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淳譯
台灣青年世代的低薪問題,可以從許多面向探討,他當然是結構性的問題,然也因此儘管過去8年,政府透過基本時薪和最低薪資的調漲、對於年輕人各種補貼的政策:從tpass、文化幣、動滋券、租屋補助以及新青安優惠房貸等等,都是為了解決青年低薪及增加青年購買力的方式。
然而,由於2018中美貿易戰造成台商大量回台,2020疫情爆發時防疫優異表現加上消費型電子和海運需求大增,台積電先進製程訂單超標帶動相關供應鏈的外銷訂單長紅等因素,讓海外熱錢不斷湧入台灣,這自然讓台灣過去五年來經濟高速成長,在2025年,人均GDP甚至超越日韓。這些熱錢,讓台股加權指數不斷創高,也帶動台灣房市創高。造成的結果就是,如果從事的行業沒有搭到AI順風車,基本薪資的漲幅是完全跟不上房價漲幅。
台灣經濟越來越好,和台灣民眾感受不到經濟越來越好,這兩個應該是不衝突的事實,雖然數據上確實經濟越來越好,但實際體感就是物價越來越高,工資卻不夠用。造成民眾根本上購買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即是央行長期施行「弱台幣、低利率」的政策,台幣長期貶值,讓進口商品越來越貴,廠商成本提高,最後再轉介到消費身上,讓年輕人覺得開銷越來越重。同時,低利率讓市場資金氾濫,房地產和金融資產被炒高,若沒有參與股市的民眾,根本無法一同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
現在正值台美關稅談判期間,或許可以把握這個時間點,讓匯率透過市場規則自行降至1:30或1:31的水準。儘管出口商可能會覺得有些壓力,但這樣的調整,可能換來更好的談判條件,更便宜的進口商品,也有機會帶動人民購買力的提升。對於以外銷為住的中小企業,強台幣會降低他們的競爭力,政府也應該給予補助,並輔導轉型。
不僅如此,政府還可以提出「加薪即減稅」的政策,透過減免各企業的營利事業所得稅,來提供企業加薪的誘因,讓勞方在獲取利益的同時,企業也可以不用付出太多成本。若是搭配舊有的交通補助、租屋補助和就業補助等福利政策,或許可以在短期內改善購買力低落的問題。當然,補貼不是長久之計,政府必須不斷和民眾溝通,教育民眾經濟成長必定帶來更高的物價,但也同時會有更好的生活即服務品質,這是整體社會水平的提升,民眾也可以透過小額投資的方式,來參與台灣的經濟發展。
以上提出之方式,必定造成政府稅收減少,財政負擔變大,然而台灣畢竟仍處在一個開發的階段,必要的舉債會帶來將來20-30年的繁榮,在當今政府債務控制的當的情況下,政府絕對有能力做到這些政策。或至少踏出溝通的那一步,了解一般人民的感受,知道問題出在哪,才有機會帶來改變,讓整體社會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