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IT翻炒“台澎地位未定論”,不知還能榨出什麼新意,卻總令人驚奇地榨出新意。DPP秘書長徐不近乎勇氏加以申論,直接受其衝擊的該是當今中華民國的身分,演繹成賴蕭政權地位曖昧論。
這非徐不近乎勇氏始料所及。他可能是徐福的後代,憤慨祖上國—由比“祖國”更高古的秦姓奠基—的繼承國在20世紀發動“大東亞聖戰”受到不公歷史評價。志在從西方帝國主義魔掌中解放大東亞,卻因東亞叛徒中國投靠西方陣營,日本遭“被終戰”,盟國間且私相授受,“盟軍東亞司令”麥克阿瑟讓中國軍閥蔣介石瓜分神國領土台澎。
作為歷史學家,我必須指出:當時蔣介石並非受命於麥克阿瑟。蔣介石當時是盟軍“中國戰區”總司令、國軍卻是“中緬印戰區”的主力,因爲英軍喪師緬甸,西方盟國的東南亞聯合艦隊也在爪哇海戰中全軍覆沒,遲至1943年下旬英國始恢復“東南亞戰區”,由蒙巴頓勳爵任總司令,他與蔣介石互不隸屬。期間,美國必須成立美軍的“中緬印戰區”協調,由史迪威任戰區司令,卻是光桿司令,他手下只有國軍,必須同時出任“中國戰區”的副司令才能指揮,因此在美國在地戰區獨當一面的他在“中國戰區”是蔣介石的下屬,在英軍重建的“東南亞戰區”裡,則同時出任蒙巴頓的副司令。整個二戰期間,英、美部隊在這個戰區無什表現,台柱是國軍。這個三疊式的戰區,基本上與主攻太平洋的麥克阿瑟無關。
中印緬戰區盾徽
另一方面,“太平洋戰區”的盟軍司令亦非麥克阿瑟而是尼米茲,後者乃海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則是陸軍五星上將,理論上並非其下屬,而是分工關係:麥氏主要負責太平洋盟國陸軍的作戰,尼氏則負責同戰區的盟國海軍作戰,掛名的總指揮到後來是尼米茲。

提供這些糾誤,供未來修訂新課綱之用。台灣歷史教學的課綱雖已往歷史架空劇方向傾斜,但歷史架空劇到底和全面架空劇有別,用作隨意組裝用的模塊必須有一定程度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