格格不入。

「我們看好科技股,」股票部門的主管說,「因為科技是未來的趨勢。」

「我們建議增持消費股,」另一位分析師補充,「因為消費永遠不會消失。」

「我們認為應該避開能源股,」第三個聲音響起,「因為油價不穩定。」

馬克斯聽著這些分析,心中充滿疑問。 這些都是第一層思維的典型表現:簡單、直觀、容易理解,但也流於表面。

第一層思維的特徵是:

  • 直接反應:看到好消息就買,看到壞消息就賣
  • 線性思考:認為好公司就是好投資
  • 從眾心理:大家都這麼做,我也這麼做
  • 短期導向:關注immediate的影響,忽略長期後果

「等等,」馬克斯終於忍不住發言,「我們是不是應該問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市場對這些趨勢的預期是否已經充分反映在價格中了?」

會議室裡一陣沈默。 顯然,很少有人考慮過這個問題。

第二層思維的複雜世界

那天會議結束後,馬克斯開始系統化地思考投資決策的過程。 他意識到,真正優秀的投資者會問一系列更深層的問題:

關於未來:

  • 可能的結果範圍是什麼?
  • 我認為最可能的結果是什麼?
  • 我正確的機率有多高?

關於共識:

  • 市場共識是什麼?
  • 我的看法與共識有何不同?
  • 為什麼我的看法可能是對的?

關於定價:

  • 目前的價格反映了什麼樣的預期?
  • 如果共識正確,價格會如何變化?
  • 如果我的判斷正確,價格會如何變化?

關於心理:

  • 市場情緒是過度樂觀還是過度悲觀?
  • 投資者的行為是理性還是情緒化的?

這種思考方式需要大量的智力投入和情緒控制。 它要求投資者不僅要分析數據,還要理解人性;不僅要預測未來,還要評估預測的可靠性;不僅要有自己的觀點,還要理解為什麼別人的觀點可能是錯誤的。

案例對比:兩種思維的實戰差異

讓我們看一個具體的例子。

1979年,克萊斯勒汽車公司陷入嚴重的財務困境,股價從30美元跌到不足5美元。當時市場上有兩種典型的反應:

第一層思維者的反應: 「克萊斯勒快破產了→汽車業不景氣→應該賣出所有汽車股→這是顯而易見的選擇」

第二層思維者的反應(以馬克斯為例): 「克萊斯勒確實面臨困境,但讓我們深入分析:

  • 政府會讓美國第三大汽車公司破產嗎?
  • 如果政府救助,股價會如何反應?
  • 目前的價格已經反映了多少悲觀預期?
  • 如果公司成功重組,upside有多大?
  • 我願意為這個機會承擔多少風險?」

結果證明了第二層思維的威力。 美國政府最終提供了貸款擔保,克萊斯勒不僅沒有破產,還在之後幾年中成功復甦。那些能夠看穿表面恐慌、進行深層思考的投資者,獲得了數倍的回報。


第三章:獨立思考的孤獨修練

與群體共識的正面衝突

「馬克斯,你的想法很危險。」

這是馬克斯的直屬上司在一次私人談話中說的話。當時,馬克斯剛剛提議增加高收益債券的配置,理由是這些債券提供的風險補償過於豐厚。

「為什麼危險?」馬克斯問。

「因為如果你錯了,我們都要承擔責任,」上司解釋,「但如果我們跟著大家買藍籌股,即使虧錢了也不會有人怪我們。這就是華爾街的生存法則。」

這句話讓馬克斯深深震撼。 他意識到,在投資界,正確與錯誤的標準並不是絕對的投資報酬,而是相對於同儕的表現。更可怕的是,職業安全比投資績效更重要

「但是,」馬克斯堅持說,「如果我們總是做安全的選擇,如何能夠獲得超額報酬呢?」

「超額報酬?」上司苦笑,「年輕人,能保住飯碗就不錯了。」

逆向思考的心理建設

堅持第二層思維意味著經常要與主流觀點背道而馳,這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

馬克斯開始訓練自己在以下情況下保持冷靜和理性:

當所有人都說你錯了的時候

  • 重新檢視自己的分析,但不要因為孤立就改變立場
  • 記住:正確的投資往往是不受歡迎的投資
  • 問自己:「我的分析邏輯有問題嗎?還是只是不符合主流觀點?」

當短期績效不佳的時候

  • 區分運氣與技巧的影響
  • 堅持長期視角,不被短期波動影響情緒
  • 記住:最好的投資往往需要時間來證明其價值

當面臨職業壓力的時候

  • 在風險控制的前提下堅持自己的判斷
  • 建立量化的評估標準,不被主觀情緒左右
  • 尋找理解並支持獨立思考的同事和上司

建立個人的思考框架

經過幾年的實踐,馬克斯建立了自己的第二層思維框架:

步驟一:質疑假設

  • 市場共識的基礎是什麼?
  • 這些假設在歷史上是否總是正確的?
  • 有沒有被忽略的因素?

