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25的大罷免堪與1960年代大陸的文革共享“史無前例”的頂級形容詞。台灣的政治脫序總算落幕,社會的大撕裂卻未見收攤:賴清德呼籲的“朝野對話”,仍然是與被他認可為“公民”的百萬人的“對話”!暫不論是非,擬對此類“史無前例”作一比較歷史研究。既以“類”作比較,即非獨一無二。確實,“當家的鬧事”有點悖逆味道,好比“賊喊捉賊”,後者並不罕見,前者當不如想像之稀聞。
蘋果電腦公司創業人賈伯斯即鬧事的“當家人”之一。他以董事長之尊,直接插手旗下的一個研究項目Lisa,從原領導人手中搶過,推行他剛獲悉的先進的“圖形使用者介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但求功心切,對組員態度橫蠻,全組求得董事會支持,與他切割。賈伯斯又從另一工程師手中奪過他的Macintosh項目,並營造與其他項目—尤其Lisa—相互敵視的公司文化,搞得同仁間勢同水火,而他超前的願景卻未獲得市場回饋。他被自己延聘的執行長和董事會聯手架空,憤而退出,另立門戶。後賈伯斯以收購Pixar獲得巨資,他離開後蘋果卻陷入財務困難,他得以“王者歸來”,Macintosh亦演進成品牌。
另一回“當家的鬧事”就是1960年代中共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大家比較熟知,可參考《欲罷不能,一條路上走到黑》。簡言之,中共在建立政權後,仍在“無產階級專政底下繼續革命”思想指導下,得出專政對象的資產階級已不能有自己的政黨、遂在共產黨內物色代理人、造成中共一個黨內有兩個敵對司令部的驚人結論,循至發動群眾、開門整黨,刻意製造全國大亂。原意為保持革命精神之永續,結果反“把五四時期以來中國革命運動深化厚積的燃素來個大點燃,雖光芒萬丈,但一次性全燒光,從此不再走上這條路了。”(見參考文)較不為國人所知者是俄國史上的“恐怖的伊凡”(在位1547-1584)。俄國原本一盤散沙,蒙古征服者為了便於徵稅,選了莫斯科大公為總稅務官,使莫斯科成為後蒙古時代俄國的新中心,若無伊凡四世一朝,俄國亦會發展成專制國家,但伊凡由被害妄想衍生瘋狂,把這個過程戲劇化了,且血腥無比。
他把國家砍成兩半,一曰“國土領”,一曰“特轄領”,他親領後者,在前者境內清洗“叛徒”,攻滅他們的家莊、抄家滅族,甚至對有自治傳統的整座城市如諾夫哥羅德進行屠城。瘋狂的伊凡連首都莫斯科亦劃歸敵境,特轄領只佔幾個城區與街道,顯然首善之區亦難逃劫難。(插圖顯示伊凡及其特轄軍cosplay向披上皇袍的“國土領”沙皇朝覲,但匕刃皆出鞘,隨後即亂刀將他捅死。)

伊凡用違法亂政的方式集中皇權,是為了富國強兵否?可以肯定的是:伊凡成立“直轄領”的目的根本不在治國,而是搞清算鬥爭。1571年克里米亞韃靼人(一個蒙古人的繼承國)北上進攻莫斯科,由俄國內奸引路繞過奧卡河防線,伊凡與特轄軍估計不敵,悉數遁走,韃靼人遂焚毀了莫斯科,擄掠大量人口南歸。伊凡回京後的善後極不負責任: 將屍體拋入河中, 因淤塞造成氾濫,食水汙染不能飲用,一年後情形仍未改善,伊凡也長期遠離莫斯科。特轄領的功能根本不在救災,它是比韃靼人更大的災禍。
伊凡的稗政能富國強兵否?俄國缺乏波羅的海出海口,待至伊凡一朝,機會來臨、千載難遇:與俄國毗鄰的立沃尼亞經歷宗教改革、教派對立,地域分崩離析,俄國即向其進軍,立沃尼亞加盟份子紛紛托庇於周圍的強權,演成擴日持久的多國戰爭(1558-1583)。但其全過程卻與伊凡人為地分裂國家並行而相悖,整個國家元氣大傷,中央自毀長城、核心地區人口外逃、廬舍成墟,戰事以失敗告終,後有待彼得大帝方完成打通波羅的海出海口之偉業。
伊凡的暴戾,最後也毀滅了皇室,他發瘋失手打死皇儲,造成由羸弱的幼子繼位,由國舅攝政,後者在皇統中斷後繼任沙皇,雖有才能卻乏合法性,俄國陷入內憂外患的“混亂時期”(1584-1613),甚至讓波蘭軍一度進駐克里姆林宮。俄國人擁立羅曼諾夫皇朝,結束了混亂,建朝者來自伊凡首任皇后的外戚家族,伊凡在皇后死後行為開始乖張,因此全國皆懷念她。
1862年,俄羅斯帝國在諾夫哥羅德鑄造建國千年紀念銅像群組,作層疊型,以每層的雕像與浮雕呈現俄國千年史,至伊凡四世一朝,因這名祖宗名聲太臭,把他本人空缺,以其首任妻子以及他未發瘋前的能臣賢臣群像代表他的時代。至蘇聯時期,斯大林自況“恐怖的伊凡”再世,把他的事蹟拍成電影,並予以正面化,第一集獲斯大林獎,第二集完成稍晚,既然歌頌大整肅,總需描寫一點“恐怖”,卻遭禁演,罪狀是“把特轄軍這個進步隊伍形塑成美國的3K黨”!

俄羅斯建國千年紀念銅像群組

伊凡四世的首任皇后安娜斯塔西亞,左右為該朝早期的賢臣
在比較歷史的作業裡,“當家者鬧事”是一個中立的概念。它可以是當家者走在時代前面,嫌自己的團隊拖後腿、本人則太躁進,因此變成造亂者。也可以是當家者剛愎自用,自絕於國人,甚至暴戾恣睢、倒行逆施,對家業和國家前途造成極大傷害,甚至禍延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