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皓角-25.09.23
**大盤與環境影響
*台股即將挑戰 26000 點,美股與台股長期慣性受疫情後寬鬆格局延續影響。*投資成果往往來自環境而非單純努力,需營造適合的環境來支持長期堅持。
*長期致富原則需透過階段性成就感維持,例如馬拉松分段完成,才能積累資產帶來退休自由。
**AI與科技股動能
*輝達帶動AI概念股走強,台積電ADR大漲 3%,台股有望突破1300元。
*美股標普接近6700點,費半急起直追,投資人期待超越標普。
*輝達與OpenAI達成1000億美元投資協議,首筆投入100億,逐年擴增算力需求,黃仁勳表示需 500 萬顆晶片,為基建潮起點。
* 科技巨頭互相投資(輝達、OpenAI、甲骨文、TikTok),形成AI生態鏈,推升股價估值,但存在擊鼓傳花風險。
**市場循環與季節效應
*9月魔咒歷史多為收跌,今年卻月K連五紅,10月回檔機率不高,年底旺季行情看俏。
*市場流動性充裕,不僅股市上漲,避險資產黃金也創高,顯示降息預期與資金行情。
*黃金突破3750美元/盎司,進入主升段,與股市同步上漲,引發QE類似氛圍。
**資產表現與資金流向
*今年漲幅亮眼的資產包括:黃金40%、歐亞股市25%、比特幣23%、新興市場23%,美股成長股與可轉債約 14–17%。
*債券(新興市場、投資等級、高收益)、短期國庫券等漲幅約6–7%,REITs 5%,長天期國債4.9%,大宗資產 3.1%。
*幾乎所有資產皆收漲,即便持有台幣也因升值而獲利,美國資金仍有餘裕流入股市與黃金,貨幣型基金規模高達7.7兆美元。
**企業利潤與基本面脫鉤
*標普企業利潤率與名目GDP成長率出現脫鉤,巨頭獲利持續上升,但總體經濟放緩。
*標普加權與等權指數出現差距,顯示少數權值股撐起大盤,普遍股票漲勢有限。
*長期仍需關注基本面規律,GDP加速時利潤率攀升,衰退或停滯性通膨則利潤下滑。
**投資人困境與思維
*若沒有配置 ETF 或大型權值股,容易輸給大盤。
*4月以來科技 ETF 漲勢強勁,但也可能在回調時承受較大跌幅,投資人需做好心理準備。
*擇時難度高,股市上漲過快導致現金比例下降,投資人需權衡資金配置與風險管理。
**台股表現與比較
*台積電股價衝上 1295 元,短期有望突破1300元。
*台股今年加權指數漲幅僅 6–7%,相較韓國COSPI +33%、恆生+24%、德國DAX+19%,表現相對平淡。
*然而2021–2024年台股已大漲51%,優於標普500的50%,基期已高,短線回補空間有限。
**資金結構與控盤力量
*台股加權主要由外資與主權基金掌握,包括貝萊德、新加坡GIC、挪威主權基金,對台積電持股超過5成,遠高於0050比重。
*櫃買中小型股出現主力回流,試圖追趕加權高點,顯示市場內外資分化。
*台日韓市場均呈現 權值股強、中小股弱 的極化現象,企業利潤率與GDP也有脫鉤。
**政策變化與減稅措施
*政府宣布自2025年5月起,年收入62萬以下免繳所得稅,約月收5萬以下家庭受惠。
*台灣原本就有近40%民眾免稅,新制將再擴大,單身者年收46.3萬以下同樣免稅。
*主要繳稅族群集中於金融保險業(年薪103萬)、電子零組件製造(76萬)、電子光學產品(72萬),稅收壓力集中在少數產業與高薪族群。
**稅收結構與風險
*台灣稅收主要來自企業營所稅(佔比29–30%),近年比重大幅提升,綜所稅僅佔22%。
*2021–2024年稅收達成率均超過110%,遠高於過往水準,顯示稅收穩健,但也導致超徵。
*國際比較:台灣稅賦負擔率僅20%,低於美國25%、日本34%、德國38%、北歐超過40%。長期若免稅政策常態化,將更加依賴高所得者與企業。
**潛在副作用與挑戰
*免稅人口比率提高至六成,前1% 高收入者承擔40%稅收,可能造成投資與創業誘因下降。
*若景氣循環反轉,62萬免稅政策是否持續執行存在壓力,可能影響財政可持續性。
*台灣形成低稅低福利模式,相較歐洲高稅高福利,福利體制不穩固,需警惕高收入人才或資金外流。
**經濟與消費動能觀察
*政府推動減稅與普發現金,目的在於提升可支配所得,提振實體經濟。
*然而國泰金控調查顯示,房市交易量大減,耐久財(家具、家電、汽車)消費意願持續下滑,全年消費指數維持負值,顯示經濟信心仍弱。
**百貨業與零售困境
*2025年百貨業雖有新開店帶動的外溢效應,但整體獲利仍普遍衰退。
*三大通路均受壓力:遠東百貨八成分店衰退,SOGO僅靠大巨蛋支撐,新光三越因台中氣爆影響,16家分店合併衰退近兩成。
*除台中因資金與客源分流受惠,其餘台北、高雄、台南等地百貨公司均走弱。
*景氣展望指數自2024年12月後長期悲觀,就業指數低迷,零售業3–7月皆下行,消費者信心跌回2024年4月低點。
*民眾消費力道轉弱,資金流向股市,形成消費萎縮與股市火熱的落差,也成為政府推免稅額政策的背景。
**電價調漲與台電財務
*台電將自2025/10/1調升民生電價3.12%,不再針對工業用電。
*台電連續虧損已從2022年2271億,降至2025年153億,明年有望轉盈。
*一般小家庭月用電300–500度,影響有限,平均電價漲幅僅0.71%,不致引發大規模通膨。
*關鍵在於明年基本薪資需調升至少3%才能抵銷電價壓力,預估實際漲幅可達4%。
**薪資結構與國際比較
*執政黨已連續9次調升基本工資,2025年可能第10次,時薪達190元。
*國際比較:日本216元、南韓238 元,台灣人均GDP已超越日韓,工資調升壓力強烈。
*若調幅超過電價漲幅,才可能維持購買力,避免民生受衝擊。
**政策屬性與財富分配
*台灣60%民眾免繳所得稅,政策傾向左派式的再分配,與美國川普政府偏右的減稅擴投資路徑形成對比。
*長年以來40–50%台灣人免稅,2025年更進一步提升購買力意圖明確。
*然而高度依賴少數高所得與企業稅收,長期恐形成財政風險與經濟副作用。
**資本市場與投資視角
*多數投資人始料未及 9 月行情如此快速,現金比重在股市急漲下快速下降。
*投資人需思考如何應對現金比例持續縮小、資產快速膨脹的矛盾情境,並警惕未來調整是否到來,或美股是否真的不再下跌。