步驟二:情境分析

  • 最好的情況是什麼?
  • 最壞的情況是什麼?
  • 最可能的情況是什麼?
  • 各種情況的機率分佈如何?

步驟三:定價分析

  • 目前的價格隱含了什麼樣的預期?
  • 這些預期合理嗎?
  • 如果我的判斷正確,price的調整空間有多大?

步驟四:風險評估

  • 如果我錯了,最大的損失是多少?
  • 我能承受這樣的損失嗎?
  • Risk-reward比例是否attractive?

步驟五:執行決策

  • 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勇於與眾不同
  • 持續監控和調整,但不要頻繁改變基本判斷
  • 從結果中學習,但不要被短期結果綁架

第四章:第二層思維的實戰應用

高收益債券市場的成功實踐

1980年代初期,馬克斯的第二層思維開始在高收益債券市場發光發熱。

當時有一支名為「邊境航空」(Frontier Airlines)的債券,殖利率高達15%,但沒有人敢碰。原因很簡單:航空業被視為高風險行業,而邊境航空又是其中的小公司。

第一層思維的分析: 「小航空公司→高風險→15%殖利率不足以補償風險→不投資」

馬克斯的第二層思維分析:

「讓我們深入分析:

  • 邊境航空的route structure如何?有沒有獨特的競爭優勢?
  • 15%的殖利率隱含了多高的違約機率?
  • 航空業的週期性風險是否已經在價格中充分反映?
  • 如果經濟復甦,這家公司的表現會如何?」

經過深入研究,馬克斯發現:

  • 邊境航空在某些航線上具有壟斷地位
  • 公司的cost structure相對較低
  • 雖然債務較高,但現金流在正常情況下足以覆蓋利息
  • 15%的殖利率隱含的違約機率遠高於實際風險

最終,馬克斯決定投資這支債券。 結果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邊境航空不僅沒有違約,還在經濟復甦中表現良好,為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逆向投資的經典案例

1981年,當保羅‧沃克(Paul Volcker)將利率提高到20%來對抗通脹時,整個債券市場陷入恐慌。

市場的第一層思維反應: 「利率上升→債券價格下跌→應該賣出所有債券→現在是債券的熊市」

馬克斯的第二層思維分析:

「讓我們想想這個邏輯:

  • 20%的利率水準可持續嗎?
  • 如果通脹被控制住,利率會如何變化?
  • 目前債券的價格已經反映了多少悲觀預期?
  • 如果我的判斷正確,未來的回報會如何?」

馬克斯的結論是:20%的利率是不可持續的。 一旦通脹被控制住,利率必然會下降,而債券價格將會大幅上升。更重要的是,此時購買高等級債券的current yield就已經非常attractive了。

當其他投資者在拋售債券時,馬克斯大膽買進。 果然,隨著通脹的控制和利率的下降,債券市場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迎來了歷史性的牛市,為那些能夠逆向思考的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回報。

群體迷思的識別與利用

馬克斯逐漸掌握了識別群體迷思的技巧:

過度一致的觀點 當99%的分析師都給出相同的建議時,要特別小心。完美的consensus往往意味著所有的正面因素都已經被price in了。

極端的估值水準 無論是過高還是過低的估值,都可能代表市場情緒的極端。此時運用第二層思維,often可以發現被錯誤定價的資產。

情緒化的語言 當媒體開始使用「never」、「always」、「impossible」這樣的絕對詞彙時,往往代表市場情緒已經走向極端。

歷史的重演 雖然歷史不會重複,但會押韻。學會從歷史中尋找類似的模式,可以幫助識別當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


現在投資啟示

馬克斯在1980年代建立的第二層思維框架,對今天的投資者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 超越表面資訊,深入思考背後邏輯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表面資訊唾手可得,但深層洞察依然稀缺。

當你看到一則新聞說「某科技公司營收成長30%」時,不要急著下結論。第二層思維要求你問:

  • 這個成長是可持續的嗎?
  • 市場對這個成長的預期是什麼?
  • 目前的股價已經反映了多少positive的預期?
  • 如果成長放緩,會發生什麼?

以台積電為例: 當大家都在討論AI晶片需求時,第二層思維者會問:這個需求是否已經在1300元的股價中充分反映?還有誰會繼續買進?

2. 當市場一致看好時,要問「誰還沒買?」

這是第二層思維最經典的應用之一。

當所有分析師都調高目標價,當所有媒體都在報導positive的news,當你的朋友們都在討論某支股票時,要問自己:

  • 如果所有想買的人都已經買了,誰來推動價格繼續上漲?
  • 這種一致的樂觀情緒sustainable嗎?
  • 任何negative的surprise會如何被市場反應?

