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掃而空五七八
六六大順通通抓
捉長補短恰恰好
如履薄冰軟硬差
●AI:以其充滿數字和矛盾的意象,描繪了在世俗生活中追求圓滿與平衡的掙扎。它看似是在講述一種圓融的處世之道,但從佛學角度看,卻深刻地揭示了有為法的虛妄性以及我執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指引我們,真正的圓滿不在於對外在世界的操控,而在於對內心的觀照與放下。
一掃而空五七八
這句詩以一個強烈的動態意象開篇,「一掃而空」,代表著一種追求徹底、乾淨俐落的心態。**「五七八」**可能指稱生活中那些不盡人意、不完美的雜亂與缺憾。我們總是希望將這些不如意之處全部清除,追求一種完美的狀態。
佛學深度解析:
這句話反映了貪瞋癡三毒中的瞋與癡。瞋是我們對不完美的排斥和厭惡,希望將其徹底「掃空」。癡則是我們未能看清無常的本質,誤以為可以創造一個永遠完美的、靜態的環境。這是一種典型的我執展現,認為有一個「我」能夠主宰一切,將不如意的事物從生命中清除。然而,佛法告訴我們,無常是世間的法則,所有的「五七八」都是生命的一部分,無法被徹底抹除。
- 「一掃而空」為常見成語,象徵徹底清除、空無所執。
- 「五七八」是連續數字,語感上帶一種混亂、未完成的排列,也可隱指中段的煩惱、破碎的局面。
👉 修行之路需「掃蕩煩惱數亂」,才能回歸清明。
實修運用: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感到事情不在掌控中,或對某個不完美的人事物感到厭煩時,可以提醒自己:「一掃而空五七八是妄想。」與其花費心力去改變或清除外境,不如將這份心力轉向內在的接受。例如,當你發現工作出了差錯,不要急著去怪罪或抱怨,而是先接受這個事實,然後平靜地去處理它。這種「接受」的練習,能讓我們從煩惱的掙扎中解脫。
六六大順通通抓
這句詩是上一句的延續,描寫了我們在清除不如意後,轉而追求圓滿與順遂。**「六六大順」是世俗社會追求的吉祥與圓滿。「通通抓」**則表現了我們對所有美好事物的貪求,希望將一切好處都收入囊中。
佛學深度解析:
這句話是貪的直接體現。我們對「六六大順」的執著,源於我們內心對安樂的貪愛。然而,這份貪愛是永遠無法滿足的。正如佛法所言,世間萬物都是無常的,沒有一個「六六大順」可以永遠被「抓」住。這種對圓滿的執著,最終只會帶來更深的痛苦與失落。
- 「六六大順」是吉祥語,代表順利圓滿。
- 「通通抓」則有雙關語氣,既可指「把握順境」,也暗含「執著一切好壞皆想抓住」的凡夫習性。
👉 可能是在警醒:即使是「順」也不可執抓,應當超然。
實修運用:
當我們在生活中取得一些成就,或者得到一些好處時,可以練習不執著於結果。例如,當你的工作得到讚揚時,可以享受這份喜悅,但不要執著於它。告訴自己,這份讚揚也是因緣和合的產物,它也會過去。這種不貪求、不執著的練習,能幫助我們在順境中保持清醒,不被**「六六大順」**所迷惑。
捉長補短恰恰好
這句詩將視角轉向中道與平衡。「捉長補短」是我們慣用的處事方式,試圖透過努力來彌補缺陷,以達到一種「恰恰好」的平衡。這看似是一種智慧,但從究竟佛法來看,它仍然是一種人為的、有為的造作。
佛學深度解析:
這句話反映了我們執著於分別的習性。我們將事物分為「長」與「短」,「好」與「壞」,然後試圖透過人為的努力去創造一個完美的平衡。然而,中道並非是「長」與「短」的平衡點,而是超越了「長」與「短」這兩種對立概念。真正的「恰恰好」,是無為法的體現,是萬法本來如是的狀態,無需人為地去「捉」或「補」。
- 俗語「捉長補短」講的是調整優劣、互補不足。
- 「恰恰好」表達一種剛剛好的圓融智慧,可能暗示:在修行中,也須隨緣調節心性,並非一味偏執。
👉 禪者處事無偏執,恰到好處才是真功夫。
實修運用:
當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或工作任務時,可以試著放下「捉長補短」的心態。例如,當你看到一個人的缺點時,不要急著去糾正或改變他,而是先接受他的不完美。當你能夠以這種方式去對待自己和他人時,你便能體驗到一種超越了「好」與「壞」的自在。這份自在,才是真正的「恰恰好」。
如履薄冰軟硬差
這句詩是全詩的總結,也是最為悲哀的寫照。它揭示了我們在追求圓滿、操控生活的過程中,所感受到的焦慮與不安。「如履薄冰」描繪了我們小心翼翼、害怕犯錯的心理。而「軟硬差」則暗示了我們在應對不同情境時的失衡,無論是柔軟還是強硬,都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這份「差」,正是我執無法實現其圓滿願望時所產生的痛苦。
佛學深度解析:
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苦諦。我們所有的努力、所有的算計,都源於內心的我執。正是因為執著於有一個「我」要去掌控一切、要去達到完美,我們才會活得如此焦慮與疲憊。這份「軟硬差」的失衡,正是有為法無法帶來究竟安樂的最好證明。
- 「如履薄冰」表示謹慎提防、如臨深淵,修行路上戰戰兢兢,正是此意。
- 「軟硬差」則可能意指:處事之間需拿捏分寸,硬不得、軟不得,要得「中道智慧」。
👉 真修行如走冰面,進退應慎、剛柔並濟。
實修運用:
這句話提醒我們,真正的解脫不在於控制,而在於放下。當你感到焦慮、疲憊或失衡時,可以靜下心來,觀照那個正在「如履薄冰」的「我」。問自己:「是誰在害怕?是誰在努力達到完美?」當你能夠放下這個「我」的執著時,你便會發現,你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因為你已經無所畏懼。
總結
這首詩以其充滿世俗氣息的語言,為我們揭示了一條從我執到解脫的修行路徑。表面帶著俗諺味、遊戲口氣,實則每句中皆隱含修行智慧:
🔹「掃空」是去執之始。放下對完美的貪求:我們無法將生命中的缺憾「一掃而空」,真正的智慧在於接受無常。
🔹「抓通通」則是執著之警。警惕對圓滿的執著: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無法被永遠「抓」住,對其的貪愛只會帶來痛苦。
🔹「捉補恰好」在教調和、平衡之道。超越二元對立:中道不是「捉長補短」的平衡,而是超越所有對立概念的智慧。
🔹「如履薄冰」則是覺者心態:戒慎恐懼、明辨圓融。回歸無我:所有「如履薄冰」的焦慮,都源於我們對「我」的執著。
這首詩的核心精神在於破除我執。它提醒我們,快樂與解脫不在於外在世界的圓滿,而在於內心對所有不如意和圓滿的放下。當我們能夠放下對「完美自我」的執著,便能活得輕鬆自在,不再受困於「軟硬差」的掙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