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琳宋(Celine Song)的電影有種魔力,總讓我一邊內心瘋狂吐槽,一邊又看得非常投入。
我其實覺得她的前作《之前的我們》(Past Lives,2023)稍嫌過譽,倒不是對於規模和眼界都那麼「小品」的作品,如何經由A24品牌的行銷包裝,一路卡位到奧斯卡最佳影片有意見,我也不想深究描述亞裔移民離散經驗的題材,是否在如今力求多元包容的好萊塢自帶buff而特別受到鼓勵,我只是單純看不慣電影裡男女主角扭捏的互動——他們將今世不敢勇敢追愛的遺憾,歸咎到東方語彙中的「前世因緣」積累不足,西方觀眾看了覺得好亞洲、好淒美,身處亞洲的我,忍不住質疑這算不算是種亞裔創作者在西方藝術市場中的自我客體化?

讓席琳宋揚名好萊塢的《之前的我們》

你以為A24會出品那麼「純粹」的浪漫喜劇嗎!
她的新作《天作之合》(The Materialists,2025)是部主攻七夕情人節檔期、由白人明星主演的浪漫喜劇,摘除亞裔故事這層buff,席琳宋必須真正走入主流市場,接受商業考驗(我蠻佩服她跨出舒適圈的勇氣),與此同時,她還想挑戰既定類型,在類型期待與展現自我風格之間取得平衡,並嘗試延續她所關心的主題。
對處女作就一鳴驚人的新銳導演而言,製作第二部長片是困難的,沒有首作奮力一博的強烈創作慾望,又取得了更多資源,很容易不小心迷失自我就翻車。
席琳宋這兩部作品的氛圍迥異,但仍可抓出類似套路與軸線,包含兩男一女的愛情糾葛(且兩男皆死心塌地愛著女主角),以及男女之間口條、邏輯異常清晰到宛若辯論的觀念交流,而結局的收束方式以及主角的心境轉折,可說是刻意走向兩種極端——《之前的我們》是舊情復燃到盡頭,突然決定不努力了;《天作之合》則是「恐愛」到最後,突然決定回頭擁抱真愛。
只是前者延續瀰漫全片的惆悵情緒,收得還算流暢、沒那麼意外,後者則好像在最後10分鐘突然想起這是部意圖取悅觀眾的浪漫喜劇,而馬上撿回此設定,使電影顯得前後斷裂,對我來說偏向「鬼轉」。

Pedro Pascal飾演女性們在婚配市場上求而不得的「獨角獸」多金男
但說到被遺忘的romcom設定,我還是不得不讚嘆席琳宋怎麼能把「愛情與麵包的抉擇」這種俗濫習題,拍得那麼悲傷?
(真心讚嘆,非諷刺)
《天作之合》講的是Dakota Johnson飾演的王牌「戀愛顧問」(a.k.a摩登版本媒婆)直面自己感情觀並收獲真愛的旅程,老練觀眾見到這種設定,肯定秒猜到會出現客戶因為Dakota的美貌而愛上她、拒絕她作媒的劇情,而席琳宋還真的就讓故事往那兒走。
(雖然電影裡Dakota的顯然不知道自己長得多漂亮)
戀愛顧問的工作是將約會配對標準化,肯認婚姻乃為一場交易,而「門當戶對」的本質上是將人視作商品,個體的每項特質與條件,都成了他在交友市場上的籌碼;憑大數據累積下來的湊合經驗,加上顧問個人的篩選與判斷,促成佳偶的機率就會大幅上升——前提是顧問要真心相信好感的發生有辦法被計算和預測。
《天作之合》前段塑造Dakota極其理性、甚至有些煞風景的角色形象,她並不如想像中在配對機制中打拼的拜金女生,妄想掌握紐約黃金單身漢資料後挪做私用、攀上上流,但正是這股宛若戀愛絕緣體、「自願單身」的高冷氣息,吸引一名從事私募基金的高帥富豪對她展開熱烈追求。於是她一邊約會,一邊用分析客戶的那套分析自己,認為自己配不上富養長大的對方,更嘗試勸退富豪,以現實理性面否決對方非理性的愛戀,思考方式完全逆著「麻雀變鳳凰」之套路。
面對戀愛顧問們稱之為「獨角獸」的罕見優質男,其他女生求之不得,Dakota卻得了還不要(這與《之前的我們》女主角選擇放棄韓國舊愛的心境類似),她會如此「恐愛」,倒不見得是見證了太多婚姻的醜態與千奇百怪的結婚理由,而是因為她太悲傷——原來多年前她曾因經濟問題甩掉交往五年的男友,從此之後她認真工作力拼上游,嘗試用物質論屏蔽自己的情感,成為世俗定義的「拜金女」。
為了不讓自我認知出現前後斷裂,分手時逞一口氣,分手後需要花上數來償還並自我懲罰,竭力將自己活成口中的樣子,說服自己就是重視物質大於情感的人,而Dakota深層的悲傷或許便出自於,她潛意識裡明白自己在自我欺騙的口是心非。

前男友又窮又愛吵架,優點好像只有帥(以及很會給予情緒價值)
說到底,席琳宋這道「愛情與麵包」的提問終究是個幌子,她甚至不敢塑造一名真正拜金的主角,不管在「突破類型公式」或「落入類型窠臼」,還是「構築討厭女角的魅力」或「挖掘完美女角的缺陷」,《天作之合》都卡在中間,以藝術呈現人性的曖昧模糊倒也沒有不好,但便容易使人感到平庸、搔不到癢處。
不過,席琳宋有一點做得不錯,那正是她沒全然屈服於「愛最大」的陳腔濫調,將物質擺到愛的後面,電影末段Dakota之所以能從跌倒的地方重新開始,是因為她經濟無虞,能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倒是前男友完全沒長進,都37歲了戶頭裡還只有2000美元???),女人們,或許至少達到那樣的基準,再來談愛吧。
而且電影結尾能見她終於發自內心地笑,身為觀眾的我們也就跟著鬆一口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