以比特幣為例: 2021年當比特幣接近7萬美元時,第二層思維者問的不是「它能漲到多高」,而是「還有誰會在這個價格買進」。

3. 培養質疑共識的勇氣與能力

在社群媒體和資訊同質化的時代,獨立思考變得更加困難但也更加重要。

實用的方法包括:

  • 建立multiple資訊來源: 不要只看同一種觀點的分析
  • 歷史perspective: 類似的情況在歷史上如何發展?
  • Devil's advocate: 刻意為opposite的觀點找理由
  • 定量分析: 用數字驗證感性的判斷
  • 風險評估: 如果大眾是錯的,你能承受多少損失?

記住馬克斯的警告: 「你不能採取與其他人相同的行動並期望表現出色。」在台灣股市,當大家都在追同一支明牌時,最好的策略可能是保持距離。


結論

投資成功來自於思考得更深、更全面,而非跟隨群眾。

霍華德‧馬克斯在垃圾債券的世界中發現第二層思維的力量,這個發現改變了他的投資生涯,也為整個投資界提供了寶貴的思考框架。第二層思維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態度——永遠質疑表面現象,永遠尋找更深層的邏輯,永遠準備與群眾背道而馳。

在今天這個資訊氾濫但洞察稀缺的時代,第二層思維變得更加重要。 當AI可以在瞬間分析海量資料時,人類投資者的優勢在於能夠進行複雜的邏輯推理、理解人性的弱點、在不確定性中做出判斷。這些正是第二層思維的核心要素。

記住馬克斯的智慧: 「為了表現出色,你的思維必須與眾不同且更好。」不是為了不同而不同,而是要通過更深層、更全面的思考,發現其他人沒有看到的機會或風險。這種能力無法通過背誦理論獲得,只能通過不斷的實踐、反思和修正來培養。

真正的投資高手不是那些預測最準確的人,而是那些思考最深刻的人。 他們理解市場的複雜性,尊重不確定性,在群眾的狂歡與恐慌中保持理性。這就是第二層思維的真正價值,也是每一個認真的投資者應該努力追求的境界。




【本系列下期預告】

下一集我們將探討馬克斯如何在實際投資中遇見「市場先生」,以及班傑明葛拉漢這個經典比喻如何徹底改變了他對價格與價值關係的理解。當你真正理解市場先生的多重人格時,你就掌握了投資獲利的關鍵密碼。

敬請期待 EP 04《市場先生的多重人格:初識葛拉漢投資哲學的震撼》!


