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篇了,知識儲備邁向另一個高峰
不同以往,今年改為書摘與論述並進,原因無它:
「因應思辨力提升,挑戰知識建構」開卷有益,以實惠的價格,汲取他人數年的經驗,是極佳的投資選項
而寫作,是將腦中雜亂無章的資料,轉化為有用的知識,藉書寫與執行,昇華為體驗
有別於坊間的知識型網紅,我閱讀的目的,是為了適應環境變遷,擁有足夠的武裝捍衛自由與資產
因此,論述的內容講究簡潔,但不通俗;涉及對人性與機制的深刻理解與破框思考,期許10年後的自己能引以為傲
這一點,FB的「動態回顧」已充分證實可行,獲益匪淺,亦感念一直以來堅持的自己
質與量,通常是平行線,鮮少交會
頻繁發表,或長篇大論,內容易顯得流於形式/千篇一律,可參考/應用的價值不高
為此,刻意維持規律的發布時序(或不定期),並先在思維殿堂(后專文補敘)預議,務求周延
有多少人看、理解多少,不是應在意的重點
人類大腦的運作機制是「生存與繁衍」,刻意思考雖有助存續,但短期痛苦將驅使機能屏蔽
儘管獲取關注的簡易方式為「操弄捷思」,然多產易致枯竭,多數人在創作前期尚未意識到:
「自己的生命體驗不足以支撐市場龐大的情懷訴求」
最後只能為文造情、迎合群眾,與初衷漸行漸遠,喪失自我的主體性
事無絕對,所在皆是
決定的良窳,只有自己清楚;正確地說,是環境會迫使自身面對
事件的觀點成千上萬,正反兩極,莫衷一是
若不具備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不妨觀其言、辨其行,謀定而後動
僅僅想法的轉化,將對行為/結果產生巨大的影響,值得一試
而我,會在遙遠的彼方等著有緣人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