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前,我的報導人邀我在9月19日,和他到紅統府以及大城府一趟,因為他的小孩在紅統府的「地上天堂」(Angthong Heaven on earth)活動上有演出,同時順道至大城金山拜訪親友。有便車可以搭,又有活動可以看,我自然十分樂意。
第一站:大城塔基亞
我們在週五主麻禮拜後出發,到大城的第一站,是參觀上一篇文章 泰國大城│穆斯林也「繞境」?蘇非派的獨特傳統 中提到的大城塔基亞(ตะเกี่ย, Takeya) Takeya Yokin Rajamis Jinja Siam清真寺(มัสยิดตะเกี่ยโยคินราชมิสจินจาสยาม),清真寺以塔基亞長者(โต๊ะตะเกี่ย)的名字來命名,其墓廬也讓清真寺更加出名。
據說塔基亞長者是來自印度的穆斯林,他在1610年抵達大城傳道,據信受到那萊王的恩寵。根據清真寺提供的簡史指出,清真寺原址是一座佛寺,其住持以神通與靈力聲名遠播。塔基亞長者來到大城後,偶然遇到這位住持,住持見到長者,就認為他是與自己法力相當的高人。
後來兩人數次鬥法,結果住持輸了。他敬佩塔基亞長者的神力,便歸信伊斯蘭教,成為塔基亞長者的弟子,後來被稱為迪挽昭大師(ท่านดิหว่านเจ้า)。塔基亞長者於1681年歸真,安葬在六角形墓廬中,據說此處是原先佛寺的戒堂。而迪挽昭大師在7年後也歸真了,安葬於一旁的圓頂墓廬之中。
至於清真寺的社區,有資料指出當地穆斯林主要是望加錫裔(Makassar),也有資料說當地居民以占婆與北大年馬來人為主。再加上長者本身的印度淵源,這個社區具有很高的族群多元性。只不過,關於塔基亞長者萊到大城的年份,以及清真寺設立的歷史,其實有許多不同的版本,真實性尚待考證確認。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個至少有300年歷史以上的穆斯林社區,是談及大城歷史文化時常被忽略的成分。
第二站:大城金山
大城金山有部分社區比鄰昭披耶河,且地勢較低,每逢雨季都會淹水,簡直是名符其實的「水漫金山」。而居民早已習慣馬路變水路,也都會備有便船以利通行。但對我們這兩個「外地人」來說,怎麼可能知道要帶船才能進到原本的巷弄之中!不過看到巷口停了好幾艘船,我們就到沒有淹水的親戚家借了一柄槳,然後向巷口的住戶借船,這才有辦法進到淹水巷弄之中。
和報導人的親友話家常得知,原來這裡一年下來可能會淹個兩、三個月,也難怪毗鄰河岸的住家幾乎都有自己的小船,而且據說偶爾會有鱷魚出沒。
結束探親行程,我們先到大城市區購買當地名產「糖絲捲餅」(โรตีสายไหม, Roti sai mai),選擇同樣是穆斯林經營的名店「阿比丁」(อาบีดีน-ประนอม แสงอรุณ, Abeedeen-Pranom Sangaroon)。據說糖絲捲餅就是由印度裔穆斯林帶到大城王國,才逐漸成為大城的名產。

糖絲捲餅名店阿比丁,這條街上有許多店家販售糖絲捲餅,但阿比丁最負盛名
第三站:紅統天堂公園
接著,便前往紅統府「地上天堂」活動會場:紅統天堂公園(อุทยานสวรรค์ อ่างทอง, Sawan Park Ang Thong)。相較於大城,紅統對於國際觀光客而言名氣不大,不過還是有一些如廊曼寺戶外坐佛、馬哈拉佛公園(Maharat Buddhist Park)的龍普托(泰國著名的大城時期神僧)坐像、自由廣場109號等景點。

隔著湖面眺望活動會場紅統天堂公園,晚風很是涼爽。筆者攝於2025/09
紅統天堂公園位在紅統府與大城府交界處,距離主要幹道稍有距離,但距離馬哈拉佛公園與廣場109號不遠,是2012年落成的蓄水與自然園區。建設目的主要是為了緩解洪澇災害、儲存飲用水等農業用途,以及作為水生動物與鳥類的棲息地,園區內種植許多熱帶植物,也有一些運動器材和燈光造景,是近十年來紅統府許多活動的舉辦地點。

既然有人潮,夜市攤販自然不會缺席。筆者攝於2025/09
「地上天堂」可以說是目前紅統府的年度盛事,舞台分為地上舞台(Earth)與天堂舞台(Heaven),地上舞台有一些民俗以及傳統音樂表演,天堂舞台則有一些流行歌手、樂團或音樂組合的演出。我的報導人的小孩便是參加了在地上舞台演出的樂團,由學校老師帶領,有管樂編制,也有傳統樂器如木琴Ranat Ek(ระนาดเอก)和短笛,有些歌曲還有伴舞,真是相當有活力。

地上舞台,觀眾大多都是家長,算是當地政府提供小孩成果發表的舞台(?)。筆者攝於2025/09
天堂舞台的演出者比較有名氣,觀眾自然也比較多。我們聽的是泰國樂團NOS的演出,NOS是2000年代的樂團,在2011年才出專輯《BOOST》,最有名的歌曲〈กอด〉也是當天演出的壓軸曲。主唱也自嘲:「能跟著唱的人,大概都有點年紀了吧(笑)」。真的是,會不會好好說話啊!
最後一起聽一首NOS的抒情/流行搖滾作品〈กอ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