投資風險警語: 本文僅供教育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過往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投資人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審慎評估後做出投資決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ex大叔的168台股投資教室
1.8K會員
407內容數
歡迎你來到Rex大叔的168台股投資教室,我是一個在金融業界從事多年實務工作者,恭逢其盛台股美麗的二十年,看到了許多賺錢賠錢機會與故事,也經歷了很多投資交易的經驗,想透過這個平台分享自己學習到的投資理念,歡迎你走進我的投資分享世界,探索與學習屬於你自己未來投資路上更多的成長養分,讓我們走吧!一起開心輕鬆學習~^_^
2025/09/27
正當馬克斯在股票分析領域嶄露頭角時,銀行一紙調令將他送到"冷門"的債券部門。當時的高收益債券被視為垃圾,受託人避之唯恐不及,幾乎無人研究。但在這個被遺忘的角落,馬克斯發現了金礦:穩定安全地賺錢。這個職涯的意外轉折讓他領悟投資的第一個黃金法則:最好的機會往往在最不受歡迎的地方。
Thumbnail
2025/09/27
正當馬克斯在股票分析領域嶄露頭角時,銀行一紙調令將他送到"冷門"的債券部門。當時的高收益債券被視為垃圾,受託人避之唯恐不及,幾乎無人研究。但在這個被遺忘的角落,馬克斯發現了金礦:穩定安全地賺錢。這個職涯的意外轉折讓他領悟投資的第一個黃金法則:最好的機會往往在最不受歡迎的地方。
Thumbnail
2025/09/25
年輕的馬克斯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被EMH理論震撼,相信市場完全有效的數學之美。初入花旗銀行遇見.漂亮五十熱潮,同事們相信IBM、柯達這些明星股永遠不會出錯。但1973-74年市場崩盤給了他重擊:這些完美公司股價從60-90倍本益比跌到個位數。這次經歷讓他開始質疑學術理論與現實的差距,種下逆向思考的種子
Thumbnail
2025/09/25
年輕的馬克斯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被EMH理論震撼,相信市場完全有效的數學之美。初入花旗銀行遇見.漂亮五十熱潮,同事們相信IBM、柯達這些明星股永遠不會出錯。但1973-74年市場崩盤給了他重擊:這些完美公司股價從60-90倍本益比跌到個位數。這次經歷讓他開始質疑學術理論與現實的差距,種下逆向思考的種子
Thumbnail
2025/08/17
本文分析霍華德·馬克斯2025年7月投資備忘錄,探討其價值投資哲學、市場估值現況及投資策略調整。馬克斯將市場由年初的「高而不瘋狂」轉變為「令人擔憂」,並提出INVESTCON 5級系統,建議投資者減持高價股票,增加防禦性持股,例如信貸投資。
Thumbnail
2025/08/17
本文分析霍華德·馬克斯2025年7月投資備忘錄,探討其價值投資哲學、市場估值現況及投資策略調整。馬克斯將市場由年初的「高而不瘋狂」轉變為「令人擔憂」,並提出INVESTCON 5級系統,建議投資者減持高價股票,增加防禦性持股,例如信貸投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股市投資中,只有少數異能人士才能真正成為贏家,發現其思維模式是相對高維的存在,而絕大多數的投資者則處於高危、高度危險的韭菜中。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負責、誠實、善良、踏實的思維模式,讓每位投資者都有機會跨越維度,成為真正的贏家。
Thumbnail
在股市投資中,只有少數異能人士才能真正成為贏家,發現其思維模式是相對高維的存在,而絕大多數的投資者則處於高危、高度危險的韭菜中。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負責、誠實、善良、踏實的思維模式,讓每位投資者都有機會跨越維度,成為真正的贏家。
Thumbnail
大多數的人對股市的理解,來自於這個世界各種提供投資建議的人,每個人說的東西都不一樣,提供的訊息真真假假,​散戶投資人有時很難去分辨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 幸運的,如果遇到一個只說真話的人(或老師),而且本身也願意思考,很容易就能理解投資是一件嚴謹的事,便會以穩當、保本
Thumbnail
大多數的人對股市的理解,來自於這個世界各種提供投資建議的人,每個人說的東西都不一樣,提供的訊息真真假假,​散戶投資人有時很難去分辨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 幸運的,如果遇到一個只說真話的人(或老師),而且本身也願意思考,很容易就能理解投資是一件嚴謹的事,便會以穩當、保本
Thumbnail
書中的投資重點為「順勢而為」。投資者是否能長期獲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應對這種不確定性。資金管理策略是關鍵,貪婪與恐懼影響交易心理,而分散資產可以降低投資風險。
Thumbnail
書中的投資重點為「順勢而為」。投資者是否能長期獲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應對這種不確定性。資金管理策略是關鍵,貪婪與恐懼影響交易心理,而分散資產可以降低投資風險。
Thumbnail
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可以做正面解讀也可以負面看待,當中的不確定就是風險,如果沒有考慮風險而預設漲勢沒改變,會是符合理性邏輯的判斷?投資過程的任何時刻,如果沒有考慮其中的風險,都只是看似理性,其實是編造一個理性的理由來配合情緒的運作。
Thumbnail
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可以做正面解讀也可以負面看待,當中的不確定就是風險,如果沒有考慮風險而預設漲勢沒改變,會是符合理性邏輯的判斷?投資過程的任何時刻,如果沒有考慮其中的風險,都只是看似理性,其實是編造一個理性的理由來配合情緒的運作。
Thumbnail
金融市場以投機性題材的順序是 1.股價創造消息,消息帶動人氣 懂得這個順序的操盤手,就不會陷入重複的人性循環 從30年前到現在的上市上櫃公司都是持續增加,所以題材都只會更多元化,消息更是十面埋伏各種劇情 2.股價漲來自題材,跌於事實 沒題材就算低本益比都沒有用,因為市場跟技術面只能靠鈔
Thumbnail
金融市場以投機性題材的順序是 1.股價創造消息,消息帶動人氣 懂得這個順序的操盤手,就不會陷入重複的人性循環 從30年前到現在的上市上櫃公司都是持續增加,所以題材都只會更多元化,消息更是十面埋伏各種劇情 2.股價漲來自題材,跌於事實 沒題材就算低本益比都沒有用,因為市場跟技術面只能靠鈔
Thumbnail
霍華馬克思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中提到兩個投資人對「風險」常有的誤解。
Thumbnail
霍華馬克思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中提到兩個投資人對「風險」常有的誤解。
Thumbnail
會在股價相對高檔區追價的,也會在相對低檔殺低,因為這兩種行為背後是同樣的思維邏輯,思想沒有改變,行為也不會改變。
Thumbnail
會在股價相對高檔區追價的,也會在相對低檔殺低,因為這兩種行為背後是同樣的思維邏輯,思想沒有改變,行為也不會改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